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段性回肠炎

节段性回肠炎

西医名称 节段性回肠炎
目录导航

节段性回肠炎的症状

这种折磨人的慢性病病因未明,有人怀疑病因是一种病毒、细菌或变了质的免疫反应。此病患者多在十至四十岁之间,很可能是欧洲人或有犹太血统的人,或是家人曾患此病者。

从X射线照片可见,红肿发炎的肠管粗厚充血,像嵌满了斑驳的鹅卵石,因为多个小溃疡已经穿透肠壁。这种炎症可导致肠腔狭窄,引起痉挛和疼痛。患者常有腹泻兼腹部触痛,粪便可能带血和带粘液。

因为节段性回肠炎影响到人体多个系统,所以最初的症状似乎与这种病无关。诸如视觉障碍、皮肤损伤和溃疡、发育障碍、口腔溃疡以及肌肉疼痛,都是节段性回肠炎的征兆。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常使患者精疲力竭。这些症状有时令患者非常焦虑。以致发生精神障碍。为预防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医生多半先把各种症状告诉患者,让患者懂如何应付这种病。

至今仍然无法根治节段性回肠炎。所谓治疗旨在减轻患者的症状,并在出现各种并发症时加以治疗。医生会定期一系列试验,观察病情有否恶化,如何恶化。为了先发制病,诊治并发症和尽可能预防并发症,这样的试验检查是绝对必要的。

患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可服用止泻药以减少炎症发作, 可能还得短期服用类固醇。尽管经常采用外科手术,医生其实是不愿意这样的,因为这种病具有顽固的复发倾向。

虽然患者遭受很多痛苦,但是节段性回肠炎通常不危及生命;患者知道这点,也许会稍微得到些安慰。这种病的疗法正在不断改进,日后必定有更大进展。

节段性回肠炎的影像学进展

小肠疾病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小肠钡灌造影,应用CT和MRI诊断小肠克罗恩病应用日益增多。

小肠钡灌造影 小肠克罗恩病的早期表现为小肠黏膜皱襞增粗。随着病变发展,小肠黏膜皱襞的纵行裂隙状溃疡形成,肠腔内出现小息肉样或卵石样充盈缺损。病变后期,肠腔不规则狭窄,可出现瘘管、脓肿以及肠梗阻等并发症。

小肠CT检查 CT检查难以显示克罗恩病的早期小肠黏膜改变。但在多病灶严重病例,可见肠壁增厚呈节段性、跳跃式分布,肠腔狭窄变形甚至消失。增强CT扫描时,黏膜内环和浆膜外环明显强化,呈“靶征”或“双晕征”,肠壁或肠周血管聚集扩张,呈“木梳征”。

小肠MRI检查 小肠克罗恩病的MRI表现主要包括肠壁增厚、异常强化和肠周改变。增厚的肠壁表现为“靶征”,增厚的肠壁内多发等信号小结节为“肉芽肿征”。克罗恩病的特征性透壁异常可在true-FISP序列上清晰显示。因此,MRI对评估活动性克罗恩病具有很大价值。

综合小肠钡灌造影、CT和MRI等检查方法获得的影像学信息,小肠克罗恩病可分为急性炎症型、纤维狭窄型、瘘管穿孔型和修复再生型4种亚型。小肠克罗恩病影像学分型,可帮助临床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节段性回肠炎的鉴别诊断

随着克罗恩病(CD)发病率的增高以及人们对该病认识的提高,其临床诊断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但对该病与结核和以回肠为主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仍较为困难。

与结核的鉴别诊断

我们进行的回顾性研究纳入我院1983-2004年间住院手术患者83例,其中CD62例,肠结核(ITB)21例。

结果显示,CD与ITB常见病变受累部位都是回肠及回盲部,但CD可累及直肠,吻合口病变为77.4%.CD纵行溃疡占13.6%,环形溃疡占26.7%,22.2%患者发生回盲瓣受累。ITB瘘管形成亦不罕见(14.3%)。

