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发现母亲
作 者:王东华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ISBN: 9787210041184
开本: 16开
定价: 69.80 元
《发现母亲(套装上下册)(图文本)》是作者殚精竭虑砺炼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其研究的体系化、前瞻性、深刻内蕴以及对世纪更迭人类文化的建设上,都会使《发现母亲(套装上下册)(图文本)》在百年人文浪潮中具有卓越的启蒙地位。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需要净心倾听的独特声音。而《发现母亲(套装上下册)(图文本)》详尽的范例,细腻真情的说理,也会将读者领进一个崭新的母性境界。
王东华,男,1963年6月25日生,安徽省芜湖市人。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1984年毕业于华东交通大学,198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马列理论第二学士学位班。先后任职于华东交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湖北省青年心理研究所。其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专著《新大学人》(40万字),为‘93深圳(中国)优秀文稿公开竞价首部成交著作。
其致力人类文化启蒙的另一教育专著《发现母亲》(80万字),1999年一经推出即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由他精心编选的的新作《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9位中国杰出父母的成功经验》,一经出版,便入全国畅销书榜。最近该书又被全国妇联“世纪父母读书计划”选中,作为3本优秀家教读物之一向全国父母推荐。
由于其在母亲教育研究及普及方面的突出成绩,2000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助西爱心大使”称号,2001年入选《中国青年》杂志“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青年人物”。
自序·愿天下人共读之
导论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
0.1 我曾经对自己问个不休
0.2 三千年里的母亲危机
0.3 是什么造就了伟大的人物
0.4 谁在挥霍孩子们的童年
0.5 让灵魂追上成长的脚步
0.6 我们的教育犯了大错误
0.7 女人的名字叫母亲
0.8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历史与未来·母亲缔造光明
第一章 人类还没有学会走路
1.1 烛光里的母婴
1.2 没有太阳的天空
1.3 教育:僧侣式的学校
1.4 爱情:美丽得不可饶恕的罪行
1.5 分娩:以诞生为名义的屠宰
1.6 养育:培养乎,饲养乎
1.7 成功:用孩子抵押来的勋章
原理与假说·人皆可为尧舜
第二章 智本能:人生只有一次机会
2.1 人脑是万物的灵长
2.2 人脑是分两次诞生的
2.3 第二次诞生更重要
2.4 智慧是人脑与环境的嫁接
2.5 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
2.6 三岁前为何不能记忆
2.7 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
2.8 婴孩的一年等于十年
2.9 智力阉割:近乎残酷的事实
2.10 我们现在所有的教育都是再教育
第三章 大规律:天才何以成为天才
3.1 一生之计在于童
3.2 自古英雄出少年
3.3 识社会者为俊杰
3.4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3.5 让孩子过一个幸福的百岁人生
第四章 佑护者,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4.1 母婴连体:婴孩出生时都是连体婴儿
4.2 宫外孕期:肤爱是婴孩的第二子宫
4.3 母子感通:摇篮里建立起来的感应频道
4.4 恋母情结:母亲是孩子的纯金恋人
4.5 心理支持:伟大光荣正确的妈
4.6 子宫心理:跟随孩子成长的分子维心理
4.7 脂肤性格:以性格赢得性格
4.8 慈容精神: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
4.9 父亲职责:父亲在育儿中的位置
方法与途径·母亲是第一生产力
第五章 教育,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
5.1 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
5.2 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
5.3 抽好人生陀螺的第一鞭
5.4 学校是刃,家庭是刃上的钢
5.5 教育应该同孩子一道成长
5.6 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
5.7 让妈妈成为母亲,成为母育家
第六章 习育,面对孩子我们必须重新做人
6.1 社会遗传比生理遗传还要重要
6.2 近亲结婚为何也能人才辈出
6.3 镜像期假说
6.4 婴孩的模仿都是范式模仿
6.5 身教何以重于言教
6.6 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什么
6.7 习育:社会遗传的基因疗法
6.8 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我教育
第七章 化育,向伟大的心灵迈进
7.1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7.2 化育是灵魂的建设
7.3 祖荫现象:是阴德还是阳功
7.4 童年是化育的最好时期
7.5 母亲是最好的化育者
7.6 伟大的母亲教育家——居里夫人
7.7 做一个向伟大迈进的母亲
第八章 让天才成批出现
8.1 家庭是人才成长的肩膀
8.2 其实我们都是方仲永
8.3 打破罩在神童头上的光环
8.4 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
8.5 像珍惜生态资源一样珍惜天才资源
8.6 向智力归庸挑战
8.7 再造中国的人才家族
8.8 让天才成批出现
跋·向使命证明自己
……
作 者: 王东华 编著
出 版 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1
字 数: 450000
页 数: 574
开 本: 16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01318701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家庭教育 >> 家教方法
定价:¥29.80
“一位女性把孩子培养成才,其意义远远超过到工厂去拧几颗螺丝钉。因为孩子不是某个人的,孩子将要成为社会的公民,孩子是全社会的财富,关心孩子和母亲就是关心未来,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当代中国最具有影响的原创著作之一!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王东华把一个中国教育上的重大课题摆在了国人面前;
如果说人类史上确曾有过改变其进程的著作,那么,这本书极可能是人类及中国未来世纪妇女儿童发展的一本好策划书!
