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欢歌

圣诞欢歌

开本 32
页数 151页
书名 圣诞欢歌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社 21世纪出版社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作者:(英国)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编辑、剪辑:易静秋

ISBN:10位[7201057065]13位[9787201057064]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

定价:¥12.80元

作者简介

在英国文学史上,十九世纪是群星灿烂的小说鼎盛时代。而在这些伟大的小说家中,狄更斯则是一颗最为光彩照人的明星。从小饱尝人间艰辛的狄更斯最同情劳苦人民和孤苦无依的孩子。狄更斯是高产作家,他凭借勤奋和天赋创作出一大批经典著作。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师,常常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在浪漫和现产中讲述人间真相,以至于马克思也不得不赞叹地称他为“杰出的小说家”。

查尔斯·狄更斯于一八一二年二月七日出生于英国朴资茅斯的波特西地区。他父亲约翰·狄更斯是海军会计处的一个小职员。狄更斯幼时就常常溜到家里的阁楼上,津津有味地阅读一本又一本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斐尔丁的作品、《天方夜谭》、《堂·吉诃德》,都是他喜爱的作品。他的幼小的心灵早就同文艺结上了不解之缘。以后他的家境日渐穷困,债台高筑,一家人不得不离乡背井,迁居到伦敦。但移居未久,家里旧债未清,新债又来,他父亲终于被投入债务监狱。这时狄更斯才十岁。但是作为一群弟妹的大哥,而父亲又是一个毫无办法的人,狄更斯就不得不担起家长的责任来。十一岁,他就到一家皮鞋油厂当学徒。为了节省开支,他母亲带着弟妹们到监狱里和父亲住在一起,狄更斯单独留在外面,每星期领到薪水之后,就带着钱或食物去探监,和父母弟妹团聚。这些艰苦的日子在幼小的狄更斯的心灵中遗留下永不消失的印象,使他对贫苦无告的儿童、对穷人、对被迫害者充满同情,对英国当时的统治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莫大的仇恨。以后他父亲获得一笔小小的遗产,出了监狱,把查尔斯·狄更斯送到威林顿高等学校(相当于高小)去读书。校长琼斯先生是一个又愚昧又野蛮的人,对学生任意鞭打。辱骂。这个人物在狄更斯的作品中曾经出现过很多次。家中仅有的一点钱财不久又用尽了,查尔斯·狄更斯不得不停学就业,为糊口而奔忙。他时而作律师的书记,时而为事务所送信,时而到法院当速记员,时而为报纸作采访。艰难的生活使狄更斯获得了非常丰富的生活知识,为他以后的写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二十二岁时,狄更斯试写了一篇短篇小说,畏怯地投入一家杂志社的信箱中。一个星期以后这篇小说刊出了,狄更斯就这样开始了业余写作活动。他最初为《记事晨报》写一些特写,署名“鲍斯”。一八三七年他写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这部作品发表以后,风行一时,畅销全国,顿时成为街谈巷议的资料,并使得他得以靠写作维持生活,开始了著作生涯。以后他又写了许多作品,主要是长篇小说,获得极大的成功(狄更斯著作年表附后),终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 狄更斯曾长期居住在法国、意大利,并曾到美国游历。他对美国的观察极其深刻;美国的虚伪的民主政治、残酷的监狱、特别是暗无天日的蓄奴制,引起狄更斯极大的愤慨。他说:“我已经失望了,这不是我要来看的共和国,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共和国。”他的游记体小说《美国札记》和长篇小说《马丁·朱什尔维特》都对美国社会的黑暗和丑恶作了有力的揭发。 狄更斯是欧洲十九世纪少数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之一。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深刻地暴露了英国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实况,而且也在于他掀起了真正的文学革命。在他以前的英国文学中,普通人民是没有地位的;狄更斯虽不是第一个改变这种现象,却是最有效地改变了这种现象的人。他用生动而热情的笔触描绘了下层阶级的人们和他们的悲惨生活。他把贫民窟、小客栈、贫民收容所、债务监狱等等悲惨的生活景象写入了文学作品,而且对那些穷人,那些正直的劳动者,给予最大的同情。另外一方面,他以讽刺的笔法,对新兴的工厂主、银行家等资产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虚伪的“民主政治”和“党派活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不平等和不合理现象,资产阶级法律的非人道本质,都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 他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反映了英国十九世纪初叶的社会真实面貌。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光辉四射、妙趣横生的幽默和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他的人物形象有许多能使人一读之后就长久地活在读者的心目中。 查尔斯·狄更斯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资本主义日益发展、资产阶级已经取得胜利的时代。但也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也就兴起了它的对立面即工人阶级,而且两个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也就日益尖锐起来。狄更斯开始写作的时期正是著名的“宪章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列宁说过:“当英国发生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即宪章运动的时候,欧洲大陆发生的革命大都是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而在法国却爆发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第一次伟大的国内战争。”(《列宁选集》第三卷第81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这就是狄更斯生活时代的基本情况。虽然在客观上伟大的“宪章运动”给了极深刻的影响,推动了他的作品的批判性质的发展,而且在当时也恰恰是“宪章运动”者对狄更斯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和高度的评价,认为他反映了人民的要求,但狄更斯主观上对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不仅不能理解,而且是反对的。他同情工人,却不同情工人的革命。他是一个阶级调和论者。他幻想可以用道德和教育把那些残酷的剥削者改造过来,幻想可以依靠好心肠的人的施舍,来消除世界上的贫富悬殊。他揭发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却不想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他憎恨金钱对人类灵魂的统治,但是找不到为什么金钱会变成全能上帝的原因。虽然马克思就是狄更斯的同时代人,而且马克思在伦敦住过多年,还领导过英国的工人运动;虽然伟大的《共产党宣言》在一八四八年已经发表,而且在一八五○年已经出版了英文版,但是狄更斯对这些都一无所知。他始终只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者。也可以说,他不是一个革命者,只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所以他的作品,一方面具有深切而有力的批判、揭发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含有不少的消极因素。 虽然如此,由于狄更斯真实地、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初叶的英国社会生活,由于他对人民怀着无限的深厚同情,尽管他对资产阶级还存在着幻想,致使他的思想和艺术都受了很大限制,但他还是属于进步传统的。贯穿在他的一切作品中的基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者代表人物、即他心目中的“恶人”的憎恨,和那些处于资本主义压迫下的普通人和穷苦的劳动者、即他心目中的“善良的人”的同情。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发生了巨大的进步作用,直到现在还为人民所喜爱和珍视。 狄更斯死于一八七○年六月九日,享年五十八岁。

