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因“ 亚罗号”事件爆发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 大沽口。 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 佳良、 花沙纳与 俄、 美、 英、 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 天津条约》。其中之一有一项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从此北京的门户便被打开,各外国使节与客商频繁出入北京,为就近挟持清廷,他们纷纷提出设立使馆的要求,要求进行为期十二年的修约要求,但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为此不惜再次挑起侵略战争,占领了北京,并焚烧了 圆明园,以示对清政府的报复,在这其中,英军首先抢占了满清皇族 醇亲王奕譞的府邸作为使馆馆址,这也是英国在华的第一个大使馆的雏形。
英国使馆旧址图册(3)英使馆保留了部分 清式建筑,也新建了一些外中内洋或完全西式的建筑。如原 醇王府的仪门、正殿、翼楼、后寝及配殿犹在,只是内装修已改。使馆大门仿罗马 凯旋门风格,是一座两层三间的门楼。立面用砖勾出了简洁的线角和拱券图案。与法、日等使馆大门一样,向中国民众显示更多的是他们那种"征服者"的自炫与狂傲。使馆中的雇员楼,从外观上着力表现中国古建筑的特征,歇山顶、斗拱、瓦当等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构件随处可见。其职员宿舍富于中国民宅特色,而其檐 下的垂式屋架又颇具英国十六世纪"都铎"风格。武官楼中横贯整栋建筑的长长的双层券廊,则具有浓厚的"殖民地风格"。英国使馆中、西建筑风格的并存,既体现了英人对昔日盛世的怀恋,也力图表现他们对中国的征服,是英国殖民主义心态的真实反映。
英国使馆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