钻石环

钻石环

目录导航

引起原因

钻石环是指在太阳将要被月亮完全挡住时,在日面的东边缘会突然出现一弧像钻石似的光芒,好像钻石戒指上引人注目的闪耀光芒,这就是钻石环。 日食和月食的“季节”。日食一定发生在朔,即农历初一当日。此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但因太阳轨道(黄道)与月球轨道(白道)成5°9交角,故并非每次朔日皆有日食发生,而日食发生时,日月两者皆一定在“黄白交点”(升交点或降交点)附近。

日、月食的发生必须是新月和满月出现在黄白交点的一定界限之内,这个界限就叫做“食限”。计算表明,对日食而言,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8度左右的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日食;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6度左右的范围内,则一定有日食发生。

对月食而言,如果望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2度左右的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月食;如果望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0度左右的范围内,则一定有月食发生。

由于黄道和白道的交点有两个,这两个交点相距180度,所以一年之中有两段时间可能发生日食和月食,这两段时间都称为“食季”,它们相距半年。

太阳每天在黄道上向东移动约1度,由于日食的食限为18度左右的范围,太阳从黄道和白道交点以西的18度运行到黄道和白道交点以东的18度,大约需要36天,也就是说日食的每一个食季为36天。对于月食而言,它的食限为12度左右,因此月食的每一个食季就只有24天。

相互关系

“倍利珠”、“钻石环”与日冕

日全食过程中最壮观的就是“倍利珠”和“钻石环”。月球表钻石环钻石环面有许多高山,因此月球边缘是不整齐的。在食既或者生光到来的瞬间阳光会从一些月边的环行山凹空中喷薄而出,形成一个个亮点,犹如美丽的珍珠。它们有时是单独一颗,有时连成一串,这种现象叫珍珠食,英国天文学家倍利最早描述了这种现象,因此又称为倍利珠。较大的倍利珠闪现着钻石似的光芒镶嵌在日面边缘,人们常称之为钻石环。

日冕也是不可多得的景象。当月亮把太阳完全遮挡,在黑色的太阳外围,平时看不到的太阳外层大气——日冕便露出 “尊容”,它那呈现放射状的珍珠色光芒,好像给太阳戴上了一顶帽子。从日冕中,可以看到很多平时所看不到的太阳表面活动,所以极具科学价值,可以说很多研究太阳的科学家都是“追逐日全食的人”。而对于一般的天文爱好者来说,最兴奋的事莫过于拍摄到美丽的日冕了。

名词解释

初亏:由于月亮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所以日食总是在太钻石环钻石环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当月亮的东边缘刚接触到太阳圆面的瞬间(即月面的东边缘与月面的西边缘相外切的时刻),称为初亏。初亏也就是日食过程开始的时刻。

食既:从初亏开始,就是偏食阶段了。月亮继续往东运行,太阳圆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渐增大,阳光的强度与热度显著下降。当月面的东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内切时,称为食既。此时整个太阳圆面被遮住,因此,食既也就是日全食开始的时刻。

食甚:食既以后,月轮继续东移,当月轮中心和日面中心相距最近时,就达到食甚。对日偏食来说,食甚是太阳被月亮遮去最多的时刻。

生光:月亮继续往东移动,当月面的西边缘和日面的西边缘相内切的瞬间,称为生光,它是日全食结束的时刻。在生光发生之前,钻石环、贝利珠的现象会出现在太阳的西边缘,但很快就会消失。接着在太阳西边缘又射出一线刺眼的光芒,在日全食时可以看到的色球层、日珥、日冕等现象迅即隐没在阳光之中,星星也消失了,阳光重新普照大地。 钻石环钻石环

复圆:生光之后,月面继续移离日面,太阳被遮蔽的部分逐渐减少,当月面的西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切的刹那,称为复圆。这时太阳又呈现出圆盘形状,整个日全食过程就结束了。

钻石环:在太阳将要被月亮完全挡住时,在日面的东边缘会突然出现一弧像钻石似的光芒,好像钻石戒指上引人注目的闪耀光芒,这就是钻石环。

贝利珠:在钻石环消失后,瞬间成为一串发光的亮点,像夺目的珍珠高高地悬挂在漆黑的天空中,这种现象叫做珍珠食,英国天文学家贝利最早描述了这种现象,因此又称为贝利珠。这是由于月球表面有许多崎岖不平的山峰,当阳光照射到月球边缘时,就形成了贝利珠现象。它出现的时间很短,通常只有2秒钟,紧接着太阳光就全部被遮盖住而发生日全食了。

日冕:一旦太阳被完全遮住,你可以看到日冕的整个光环,它的亮度和满月差不多。通常,因为蓝色的太空你看不到它。如果你在大气上方的轨道,你可能得挡住太阳明亮的部分去看那道光环。这正是绕轨运行的太阳观测站所做的事情。它们可以用神秘的圆盘制造假日食,并在任何有需要的时候观察那道光环。

日珥;在日全食期间,你可看到太阳边缘美丽的凸起部分即“日珥”。太阳边缘周围这些巨大的气流和气体环来源于太阳黑子的磁场。它们是一些炽热氢气,呈现出美丽的深红色。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