狄更斯主要作品列表

《博兹札记》( Sketches by Boz ) —— 1836年

《匹克威克外传》( The Pickwick Papers ) —— 1836年

《雾都孤儿》( Oliver Twist ) —— 1837年-1839年

《尼古拉斯·尼克贝》( Nicholas Nickleby )—— 1838年-1839年

《老古玩店》( The Old Curiocity Shop )—— 1840年-1841年

《巴纳比·拉奇》( Barnaby Rudge )—— 1841年

《美国纪行》( American Notes )—— 1842年

《圣诞颂歌》( A Christmas Carol )—— 1843年

《马丁·翟述伟》( Martin Chuzzlewit )—— 1843年-1844年

《教堂钟声》 (The Chimes) ——— 1844年

《灶上蟋蟀》 (The Cricket on the Hearth)—— 1855年

《董贝父子》( Dombey and Son )—— 1846年-1848年

《大卫·科波菲尔》( David Copperfield )—— 1849年-1850年

《写给孩子看的英国历史》( 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 )——1851年-1853年

《荒凉山庄》( Bleak House )—— 1852年-1853年

《艰难时世》( Hard Times )—— 1854年

《小杜丽》( Little Dorrit )—— 1855年-1857年

《双城记》( A Tale of Two Cities )—— 1859年

《远大前程》( Great Expectations )—— 1860年-1861年

《我们共同的朋友》( Our Mutual Friend )—— 1864年-1865年

《艾德温·德鲁德之谜》( 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 )—— 未完成,1870年

《文学大师的传奇人生——狄更斯》

内容提要

《圣诞欢歌》中的斯柯鲁奇是一家商号的老板,贪婪冷酷而自私,是个十足的吝啬鬼。他认为,穷人想过圣诞节是胡闹,穷人们死了最好,可以减少“过剩的人口”。后来,三个幽灵在平安夜领着他跑遍全城,让他感受到了穷人的善良,目睹了冷酷自私者的下场。他终于醒悟了,在圣诞节这天,给办事人员加薪,祝愿他们快乐,乞求上帝祝福每一个人。

