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公租房和解决进城农民工的户籍问题,两项投入超过2000亿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我们要改造31条主干道,这个投入大约是100多亿“两翼”农户万元增收投入大约在300亿农村留守儿童等方面的关爱计划,总投入约50多亿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大约需要投入36亿多医疗卫生向基层倾斜,需要投入约100亿元发展微型企业需要投入200亿元左右校园民警和500多个交巡警平台,需要投入约12亿元再加上“森林重庆”、“三项制度”、新农村建设等新增加的投入,总体会超过3000亿。
实施情况
民生十条 “ 民生十条”从提出到现在,已践行了3个多月的时间,它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社会各界对此有何看法?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他们一致认为,“ 民生十条,得民心,顺民意,可以说是十全十美”。“看到正在如火如荼的公租房建设,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也可以住进去了。”我市大学毕业生刘作全说,他的老家在荣昌县清生镇,去年毕业后留在北京打拼事业。得知我市推行公祖房建设后,他毅然放弃了北京的高薪回到了重庆。“在北京买房很难,回到重庆工作,既方便照顾母亲,另一方面也可打拼自己的事业,今后住进公租房,把母亲也接到重庆一起生活,解决了我买房难的尴尬。”刘作全说。
创业者:政府帮我圆了创业梦
重庆首座企业营销策划公司的胡绍清从事广告、策划工作10年了,虽然经验丰富,策划营销能力也很强,但多年来收入并不理想。事业心强的她曾想创办公司,但是一个广告公司的注册资金少则30万元,多则上百万元,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无法想象的数字。“今年市政府的新政策出台后,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司!”胡绍清说。
村民:万元增收我们喜在心头
“万元增收又增收,农民喜在心上头……”昨日忠县忠州镇复旦村三社的农家小院里,十几个村民围坐在一起,农民李德水打着快板把政府为两翼农户增收的政策一一进行解读,还为村民们自编自演快板节目。“而今政府为我们农民想办法,提供资金和技术,把大家搞富裕起来,是以前想都不敢的事情。”村民李德水说,为了让村民们都知晓,政府通过广播、电视等大力宣传“民生十条”,他则用快板、打油诗等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更多乡亲们明白和相互传唱。
干部:实现干群心连心
“两个年轻人谈恋爱还要见个面,如果党员干部与群众面都不见,还谈什么执政为民?”市科协副主席孟东方认为,我市全面推开、落实“三进三同”、“三项制度”,党员干部结穷亲,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掀起了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高潮。在节假日为老百姓送温暖,正是“三进三同”、“三项制度”的深化和具体化。事实证明,从端午节开始的为普通百姓送温暖行动,正在逐渐拉近市委、市政府与普通百姓的距离,并逐步走向常态化。
农民工:打工不再有后顾之忧
“政府帮我们解决了多年后顾之忧,我们的干劲更足了。”九龙坡工地农民工李代强说,他最牵挂的是在巫溪老家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李军,由于他和老婆常年在外打工,他已经感到儿子性格非常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而以前儿子是一个非常开朗活泼的小孩,夫妻二人都为此感到十分头痛,现在看到市政府决心两年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想得细致,也想得周到。
农民:解决“老有所养”
“以前的观念是养儿防老,而今还是政府搞的农村养老保险好。”64岁的奉节县兴隆镇胡荣老人说,她的2个子女分别在重庆、荣昌打工,听说可以参加保险,让今后生活有保障,她义不容辞地买了农村养老保险。胡荣老人说,现在她还在干农活,虽然每年有2000多元的收入,但以前几乎没有什么积蓄。
市民:就像生活在天然氧吧中
“到处都是公园,到处都是新鲜空气,我们就像生活在天然氧吧中。”家住大渡口区新山村的市民陈红说,她每天早上都要带着小孙孙去大渡口中华美德公园遛个圈儿。占地300多亩的中化美德公园,原是一片垃圾山。在“森林重庆”建设中,这里建成了城区中心老百姓钟爱的“氧吧”。“现在生活变了,出门就是公园,人居环境改善了,我们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民生十条”件件关系到我们老百姓,人人得实惠,人人得享受。”陈红说。
老百姓:就近看病还能少掏钱
“入院3天共花费了1600多元,自己只负责200多元。”昨日躺在江北区花园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病床上的刘代强说,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老百姓面临的一大难题,而今建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增加先进的医疗设备,实现“一社区一中心”,使广大老百姓有看病的地方,能让疑难杂症能够就近的得到治愈,能让老百姓看病方便,而且还有医疗保险等措施让老百姓少掏钱,的确暖心窝。
“民生十条最大的特色是‘不回避矛盾,敢于啃硬骨头,下得了决心,抓得准要害’!”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说,民生十条出炉之后,赢得了我市及全国老百姓的广泛赞誉。一个地方能不能发展好,关键要与老百姓鱼水相亲。如果对老百姓的疾苦麻木不仁,只顾闷头发展经济,想快也快不了,路子也会越走越窄。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就是在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在营造一个大市场,从发展经济来说,这是更具基础性的工作。
“古话说得好,‘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一心为百姓,我们的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事业就能乘风破浪,前途无量。”易小光说,我市每年还有12万农村孩子没钱上学;主城还有40多万户居民没有住房,人均住房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也还有20来万户;全市城镇低保群众还有60多万……
