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城镇属建制2200多年的历史古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镡成县,唐代易名龙标县,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置黔阳县。新中国成立前, 一直是黔阳县治所在地。
1997年国务院批准原黔阳县与洪江市合并,成立新的洪江市,市治设黔城镇。199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原黔城镇与黔城乡合并,设立新的黔城镇。2015年11月,黔城镇、双溪镇、红岩乡、土溪乡和岩垅乡干溪坪村成建制合并设立黔城镇,合并后总面积335.5平方公里,人口约10万。
黔城新城夜景(2)
黔城新城(18)
黔城以及附近的托口和雪峰山(7)
黔城古城钟鼓楼(2)
黔城古城远景
相思湖(2)
黔城芙蓉楼位于沅水上游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黔阳古城(黔城古城)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环水,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和“湘西第一古镇”之称。比云南丽江大研古镇早1400年,较本省凤凰古城早900年。古城历史城区总面积0.8平方公里,城内青石街巷纵横交错,明清建筑比比皆是。原有五个城门今尚存四门遗址,其中西门又称中正门,其城门及门楼保存完好,门上“中正门”三字系民国时期戴笠所书。依附南北两条主要街道而形成的鱼骨状道路系统保存完整,古称九街十八巷,现存较完好的历史街区有:以商业店铺为主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南正街;以富商大贾住宅为主的西正街;以庙宇殿堂为主的北正街;以会馆码头为主的上河街、下河街等。此外,县衙、书院、文庙、武祠遗址、古客栈、亭台楼阁、祠堂戏院等,罗列有致,功能齐全。黔城古城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黔城古城以明清建筑为主调,就地取材,大量使用红砂石、青石板、小青瓦、杉木、石片等,并有机融合了本地侗族、苗族建筑特色,如窨子屋、晒楼等。古民居敞亮明净,古宫祠华丽精致,建筑风格极具特色。
黔城特色(8)
认识黔城,是在黔城栉此鳞比的古建筑中。这些沉淀了历史记忆的古迹历经千百年风霜雨雪,成为小镇最雅致最厚重最激荡人心的点缀。初春时节,满畈的油菜花竞相开放,笔者沿着镇外的小路和镇内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寻幽踏古,在2007年的初春烟雨中与小镇有了一次亲密接触。“远离”喧闹的金鳌山古刹
初春的早晨,我站在那个叫金鳌山的地方,忍不住哇地叫了一声。想当年黔城邑人王氏站在这里,一定也惊喜莫名,于是慷慨捐建鳌山寺。据民间史料记载,这已是明宣德年间(1426—1435)的事。想起王昌龄左迁龙标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从黔城东门出,西去三里便是金鳌山。一条僻静的乡间公路,一路田园风光,旖旎醉人。山脚下温顺的沅水在此调皮地拐了一个大弯,老成持重的雪峰山慌忙往后一退。峰回路转,远远的只见绿树白花中土红色庙宇的尖顶若隐若现。
鳌山寺前多坟墓及梨、橘等果木,暖冬过后,时下已是尽带梨花。择山间小径盘桓上金鳌山,没有想象中寺院的香烟缭绕,游人喧闹。进去后才发现鳌山寺其实很大,这就是中国建筑的精妙之处,遮绕上下之间,却是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大雄宝殿、五岳殿、玉皇殿、寮房、斋房、香积厨呈阶梯状次第建构,依次拾阶而上,如不是钵椎之声丝丝入耳,还以为自己走错了路,闯进了一户平常人间的院子。
一群怀化来的中专生比笔者早来一些,正细细聆听着一驻寺老媪诉说着寺院的“前世今生”,一学生还拿出笔做着详细的记录。花影疏斜的五岳殿,寺内一佛学俗家弟子正在给二十多位中老年佛学爱好者讲授着佛宗,其表达之流畅,口齿之清晰,思路之敏捷,令笔者及同行的小周为之称奇。在人们的认知世界里,“深山讲佛”仿佛已离现代人远去,哪想这僻静的小镇山野中却仍然遗存。返程后,查阅相关书籍才得知,“鳌山寺原是五溪及周边地区一个著名的佛教活动中心”。
黔城镇辖古城、玉皇阁、莲塘、牛头湾、龙标、芙蓉和原双溪镇的双溪铺和盛兴两个社区再加上新成立双溪社区共9个社区,小江、均田、株山、百丈、东山、大田、长坡、渔塘、高桥、柳溪、水沅、板桥、兰花、桃源、金牛、铁坑、倒水湾等23个村,1个农科队,191个村民小组,33个居民小组。
2012年全镇总人口54000人(含流动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23000人,占总人口的42.6%。2015年乡镇合并后,全镇总人口约100000人(含流动人口)
全镇坐落在低山丘陵地带,位于沅水和氵舞 水交汇处,海拔为195—205米,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素有“楚南上游第一胜地”、“湖南西部文化重镇”、“湘黔边陲经贸重镇”之称。