目录

主要人物介绍

圣诞欢歌

第一节歌马利的鬼魂

第二节歌三幽灵中的第一个

第三节歌三幽灵中的第二个

第四节歌最后一个幽灵

第五节歌结局

古教堂的钟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

编辑推荐

《圣诞欢歌》:21世纪少年文学必读经典。

文摘

一 马利的鬼魂

马利去了天堂还是地狱,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已经不在人世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在他下葬的时候,牧师、职业送葬人、神职人员、丧事承办人都在相关的文件上签了字。斯克鲁奇也签上了自己的大名。在这一带的交易所里,无论想做什么事情,只要斯克鲁奇一出面,所有问题通常都能够迎刃而解。

老马利就像那墙上钉着的大头钉一样死得实实的。请注意,我如此形容并不是为了强调这样的死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我个人而言,在五金行业中,用棺材钉来形容某一个人的死法是最贴切不过了。不过我们的祖先用这个大头钉的比喻应该自有其道理,我在这里妄加评论,未免有失恭敬。因此,请诸位容许我再强调一遍,马利就像墙上钉着的大头钉那样死得实实的。

那斯克鲁奇究竟知不知道马利已经去世的消息呢?他当然知道。他怎么会不知道呢?他俩一起合伙做生意不知道有多少个年头了。斯克鲁奇是马利指定的唯一的遗嘱执行人、唯一的遗产管理者、唯一的遗产承受人、唯一的遗产受让人。也就是说,他是他唯一的朋友,是唯一送他下葬的人。可就算是这样,斯克鲁奇也没有为老朋友的去世而悲伤得失去了理智,在马利下葬的那天,他还是不改精明商人的做派,每一项费用都斤斤计较,为葬礼节省下了很大的一笔开销。

提到马利的葬礼,我不得不再次强调本书开头时的那两句话:马利已经死了。毫无疑问,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前提非常重要,我必须交代清楚,要不然我接下来要讲的故事也就没什么过人之处了。假如我们对哈姆雷特的父亲在全剧开始之前就不在人世这一点还心存疑惑,那么他夜里在自己的城堡上信步溜达、吹吹风散散心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就如同某个中年绅士突然心血来潮,半夜跑到圣保罗大教堂的墓地只是为了吓唬吓唬他那胆小的儿子一样,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斯克鲁奇一直没有把老马利的名字抹掉。仓库的房门上仍然就是那么几个字:斯克鲁奇和马利。他们当年合伙开办的商行的名字也是斯克鲁奇和马利。这一行的新人们有时叫他斯克鲁奇,有时叫他马利,对这两个名字,他都答应得很干脆。因为在斯克鲁奇心里,这根本就是一回事儿。

啊!说到斯克鲁奇,他可真是个一毛不拔的家伙啊!这个老恶棍,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压榨别人、攫取钱财、积累财富。他就像一块又坚硬又锐利的打火石,任何一把钢刀都无法在上面擦出慷慨的火花;他就像牡蛎一样沉默寡言、行事诡秘、独来独往。因为内心的极度冷酷,斯克鲁奇的面容看上去也是冰冷冰冷的:他的鼻尖耷拉着,两颊皱成一团,双眼泛红,两唇发青,走起路来又僵又直,说起话来又尖锐又刺耳。他的头发、眉毛和坚硬的下巴上总是笼罩着一层白霜;他无论走到哪里,身上总带着一股寒气,这寒气在大热天不会消散,在圣诞节就更是让人冷入骨髓了。

外部世界的冷和热对斯克鲁奇的影响微乎其微。再热的天气他也不会觉得热,同样的,寒冷的冬天也不会给他带来任何的不适感。没有哪阵风能比他更加猛烈,没有哪场雪能比他更加固执,没有哪场暴雨能比他更不近人情。恶劣的天气真是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暴风雨雪只能在一个方而比他胜一筹,那就是它们常常是痛痛快快地想来就来,毫无保留,倾其所有,而斯克鲁奇却从来不会这样做。

媒体推荐

书评

★不用翻字典,轻松读名著!

★一套绝对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十分耐看的英语学习读物!

★在闲暇时阅读本套图书,使英语学习生活化,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常用字词,词组,句型印刻在脑海中!