而在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出台的《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吹响了全市民生攻坚战的号角。该决定也被市民亲切称之为“民生十条”。它实实在在地列出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不是空泛无物的官话、空话,条条“击中”民生问题的痛点、难点。造房子、找票子、降药价、修学校等,均涉及群众安身立命、基本生活的问题。
“民生十条,条条都是对百姓的郑重承诺。”易小光说,民生十条并不包含重庆以前的例如提高教师收入、危旧房改造等民生措施,绝非是对以前民生措施的重新打包。他详细算过这笔新增的民生账:建设公租房投入700亿元;解决进城农民工的户籍问题,投入超过1300亿元;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我们要改造31条主干道,投入大约是100多亿元;“两翼”农户万元增收投入大约在300亿元;农村留守儿童等方面的关爱计划,总投入约50多亿元……所有民生十条中惠民措施需投入的资金加起来,高达3000多亿元。与之相对应的是,民生十条的文字表述共3000多字,堪称一字一亿,真金白银投入,这就是政府对百姓的郑重承诺。
民生十条刚出炉时,易小光曾经为政府的高投入感到焦虑:钱从哪里来?是不是政府要高举债,来完成一个面子工程?但随后听到薄熙来书记在会上的一句妙语让他心服口服: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给父母花钱,还有该花不该花的吗?
“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是占大头,通常在50%以上。有效地改善民生,不仅不扯经济的后腿,还会有力、持久地推动经济。”易小光说,这既是我们的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始源和归宿。
对民生十条,他认为政府改革的思维贯穿其中。如公租房建设,政府性投入大约200亿,市场融资约500亿。而这500亿不会为政府财政带来压力,一方面公租房租金可以支付融资产生的利息,基本保证现金流平衡;另一方面,我市3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将是一笔优良的政府资产。
民生十条”受到重庆老百姓的追捧,而作为具体落实任务的各区县也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在采访中,几位区县委书记都说:“现在真是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了!”
着力解决交通和饮水问题
“十大民生问题,我们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落实。”昨日,巴南区委书记李科说,市委三届七次全会的决议作出后,巴南立即对此作出了部署,一定要把十大民生问题落到实处。除此而外,巴南区还将紧扣“五个重庆”建设,结合该区实际情况,做好解决民生问题的“自选动作”。
李科举例说,比如农村交通问题,目前巴南交通问题得到长足发展,但有些偏远乡镇的交通还比较困难。此外,有些乡镇的人畜饮水问题还没得到彻底解决,一旦遇到特大干旱,饮水问题就比较突出。
要变身为“两江新秀”
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在谈到北碚的民生和发展时非常笃定。他说,一切发展都是为了老百姓,“目前,‘外环时代’和‘两江新区’为北碚带来了两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下一步,北碚区将高标准、高水平做好规划,大规模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强力实施招商引资,高速度、高质量加快产业建设,力争GDP两年翻一番、四年翻两番、六年翻三番,把北碚打造成建设质量一流、城市功能协调、新区形象靓丽、体制机制先进的“两江新秀”。
垫江
投12亿开展城市改造
垫江县委书记李光金认为,“民生十条”让大家对民生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有了深刻认识,更加坚定了做好民生工作的信心。
他说,结合垫江实际,全县将投入12亿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包括引进3000棵银杏树增绿,26公里道路“白改黑”,城市管线下地,对3000多户农房进行风貌改造等。
60%财政经费解决“十难”
在秀山县委书记张泽洲心中,秀山十个民生难题让人揪心:住房难、修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增收难、养老难、入户难。
他说,县委已在着手筹备县委全委会,认认真真布置民生工作。目前,县委已决定,今年超过60%的财政要用于民生,帮助老百姓解决大问题。
带动18.4万农户增收
农户增收是奉节县委书记谢礼国当前面临的第一大要务。
“现在,我们有五条发展特色产业的路子。”谢礼国逐个拟出:一是在低山发展脐橙、蔬菜,中山发展畜牧、蚕桑、油橄榄,高山发展烟叶、中药材,每户农户落实一个以上增收项目。二是发展林下养鸡1050万只、林药种植4万亩,可增收2.5亿元。三是打造中国橙都,发展晚熟脐橙3万亩,改良的10万亩脐橙今年可增收1.2亿元。四是依托白帝城和天坑地缝旅游,开发夔梳、“农家三珍”等特色旅游,可增收0.6亿元。五是投入1.2亿元启动10个乡镇、3460户的农村移民生态富民工程。
“五大项目落实后,至少能带动18.4万农户户均增收3000多元!”谢礼国激动地说。(记者 张莎)
据了解,新增民生支出将从现在到2012年分年落实,重庆市财政局局长刘伟表示:“全委会提出的这些民生举措,每项政策都经过了反复研究,每笔资金都进行了细化测算,财政在保障措施上已有具体思路,请大家放心。”市财政将会坚持“两条红线”不动摇:一条“红线”是指在一般预算支出中,至少有50%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另一条“红线”是加强市级统筹,市与区县财力分配格局始终控制在“25∶75”的比例。市财政每年初便按照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和法定增长要求,优先拿出民生支出预算部分,其次是通过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做大民生资金量,最后通过压缩一般支出及实施公用经费“零增长”,严控车辆购置、公款出国、公务接待等支出,将节约的资金用于民生。此外再加上中央对西部的大力扶持援助,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做到做好“民生十条”一定能够实现。