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CD肠系膜淋巴结最大直径为(10±3)mm,均无上皮样肉芽肿,而ITB肠系膜淋巴结最大直径为(18±5)mm(P<0.01),均有上皮样肉芽肿,41.2%有干酪样坏死。CD裂隙溃疡较ITB多见(P<0.01)。CD的全层炎、淋巴组织增生、黏膜下层水肿均比ITB多见(P<0.05)。

患者的临床表现、各种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腹部B超、CT以及消化道造影均对鉴别诊断帮助不大,CD的肠黏膜活检诊断率低。因此,CD与ITB鉴别需要多方面综合判断,手术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与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另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我院1983-2004年间住院的90例CD患者和46例淋巴瘤(IL)患者。

结果显示,IL患者的年龄中位数显著大于CD,约相差10岁(33.5岁对43岁,P<0.005),而IL患者的病程中位数显著小于CD(4.0对 36.0,P=0.0001)。临床表现中,CD患者的肛周病变有较高特异性。肠梗阻及瘘管形成在CD患者中更为常见(P<0.05)。

比较病变累及部位,60.9%IL患者的单部位受累,显著高于CD患者(20%)(P<0.05)。腹部包块、腹腔淋巴结肿大和腹腔积液在IL患者中多见(P<0.05),而X线表现异常的IL患者中,充盈缺损、管壁僵硬、肠套叠多于CD(P<0.05)。IL的结肠镜活检确诊率为61.1%,而CD非特异性炎性改变占82.1%.

研究显示,克罗恩病与肠道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难度较大。年轻且病程长伴肛周病变者,更支持诊断CD,IL的内镜活检诊断意义较CD更为重大。

节段性回肠炎的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制定治疗方案

临床医生应该根据CD的严重程度、病变部位、肠外表现及并发症,制定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治疗轻至中度回结肠型CD有较好疗效,轻度结肠型或回结肠型CD可考虑5-氨基水杨酸(5-ASA),中至重度CD的治疗一般首选糖皮质激素。

临床医生还应该根据治疗反应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调整治疗方案。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者需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如仍然无效,则需要进行手术评估或试用英夫利昔单抗。

如何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尽管糖皮质激素对活动性CD有明确疗效,但是约有1/3~2/3患者治疗无效或发生激素依赖。长期使用激素不但不能改变患者的自然病程,还会发生很多不良反应。

对激素无效或激素依赖的CD患者,可加用硫唑嘌呤或6-巯基嘌呤(6-MP),若仍无效或不耐受可改用甲氨蝶呤(MTX)。经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部分患者可减少激素用量乃至停用激素。但是临床医生应注意,免疫抑制剂起效慢,需要3个月或更长时间才能判断疗效,而且有发生如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危险,对有必要使用者可在严密监测下使用。

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有限

既往认为氨基水杨酸制剂对活动性回肠型、回结肠型及结肠型CD有效,但是,近年的荟萃分析显示,氨基水杨酸制剂仅适用于轻-中度结肠型CD和轻度回结肠型CD,而且应用时剂量要足。

英夫利昔单抗的疗效

近年的临床试验肯定了英夫利昔单抗对CD的疗效,其优势主要是治疗顽固性CD(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仍然有激素依赖)可能有效,且可以使肠道病变明显减轻或愈合。

强调缓解期的维持治疗

CD复发率高,特别是由激素诱导的缓解非常容易复发。使用糖皮质激素诱导缓解时,即应加用硫唑嘌呤或6-MP,并在取得缓解后继续应用以维持缓解,这是CD缓解期维持治疗的关键。

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临床工作中,CD患者仍主要接受内科治疗,但是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药物治疗会失去作用,因此在进行内科治疗过程中要随时评估手术的价值和风险,使患者能在最合适的时间接受最有效的手术治疗。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