《发现母亲》如果仅仅在中国轰动,那就意味着失败;《发现母亲》也许会成为中国每个家庭的必备之书。
每一个母亲都应该阅读这本书,这是孩子对你的要求!
为什么寡母的孩子特别容易成大才;为什么双胞胎的孩子成才率特别低;为什么妻生的孩子比妾生的要优秀得多;办什么并不出色的父祖突然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后代;为什么先天后天俱佳的神童成大才者寡;为什么先天不足的早产儿、小样儿能够后来居上成就大业……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这是民族对你的要求!
为什么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会有百家争鸣的人才鼎盛;为什么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会像夏雨后的蘑菇涌现出了一大批世界级的艺术巨匠;为什么作为殖民地的美国能一跃而起称雄世界;为什么人口数只同我国上海的犹太人其天才却多如繁星;为什么仅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份的韩国就连体育也让我们惊出一身冷汗……
每一个关心人类命运的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这是未来对你的要求!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最大的剥削是对母亲劳动的剥削;为什么说母亲要像服兵役一样服三年母投;为什么说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是女性成才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什么说母亲的工作应该是带薪的工作;为什么说母亲的劳动决不亚于英雄的创造;什么说妇联组织应该是一个民族未来的“总统府”……
本书是作者殚精竭虑砺炼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其研究体系化、前瞻性、深刻内蕴以及对世纪更迭人类文化的建设上,都会使本书在百年人文浪潮中具有卓越的启蒙地位。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需要净心倾听地独特声音。
婴儿出生时都是同母亲连体的,因此存在着一个宫外孕期。同父亲相比,母亲在育儿方面有着本能的优越。人是分两次诞生的,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人存在着一个比性本能更为本质的智本能,一旦错过便遭阉割,因此,孩子的一年决非普通意义上的一年,孩子的一年等于十年。
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他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是一个大错误。女人的名字叫母亲,母亲能顶半边天。
人类目前所强调的教育都是“显教育”,对于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却不加关注。道德、勇气、责任等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就能起作用,而是要通过教育者的“做“才能达到目的的。过往的教育学是“教”的教育学,以后的教育学将是“做”的教育学。
本书详尽的范例,细腻真情的说理,无不将读者领进一个崭新的母性境界。
再也不能让这类悲剧重演了
或许又有人会说,找上三两个这样的例子并不难,什么样的事情找不到一串呢?我以为找这样的例子非但不是难不难的间题,而是太容易,容易到俯拾皆是,容易到成灾成难的地步。有这样经历的人起码以千万计,甚至能够同全国六千万残疾人数相比,而这才是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在。