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决定,用两年半时间,投入3000亿元,在解决全市群众最关心的十大民生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民生十条”。重庆市决策层认为,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既能拉动经济发展,又能为百姓办好事,使群众真正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重庆市提出的“民生十条”举措,具体包括建设3000万平方米、60万套公租房,配合其他措施,解决城镇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难;实施万元增收工程,使渝东南、渝东北“两翼”95%的农户三年增收万元以上;实现全市农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使300多万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发展6万户微型企业,为群众新增30万就业岗位……总共10项内容。
据重庆市政府匡算,到2012年,重庆市投入“民生十条”上的资金将超过3000亿元,受益群众2000万,可以带动消费4000亿元,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
“民生十条”举措事事涉及群众基层生活,事关群众吃、穿、住、行和生活环境改善,都是为百姓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以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的“两翼”万元增收工程为例,重庆市提出三年内新增财政投入100亿元,以林权制度和流通融通体系改革为抓手,带来“两翼”区县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使95%有劳动能力的农户3年户户增收万元以上,以缩小地区、城乡发展差距。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说,要让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使其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必须真正落实民生发展导向,特别是要在统筹发展中更重视落后地区和困难群体。重庆“民生十条”有七条都着力于解决落后地区、困难群体发展问题。如130万留守儿童的成长、两翼地区农户增收、还有微型企业发展等。
去年12月9日,在重庆主城工作19年后,农民工徐树平在派出所拿到了红褐色的城镇户口本。他是重庆进行户籍改革近4个月来第100万名转户农民。徐树平是重庆燃气集团的抢险配合工,重庆有几百万农民工跟他一样,多年在城市工作,却一直难以获得与城里人一样待遇。现在,对于已成为城里人的徐树平来说,他的雇主今后将为他缴纳更多的养老保险,他也不必再为孩子缴纳每年数千元人民币的借读费,获得的利益实实在在。
从去年8月开始,重庆市以解决农民工城镇户口为突破口,开始全面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力争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这意味着,在10年内,将有1000万农民转户进城成为“新市民”。这被认为是重庆市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藩篱为目标,有组织地向农民敞开胸怀,使农民能够没有顾虑地带着足够财富和尊严进城的一大举措。
同时,重庆市还在“民生十条”中推出了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公租房建设,以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夹心层”的住房困难问题。截至2010年年底,重庆已有多个公租房项目开工,预计该市2011年将竣工约1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可集中解决50万城市“夹心层”居民住房困难,同时还将新开工建设公租房1000万平方米以上。
今年50岁的田金利来自北碚区农村,在重庆主城区打工5年多了,可是城里的房子太贵,买不起,只得与其他12名“棒棒”一起在金岛花园附近租住了一处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同样,他的儿子也在主城区打工,一家三口住在工棚里。田金利说,如果公租房建好,我和儿子打算申请公租房。
“更加注重民生,关注百姓‘幸福感’,必须成为政府的施政重点。”重庆市社科院社会所副所长钟瑶奇说,“民生十条”的提出反映了政府更加注重社会财富“蛋糕”的分配,让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十二五”时期,重庆市提出了四个具体目标:GDP翻一番、人均GDP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3.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基本翻一番。这些目标如何实现?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说,要建设城乡统筹的直辖市和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如果不把着力点放在解决民生上,无异于痴人说梦。同时,解决民生问题,也有利于推动发展,可为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持久动力。
易小光认为,“民生十条”的推出,实际上为“十二五”时期重庆民生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本框架。
以公租房建设为例,重庆公租房突破了传统住房体系,针对市场供给的“单轨制”缺陷,改用“双轨制”解决住房问题。市场上的商品房,不少中低收入人群买不起,导致社会上出现住房“夹心层”。而“双轨制”的重点就是通过公租房建设,减轻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压力,使之可以拿出一部分积蓄用于消费。重庆有数百万人的公租房适用群体,每年由此至少可增加几百亿的消费空间。
再比如,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也是一大突破。目前,重庆城市居民人均每年消费16000多元,农村居民6000多元,大体有1万元左右的消费差距。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到2012年之前,有330多万农民转户进城,在解决其养老、医疗、教育等后顾之忧后,如果他们保持城市居民一样的消费水平,一年就会新增300多亿的消费。
钟瑶奇说,加大民生投入,不仅可以缓解贫困群体的困难,帮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促进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