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文名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成立日期 1958年
目录导航

发展历史

福建建科院以人才团队建设为核心,以科研开发、检测/检查、技术服务等高技术产业实体为载体,推进高速持续发展。拥有包括6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0名教授级高工、1名教授级高会、100多名国家一级注册工程师等在内的众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设有福建省绿色建筑技术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福建省618虚拟研究院建筑建材分院、福建省工业化建筑产业联盟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成立了福建省建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福建建工建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科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福建建工交通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等多个经济实体,设有海南、厦门、泉州、漳州、龙岩、平潭、莆田、南平、三明等多个驻外机构;具有特种专业工程专业承包及地基基础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建筑工程设计甲级、工程勘察甲级、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勘察设计甲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甲级及设计甲级、综合类工程质量检测等资质;主办的《福建建设科技》专业刊物入选中国期刊方阵。
福建建科院秉承“科技筑就卓越创新缔造未来”的建院方针,依靠自身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对工程建设关键性技术和共性技术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攻关,已完成科研成果一百多项,其中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的成果达59项,1998年至2015年承担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共40项,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863”计划项目2项。在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项目3个,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0项,在编国家、地方标准、规范、规程、图集65本;共发表科技论文1200多篇;正式出版的主编、参编标准、规范、规程、工法等100多本;拥有国家专利47件。
近年来,福建建科院以特色高新技术,为省内外建设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其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基坑支护技术、预应力专项技术、既有建筑纠偏、加固、移位技术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正大力拓展文物保护、地质灾害治理、绿色节能等技术领域,业务涉及建筑、交通、电力、石化、市政、铁路等。在岩土和地基基础方面,我院在沿海地区边坡与基坑支护技术、基桩孔内摄像检测技术及软土地基加固处理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取得了众多新成果,完成了福建省科技厅立项的“沿海地区边坡与基坑支护计算软件开发”、“数字化桩基工程专家系统”等一批省重点科研项目,完成了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的编制任务,近几年在地质灾害治理领域积极拓展,先后承担了“边坡致灾因素的多尺度监测技术与馈控分析”、“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岩土与地下工程生产事故防治”等省级重点项目的研究任务。各项科研成果在30多个省内外工程项目中成功应用。在建筑节能方面,2008年成功取得省重大科技专项“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资助,并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省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推广项目”的研究,负责筹建的“福建省绿色建筑技术重点实验室”于2013年5月顺利通过了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并成立了多个专业实验室,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同时建设了三星级的福建省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科普示范基地--福建省绿色与低能耗建筑综合示范楼。在建筑结构方面,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强预应力砼工程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建筑工业化技术等最新技术成果,进行系统化创新开发,编制的多项技术规程已颁布实施,应用建筑面积累计超过500万㎡。在既有建筑纠偏、加固、移位技术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项,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加固技术研究,由我院负责实施的泛船浦教堂神父楼平移工程,由于文物价值高、施工难度大,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央视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在新型建材产品研发方面,开发的新一代聚羧酸类外加剂产品不仅大量应用于现浇混凝土中,并可配制高性能特种混凝土,积极推动了我省砼施工技术的进步;近几年,我院负责研发的新一代绿色环保路面材料——“建科生态混凝土制品”,其产品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产品2010年被列入住建部“村镇宜居型住宅技术推广目录”,对推进我省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在市政交通工程材料方面,已经在透水砖路面、泡沫混凝土研发与应用、彩色沥青、橡胶沥青等材料研发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承担了多本相关方面的国家行业标准和省地方标准的编制任务,部分成果已成功应用与工程实践。福建建科院正以“科学建筑 绿色产业”一体化为发展核心,向更高层次的建设科技领域阔步迈进。[2]

组织结构

领导机构院长、党委书记 叶健副院长 陈振建、何希铨、郑敏升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