全年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7.30℃,最高39℃,最低-3℃,年降雨量1359毫米,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城市、兴建工厂的黄金地段。
全镇耕地面积约2078公顷,林地面积约7963.2公顷,境内富藏煤、金矿、陶土、耐火粘土等多种工业原料,水能资源蕴藏丰富。
由于市治搬迁黔城,黔城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境内规划有工业园区,分别是百丈新材料工业区、玉皇阁工业区、株山食品医疗工业区。
镇内有各类工商企业近千家,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4项。黔城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经济百强镇、湖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湖南最具文化乡镇、怀化市唯一的湖南省小康示范镇等。
其中培新有限公司、牛头湾民营经济示范区、高级竹地板厂、五氧化二钒厂等已成为全市的骨干企业。黔城小城镇建设中以集散农产品为主的商贸经济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镇种养加工业已初步形成了规模经营。
葡萄、反季节蔬菜、草莓的种植面积已形成规模,种植面积占全镇稻田面积的15%,占全镇农业总收入的30%。201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500803万元,镇级财政收入50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61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5000元。
黔城镇交通便捷,距湘西交通枢纽怀化市仅40公里,铁路上,焦柳铁路穿境而过,黔城站即将升级为洪江市站;209国道怀黔六车道高等级公路、G65包茂高速经过市境,设立黔城中心汽车站、农村客运站2座汽车站,交通极为便利。
怀通段、新规划的省道纵贯全镇,并有湘桂、怀黔、黔洪、黔安、黔芷等交通要道在此相联;沅、舞水此交汇,沅水常年可通航20吨位以上的航船;离怀化市区和芷江飞机场仅40公里。黔城防洪堤长1380米,总投资3008万元,防洪能力为20年一遇。全镇已开通数字程控电话、移动通讯业务,全镇通电话村达100%。
全镇有中学3所,小学15所,幼儿园9所,民办学校4所,各种培训班20余个,有龙标书画研究会、古城文学社、老年腰鼓队、文武学校龙狮队等8个民间文化团体,医院3所,电视收视率100%。
位于湖南湘西的黔城镇是一座既幽静又古老的小镇。它始建于西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镡成县。东晋时期,改为镡城县。南朝时期,镡城改为沅阳。唐朝时期,改为龙标县,并设置叙州。宋代置黔阳县至上世纪末。1997年改为洪江市。在这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黔城在大多时期一直作为该地区的县治甚至州治,在黔城的老城区——黔阳古城中仍然完好保留着众多历史遗迹,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环水,又位于湘楚苗地边陲,素有“滇黔门户”和“湘西第一古镇”之称,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比云南丽江大研古镇早1400年,较湖南省内的凤凰古城早900年。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
黔阳古城面积0.8平方公里,原有五座城门和城楼,城墙是由红砂砖砌成的,它绕城五华里。在文革中它受到了巨大破坏,仅存中正门(西门)城楼和3华里城墙遗基,古城建筑多存明清遗风。黔阳古城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开阔,又位于沅江和舞水河的交汇处,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在城西南的盘龙山上远远眺望古城,灰墙黛瓦层层叠叠,仿佛人间仙境。古城设计精巧,街巷布局有序,有青石板铺路,丁字形街与街相连。古城建筑星罗棋布,风格统一,鳞次栉比,漫步城中,还能看到遗存的古商街、古祠堂、古寺庙、古宅院、古会馆、古吊井、古门坊等。
2002年,黔阳古城被列为湖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2014年,洪江市政府与申德旅游公司成功将黔阳古城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6年,黔阳古城荣登“中国十大最具人文底蕴古城古镇”金台榜。
黔阳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唐代诗家天子王昌龄在天宝年间被贬龙标,在城郊的芙蓉楼写下“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千古名句。后来,众多文人雅客在参观芙蓉楼时也留下墨迹,并制成了古碑刻,今天在城西芙蓉楼内的碑廊厅里,刊有颜真卿、黄庭坚、米芾、岳飞、赵孟頫、陈梅仙等历代碑刻一百多块,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蔚为壮观。