武汉曾发生过一起震惊全国的案子——一个成绩优异的女中学生,因为外婆的唠叨影响了她的高考复习,便杀死了她的外婆。后来社会同情站在孩子一方,孩子得以参加高考并进入高校学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进人高校不久这个孩子也自杀了。当我听到她自杀的消息后,我的震惊是无可形容的: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该要拿出何等的勇气来杀死自己的外婆,又是要拿出何等的勇气去杀死自己!原因是什么呢!是感情冷漠,是高考压力,是心理不健康……所有的分析文章都是到此为止,但都没有触及到她儿时在奶奶家寄养到上学这个问题的本质!她的父母都是令人尊敬的,父亲还是一位党的高级干部,为了工作需要他们长期在外地工作,几乎没有和孩子共同生活过。在这个悲剧里,孩子是受害者,父母也是受害者,我们该同情的是孩子和父母这两方,该谴责的是那样一个不让人做父母的年代。至于我身边不出名的这类例子就更多了。
一位朋友婚后生活不睦,熟识的人都劝他离婚,都说他妻子太差劲。我是一个婚姻神圣论者,当然是劝合不劝离了。我越是劝他,这位朋友越是罗列出一条条“血淋淋”的事实,甚至连我都要被他说动也改口劝离了。就在这时,他的一条“极有力的理由”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就是对她自己的父母都瞒都抠”,“不过她对自己同事却很大方,这一点我也不得不说”,朋友马上接着补充说。于是我立即间他妻子小时候是否不在父母身边长大,朋友回答是十多岁才由奶奶处回到家里的。我问家里对她是否不好,他说她上了大学家里才对她好起来。我说这就对了。于是劝说他一定要尊重她的这段特殊经历,尊重由历史造成这种性格的事实。她是一个受过伤的人,你应该帮助她养伤,而不是再在她的伤口上撤上一把盐。如果她爷爷奶奶还活着的话,你每月应该寄钱给老人以表示你们的感谢。你只有尊重了她的这段经历,你们的婚姻才会好起来
拙著《发现母亲》自1999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一阵不小的反响。可由于发行不畅,最初几年里市场上只闻其声不见其书,以至于朋友见面大多都要向我索赠,最后连自己仅存的一套也不知被谁“借”走了。作为一个写书人,看到自己的书被读者喜爱固然高兴,可市场上买不到又实在不是滋味……
当然,《发现母亲》发行不畅也有它的自身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篇幅太长,上下两册多达一千余页、80万字,并且学理味较浓。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它已非易事,何况它更直接的阅读对象是普通母亲呢……
所有这些都构成了2003年那次修订版的出版理由!
说到那次“修订”,我以为不如说“删节”更为合适。一来只是对原书的一些明显错误进行了订正,没有大的原则性的改动;二来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缩短篇幅和如何使其更适合普通母亲阅读上,因此对于宏观上的论述性的文字和学理上的论证性文字均悉数删除,原书上卷除留下导论和第一章外,其他五章均全部删去。
经过这样“修订”的版本,将它说成是“普及本”“删节本”可能更加合适。
修订版面世后,读者反响很好,一直畅销不衰,成为难得的常销书。
承蒙各界厚爱,修订版更是获得了包括中国图书奖在内的诸多奖项,在此也向出版社的领导及读书界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真是岁月如梭,一晃又是10年过去了,修订版又到了需要改进的时候了。
这一次修订除了订正一些内容错误外,主要是让它的形式如开本等与时俱进,为此负责这次工作的姜喆同志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也向姜喆等中国妇女出版社的各位领导及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人20世纪80年代涉足母亲教育领域,已近30春秋,虽然目前母亲教育还无多少社会响应,但儿童教育、家庭教育已经广受社会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就会重视到这一对孩子对家庭对民族最重要最根本的教育!
最后,仍像十几年前初版的那篇后记一样,衷心地祝福全社会: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个好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母亲!