序言

中国人学英语现状分析

◆英语是语言的帝国

全球60亿人中,有3.8亿人的母语是英语;2.5亿人的第二母语是英语。12.3亿人学习英语,33.6亿人和英语有关。全世界电视节目的75%、E-mail的80%、网络的85%、软件源代码的100%使用英语。40~50年后,全球50%的人精通英语。全球约6000种语言,本世纪末其中的90%将消亡。届时英语作为主导语言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目前中国大约有3亿人在学英语,超过英国和美国的人口总和,这是中国努力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标志。大量中国人熟练掌握国际通用语言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必要保障。

◆英语学习的远期目标

在中国,英语已经远远超出一个学科的范畴,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总是和事业、前途、地位,甚至命运联系在一起。对于个人来讲,英语在人生旅途中具有战略意义,不失时机地在英语上投入时间、投入精力、投入金钱符合与时俱进的潮流,是明智之举。

◆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中国学习英语的人很多,但收效却令人担忧,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能够运用自如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由于运用能力差,无法品尝到英语学习成功的快乐,很多人不得不承认学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

◆来自西方的教育理念

中国人读英语有个缺点,学习缺乏渐进性。他们习惯于读满篇都是生词的文章,以为这样"收获"才最大。结果他们的阅读不断地被查词典打断,一小时只能看两三页,读起来自然索然无味,最后只能作罢。这是中国人学英语的通病!读的文章几乎全部达到了语言学家所说的"frustration level"(使学生感到沮丧的程度)。

我当年的英语老师是美国一位非常优秀的教育家,叫Steven,他在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时就说:想要学好英语,最重要的就是使自己成为"a big reader"(大量阅读的人,博览群书者)。Read, read, read. 但保证阅读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是阅读材料的难度。生词、难点不能过多,总体水平要低于自己的水平。这样读起来才能津津有味,爱不释手。

西方的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对英语学习者的阅读状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论令人非常吃惊:最适宜阅读的难度比我们长期所处的、我们所习惯的、我们头脑中定位的难度要低得多!只有文中生词量小到足以保证阅读的持续性时,语言吸收的效果才最好,语言水平的提高也最快。举个形象的例子:上山是从峭壁直接艰难攀登还是走平缓的盘山路好?显然,能够从峭壁登顶者寥寥无几!即使其能勉强成功,也远远落后于沿坦途行进者。

◆不可缺少的环节

没有几百万字的输入无法学好英语。语言的习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输入"。一个由汉语武装起来的头脑,没有几百万字英文的输入,即使要达到一般水平也难。绝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正是由于缺少了这一环节,所以停留在一个无奈的水平上。

◆"圣人"学英语的做法

在学英语的长远目标和考试的压力共同作用下,自然会产生学好英语的强烈愿望,但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有很强的"韧劲(自我约束力)"。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收起书包待明年。随着物质文明的繁荣,总有一些理由使人不能安心学习。这样下去,我们的英语之树永远长不高。古人云: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很有道理。在四川大足佛教石刻艺术中,有一组大型佛雕《牧牛图》,描绘了一个牧童和牛由斗争、对抗到逐渐协调、融合,最后合而为一的故事。佛祖说:"人的心魔难伏,就像牛一样,私心杂念太多太多;修行者就要像牧童训练他们,驯服他们,以完美自己的人生。"那些具有很强心力的人,我们姑且称其为"圣人",他们能够驯服那些影响我们学习的大牛、小牛,抵制各种诱惑,集中精力,专心学习,到达成功的彼岸。

◆凡人的困惑

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学好英语是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的。但问题是我们大多数平凡的人无法和圣人相比,所以在学英语的征途上,失败者多,成功者少。客观地讲,即使采用不太高的标准来衡量在中国英语学习的失败率应该在99%以上,有的人说:"难道我们不能把大多数的人都变成圣人吗?"这样大多数人就可以学好英语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多数凡夫俗子是不能够成为圣人的。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目前的英语学习体系没有给大多数人提供一条平坦的道路。

◆兴趣--英语学习成功的真正源泉

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凡人,我也曾经遇到过学英语的困惑,干巴巴的课文无论怎样都激不起我的兴趣。幸运的是我有一个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姐姐,有一次她回国,给我带来很多浅显有趣的读物。我拿起一本一读,觉得很简单,一个星期就读完了。就英语学习而言,一部英文小说其实就是用英语建构的一个"虚拟世界"。那里有人,有人的心灵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揭示,有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冲突和调和。走进一部英文小说,你实际上就已经"生活"在一个"英语世界"里了,不愁没有东西可学。经典作品要读,写得好的当代通俗小说也要读。我一共读了50本,从此对英语产生了兴趣,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还是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套读物的特色:

●情节曲折:本书选材的时候非常注意作品的吸引力。比方说: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我当年读大学的时候,班上每个同学都买一本看。有的同学甚至熄灯后,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

《吸血鬼》(Dracula):这个故事真吓人,我看完以后好几天没睡好觉。后来我的一个学生说他对英语从来不感兴趣,我就把这本小说推荐给他。后来他对我说:"这是我一口气读完的第一本英语书,就是太吓人了。老师,能不能再给我来一本?"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讲述的是一个骇人听闻的复仇故事,当初没有想到这本书的作者竟然是一个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环境中的女孩。

《飘》(Gone with the Wind):几乎所有的美国女孩都读过这本书,主人公斯佳丽是美国女孩的偶像,可以说我见过的每个美国女孩都是一个Scarlett。

……

本套丛书收入的都是你在一生中值得去读的作品,读这些作品不但可以提高你的英语水平,而且能够提高你的个人修养。

媒体推荐

英语界名人、名家论阅读。

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

——许国璋

用英文思维是许多英语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因为这是用英语流畅地表达思想的基础。对于一个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来说,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来思考确有很大难度,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从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中,我体会到坚持大量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何其莘(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博士生导师)

对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我特别推荐英语简易读物,读的材料要浅易,故事性要强,读的速度尽可能快一些,读得越多越好。这是学英语屡试不爽的好方法。

——胡文仲(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序言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在英国和英语国家广泛流传。狄更斯的父亲是海军部小职员,薪水微薄而子女众多。因无力偿还债务曾被关进债务监狱。狄更斯很小就开始当童工,饱受痛苦和屈辱,但他勤奋好学,学会了速记,成为新闻记者,后来在文学创作中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一生笔耕不辍,佳作迭出,持续三十余年,后因积劳成疾,于1870年6月9日突发脑溢血去世。

狄更斯一生创作有长篇小说十余部,中、短篇小说百余篇,还有大量的散文、特写和剧本,但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长篇小说。

狄更斯在1843年至1848年间,除了1847年外,每年圣诞节发表一篇中篇小说。共五篇,即:《圣诞欢歌》(1843)、《古教堂的钟声》(1844)、《炉边蟋蟀家的童话》(1845)、《人生的战斗》(1846)和《着魔的人》(1848)。这五篇圣诞故事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的英国已经家喻户晓,尤其是《圣诞欢歌》,更是作家最深入人心的一部作品。

《圣诞欢歌》中的斯柯鲁奇是一家商号的老板,贪婪冷酷而自私,是个十足的吝啬鬼。他认为,穷人想过圣诞节是胡闹,穷人们死了最好,可以减少“过剩的人13”。后来,三个幽灵在平安夜领着他跑遍全城,让他感受到了穷人的善良,目睹了冷酷自私者的下场。他终于醒悟了,在圣诞节这天,给办事人员加薪,祝愿他们快乐,乞求上帝祝福每一个人。

《古教堂的钟声》被评论家们称为狄更斯的一篇公开的“政治宣言”。小说主人公托比是一个善良勤劳的脚夫,在圣诞节的前夜看报纸时因一句无心的诽谤而做了一个恶梦,梦中他见识到了更多的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作家通过托比的梦揭露了更多的社会罪恶,认为社会的一切罪恶都是富人的压迫和剥削造成的。

《炉边蟋蟀家的童话》是写蟋蟀这个“小小的家神——人们受苦、悲愁时它一声不鸣,人们高兴、万事如意时它又高声歌唱”,是一篇关于“家的童话”。

《人生的战斗》是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着魔的人》中幽灵给化学家莱德洛施了魔法,让他忘记了过去的苦恼,可是与此同时也让他忘记了善行,凡是他接触过的人都变恶了,他十分伤心,后来,在幽灵的指点下,他失去了魔法,恢复了本性,最后明白:在人们的记忆中,恶与善、悲与喜都是相关的,宽恕才能使人快乐。

爱与宽容是圣诞故事的主题,狄更斯选择在同一个时刻(圣诞节)唤醒人性中的爱与美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在狄更斯的时代,一代英国孩子习惯了每年圣诞节听着狄更斯的圣诞故事度过。狄更斯去世的时候,有孩子问自己的父母:“查理死了,以后还会有圣诞节吗?”这令人心酸的问题说明了一个真正的作家可以如何影响孩子们的心灵和生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