古城有保存较好明清建筑,近几年来《恰同学少年》,《敌营十八年》,《毛泽东》和《最后一战》等电视剧和电影在黔阳古城拍摄,2015年湖南卫视热播剧《伪装者》就提到了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黔阳地区建立的黔阳县军校。
新市治黔城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2002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嗣后又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现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有明清时期的南正街、钟鼓楼、万寿宫、状元桥、老县衙、宝山书院、龙王庙、老爷巷、赤峰塔以及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的芙蓉楼等40多处。
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黔城古城有8大景观,分别是龙标耸翠、赤宝晴霞、狮滩渔网、鸬鹚春限、蟠龙晓霁、虎山夜月、牛坡樵唱、柳溪烟雨。沅水沿岸风光秀丽,每年有数万游客前往黔城旅游。“北影”、“八一”、“上影”、“峨嵋”、“潇湘”等6家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8家电视台多次在此拍摄电影、电视剧。新的市治城市建设规划中,将黔城定位为生态、旅游、文化城。
古镇黔城,老街纵横,南正街无疑算得上是古镇历史见证的史书。南正街为明清时沅州府所在地,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虽然历经时间的磨损,但青石板、窨子屋、卷棚、马头墙、铜钱漏、祠堂、旧八字衙门门楼等古建筑至今仍然遗存南正街,见证着古镇的沧桑轮回。
最让人动心的不是古街的“高龄”,而是古建筑中流淌的古韵。南正街采用丁字型街道布局,青石板铺就街面,街道窄而狭长,古民居排列密集,过街拱门层叠,窨子屋幽深曲远。比起皖浙等地窨子屋,这里的窨子屋少了许多霸气。虽然也是高高的青砖封火墙防火防盗,但院中有院,门中有门,家家鸡犬之声相闻,佳肴之香隔墙漫溢。笔者在南正街内穿行,老街边三三两两地坐着一些暮龄老人,或磕烟,或呷茶,或打旽。听说笔者来采访,一谢姓老人并不惊讶,很自然地把笔者让进窨子屋内。他已经不止一次接待来访的陌生客人。古屋内门雕、格扇、栏杆十分精巧,门枋上题写的“耕读世家”、“关西门弟”等字还清晰可见。老街人时时不忘耕读传家,他们对文化的追索成为这里特殊的符号,虽久弥香。院内内盆栽了不少红枳、桂树、仙人掌、杜鹃,许多还只有手指粗细,显然是新植不久。虽然窨子屋已有些倾斜,但收拾得很雅致,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色泥”,这样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凉爽而不潮湿。谢大爷介绍,如果不是先祖用了特定的工艺,老屋早就塌了。
1997年,国务院一道批文同意洪江市市治设黔城。洪江市新城建设的动作从未停止过。与此同时,当地人对千年古镇保护的思考也从未停止过。
据当地政府部门负责人介绍,在新城开发和古镇保护的拐点上,他们更看重古镇保护,决心打造“五溪文化名城”,使古镇“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的美誉名副其实。为此,该市早在1999年就将市治选址在距离古镇文物保护区五公里外的株山村,古镇得以奇迹般地保存下来,2002年后,当地政府提出了“旅游兴市”战略,并启动了“黔城历史文化保护和挖掘计划”,包括南正街、芙蓉楼在内的众多古建筑、古街道被纳入了当地旅游保护整合规划,并陆续进行了修缮、加固。当地旅游及文物管理部门2007年发布的一份资料显示,2006年,该市投入8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黔城古镇“芙蓉楼”景区古建筑维修改造工程,老街“三线下地”一期工程业已过半,“中正门”改造工程即将启动。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9月,雪峰山首届全国户外运动挑战赛在该市成功举行,古镇作为本次大赛“古城寻宝”分赛场而受到众多媒体的聚焦。
与此同时,当地决策者也在积极思索着古镇保护的三个问题——为何保护?保护什么?谁来保护?有识之士也给出了一些答案:保护古镇不仅仅是为文人保留怀古的去处,也不单是为了吸引游客的光顾,更重要的是使文化得到传承,民俗得到抢救,地域得到认同;古屋、古街、古楼、古庙、古祠堂理应得到保护,更应保护的则是对先祖生命轨迹的记忆,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民俗、风情、文化;关于谁来保护的问题,一些人提出古镇的居民是古镇保护的主体,同时政府也要在规划、修复、导向有所作为。
而据笔者了解,古镇居民至今还保留着重大节日祭祀、舞龙、舞狮及开展相关民俗活动的习惯,每每至此,千年古风里的遗韵仿佛历历在目。
此外,夏达的《子不语》中,麟趾镇的原型就是黔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