《发现母亲》是一本让家长、尤其是母亲正确实施家教、省掉孩子很多眼泪的新书。
——《人民日报》:摇摇篮的手推动世界
教育的全部复杂性,不仅在于它需要体制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有效的理论支持和有操作可能性的具体手段。
——《光明日报》:《发现母亲》:启示与意义
《发现母亲》力图把以往的家庭教育的惯性和模式扭转过来,贯穿了注重以孩子的习育、化育比教给孩子什么更为重要的思想,并从社会发展及整个国家、民族的高度来论述提高母亲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中国青年报》:关注母亲素质
母亲的工作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工作,是社会中最为崇高的工作,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有创造性的工作,其他一切工作同母亲的工作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中国教育报》:王东华谈《发现母亲》
可读性是该书的重要特色,其极具启发性和现实教育意义的思想观点完全处于对大量名人事例的生动描述比较,因而避免了教育理论的抽象,适合于普通读者。
——《新闻出版报》:专家让读《发现母亲》
如果不是深入地了解王东华以及他的理论,我们很容易把他误解为一个以新面孔示人的男权主义者,但很多母亲看了他的书,欣喜地接纳了他的理论,特别是书里关于书写理由的段落,读来令人特别感动。
——《北京青年报》:王东华,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胜利
1925年初,陶行知先生为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写下了《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的书评,后来陈著《家庭教育》再版时,陶文便作为序言而更为人知。70年后的今天,我竟用“愿天下人共读之”作为自己的序文,改陶先生文中的“天下父母”为“天下人”,此改决非是借陶、陈二先生之名以私自己的货色,更决非是自己狂妄自大要与二先生一争“天下”,而实在是这半个多世纪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使然,也就是说,在今天“天下父母共读之”已经远远不够了!
我之所以说其不够,是因为做了父母再读,读了以后再在孩子身上实施,其间的过程无论长短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损失。这类教育孩子的书不应该做了父母之后才去读,而应该没做父母时就读,而应该读通读懂之后才去做父母。正如领驾照之前就应该读了交通规则,而不是把车开上了高速公路之后再去读,更不是出了交通事故之后才去读。这是改“天下父母”为“天下人”的第一层意思,也就是说,为父为母的意识应该大大提前,提前到结婚,提前到恋爱,甚至完全应该提前到青春期开始的中学阶段,这样婚前与婚后便互为一体了。
无论是陶先生还是陈先生,他们那时所指的“家庭教育”都不过是婴幼儿教育,都不过是早期教育,都不过是学前教育,都不过是儿童教育。一句话,都不过是小孩子的教育。陈先生大著的几乎所有标题都是“小孩子”,如“小孩子怎样学待人接物的”,“我们应当怎样责罚小孩子的”,“怎样可以使小孩子的经验格外充分些”等等。陶先生的宏文也是如此,“父母不会教养,小孩子不晓得要枉哭多少回……估计起来全中国6岁以下的小孩子每年流的眼泪该有两万万斤。如果做父母的肯像陈先生这样细心教导儿童或是采用陈先生的教导方法,我敢说小孩子的眼泪是可以省掉百分之九十九的……”
由于把家庭教育局限在儿童期,乃至幼儿期,很多父母一看都是喂奶、便溺、止哭之类也就不加注意了。实际上家庭教育决不仅仅是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父母对自己幼儿的教育,更是继之以后更为艰巨更为长久的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这种教育无论是对于父母还是对于孩子都是终生的,并且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教育重点与方法,我们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无不正在进行或正在接受或既在进行又在接受这种教育。这是改“天下父母”为“天下人”的第二层意思,也就是说家庭教育的实施时间应该大大地推后,推后到孩子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乃至更下一代。这样早期与后期便互为一体了。
在陶、陈二先生时,家庭教育还仅仅局限于显教育层次,所谈的教育都是父母注意得到并且可以教给孩子的,对于这样的认识现在显然已经不够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显教育层次上的,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潜教育层次的习育与化育。对于家庭教育,尤其是对于婴幼儿教育,教育更多的不是表现在父母如何“教”上,而是表现在父母如何“做”上,父母如何“做”的身影,对于思维能力薄弱的幼儿来说远比父母“教”的声音的影响要大得多!
