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东西长275米,南北宽260米,面积约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2.5米。1983年-1987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进行6次发掘,发掘面积2600多平方米,发现房基30多座,灰坑300多个,陶窑10座,墓葬300多座,出土陶、石、骨和龟甲等遗物数千件。
2001年4-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贾湖遗址进行了第七次发掘。这次发掘面积300多平方米,发现房基8座,灰坑66座,陶窑3座,兽坑2座,墓葬96座,发现陶、石、骨等各种质料的遗物数百件,大量炭化水稻稻粒、豆粒等植物种子,各种鱼类、龟、鳖、鹿类、猪、狗等动物骨骼。
房基均为圆形或椭圆形半地穴式,有单间和多间,每间面积2-6平方米,房间有门坎或隔墙。房基附近的灰坑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有的为窖穴,壁上留有台阶,有的周围还有柱洞。
墓葬均为土坑墓,葬式多仰身直肢,个别为侧身直肢或俯身直肢,多数墓内有随葬品,少者一件,多者数十件。少数墓中随葬有成组龟甲,龟甲多穿孔,孔内装有不同颜色的小卵石,个别龟甲上有契刻符号,还随葬有骨笛。
在制陶技术方面,发现的陶窑均为横穴式,上口近圆形,残存有火门、火膛、火台、窑壁、烟道和出烟口。出土陶片中以夹砂陶为主,泥质次之,还有夹炭陶、夹云母陶,以红色为主,褐色占一定比例,灰色和黑色较少。由于火侯不匀,陶色多不纯正,陶胎多呈灰或黑色。器表以磨光和素面为主,夹砂褐陶和红陶普遍施赭石色陶衣。纹饰有绳纹、划纹、戳刺纹、附加堆纹、乳钉纹、齿状纹、篦点纹和拍印纹等。典型陶器有凿形足盆形鼎、凿形足卷沿罐形鼎、筒形角把罐、束颈鼓腰圆底罐、卷沿深腹罐、折沿深腹罐、罐形壶、折肩壶、圆肩圆腹壶、扁腹横耳壶、敛口钵和浅腹钵等。
石器以磨制为主,有少量打制。农业生产工具有刮削器、弧刃斧、斜刃斧、两端弧形斧和齿刃镰。谷物加工工具有鞋底状四柱足石磨盘和磨棒。还有绿松石饰等。
骨器有骨鱼镖、骨针、骨钗和条形骨器等。还有骨笛,系用鹤类尺骨钻孔制成,形制固定,多为7孔,有的先刻好等分记号,再钻孔。标本M282:20,全长22.2厘米,7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又钻小孔,制作精致,保存完好。经测音,能发出6声或7声音阶。
出土文物(3)贾湖遗址出土木炭标本经碳14测定,距今约7600-8600年(经树轮校正)。这处早于裴李岗文化的聚落遗址已被命名为贾湖文化,为研究原始聚落形态、生产力水平、原始宗教和社会性质提供了珍贵资料。出土的骨笛,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有重要地位。出土的甲骨契刻符号,是中国最早的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