遗憾的是,我们过去的教育学,都是“教”的教育学而不是“做”的教育学,殊不知“做”比“教”还要根本。因此父母不仅要懂得如何“教人”,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自己正确的“做人”比正确的“教子”更为重要!而正确的“做人”决不是结婚生子之后的事情,同样是他们从小就要学习的事,这是改“天下父母”为“天下人”的第三层意思,也就是说“做父母”同“自己的做人”是紧密相连的,“做父母”不过是面对孩子这面镜子对自己“做人”的一次再检验再校对再完善与再提高。因此绝不应该在做了父母之后才开始修正自己,更不应该在做了父母之后还依然故我不做努力,而应该在做父母之前就已成为“最好的我”了。这样父母的“教子”同自己的“做人”便联系在一起了。
潜教育的揭示,不仅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社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日趋一体化让儿童也随之日趋公育化。对于孩子来说,社会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他们的课堂,任何一个公民都是他们的师长,任何一次事件都是他们的课案,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对他们的示范,任何一部影视都是对他们的教化,任何一种图书都是对他们的启发……因此必须提高全社会的这种育儿意识、父母意识、教育意识,这是改“天下父母”为“天下入”的第四层意思,也就是说全社会都在对孩子产生影响——不是好的影响就是坏的影响。因此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对孩子们的责任。这样个人的修养与社会的要求又联系在一起了!
我以为此一词之改,正体现了这几十年里家庭教育观念的进步,即由过去的做了父母之后才开始的补救教育,转变成做父母之前的预期教育;由过去的对孩子出生后一段时间的儿童教育,转变成对孩子整个一生的终生教育;由过去的重孩子重受教育者的“教”的教育,转变成重父母重教育者自身的“做”的教育;由过去的强调一家一户的显教育小教育,转变成强调整个社会参与的潜教育大教育……
在陶、陈二先生的时候,社会对家庭教育的要求还远不像今日这般迫切;而今天一对父母只有一个孩子,不仅孩子的教育是一次性的,而且父母的教育机会甚至都是一次性的。在陶、陈二先生的时候,仅仅只是孩子在流眼泪,父母尚不需要为孩子流眼泪;而今天不仅孩子更爱流眼泪了,父母甚至比孩子流的眼泪还多。在陶、陈二先生的时候,母亲尚在家专心相夫教子;而今天母亲们都离开家庭走上社会!再说现在社会竞争空前激烈,不仅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而且父母更需要社会的帮助……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为人子为人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为人父为人母,现在就让我们面对这一人生与人类的第一等问题第一等学问既为孩子们也为自己做些什么吧!
愿天下人共读之,不仅仅是读这本书,甚至就不是读这本书——而是读父亲、母亲这样的大书,而是读做人、做高尚的人这样的大书。因此,不仅愿天下人共读之,更愿天下人共勉之、共行之!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讲述“母亲”从生理到心理的种种困惑,在王东华的叙述里,现实中许多我们认为很普通很正常的事原来都让人触目惊心,引人深思。
——著名作家莫言
《发现母亲》让人更深刻地认识母亲。人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母亲的身教,其作用远大于遗传因素。
——著名企业家史玉柱
做了妈妈后,我逢人就会推荐的书是《发现母亲》,女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第一身份。
——著名主持人沈冰
第一篇 亲子双赢:职场妈妈的“教子必修课”
王东华按:在2001年的首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评比中,刘素敏妈妈作为企业界的代表获得了此项殊荣。相比较其他人生曲折的母亲来说,刘妈妈的经历似乎显得平淡,而编者恰恰认为这正代表了评比的一个方向,并能给更多人以启示。因为平淡、平常、平凡才是人生的常态,而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就是杰出,就是伟大!
刘妈妈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就是母职和事业并不是对立的,如果处理得好是可以共赢的。
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我们对母职都没有很好地加以认识,极端错误地将母职同妇女解放对立起来,所树立的女性形象也大多是为了事业而放弃家庭、放弃母职的“女强人”。这种做法的最直接受害者就是孩子,进而就是我们的整个社会。我们今日社会之所以有那么多关于人的问题存在,都与此有很密切的关系。
母职其实是天职,不仅对于女性是第一重要的,就是对于男性也是第一重要的,对于社会也是第一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下一代的素质,而下一代是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人类社会之所以将这样重要的工作交给母亲,是因为母亲最适合承担起这项任务,正如犹太人所说:上帝不能无处不在,所以才有了母亲!
在西方,有许多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选择独身,原因其实不在其他,而在于他们深知教育孩子是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做好的事,既然自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只能选择不要孩子了。这是一种负责的态度,因为孩子决不可以像荒地上的野草或阴沟里的老鼠一样“自身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