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成立。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土木系从武汉大学调整到中南土建学院,其中土力学、建筑力学、钢筋混凝土等教研室并入武汉大学水利学院。
1954年,成建制并入武汉水利学院水利土壤改良系和水利施工系。
1984年6月,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成立建筑工程系。
1996年,建筑工程系更名为建筑工程学院。
1998年,土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四个教研室调整到建筑工程学院,并更名为土木与建筑学院。[1]
1984年,成立工业与民用建筑筹建办公室,挂靠工程测量系。
1990年,成立建筑工程系,与工程测量系合署办公。
1992年,建筑工程系从工程测量系分离出来,独立建制运行。
1985年,成立城市规划中心。
1993年,建筑工程系与城市规划中心合并,组建城市建设学院。[1]
2000年8月,新武汉大学组建后,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的相关学科组建而成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1]
2006年,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截至2018年7月,学院有专任教师113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56人。有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高端外国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4人、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1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团队、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团队各1个。[1]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晓红
双聘院士:袁亮(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姜清辉
湖北省楚天学子:尹涛、黄俊杰、唐智、吴志军
湖北省楚天学者讲座教授:邹亚洲
截至2018年7月,学院下设建筑工程系、岩土与道桥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市政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和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开设3个本科专业。[1]
建筑工程系 | 工程管理系 | 工程力学系 |
市政工程系 |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 土木工程实验中心 |
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 --- | --- |
资料来源: |
土木工程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工程力学 |
资料来源:[1] |
建筑工程系 | 工程管理系 | 工程力学系 |
市政工程系 | 岩土与道桥工程系 | 土木工程实验中心 |
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 --- | --- |
资料来源: |
土木工程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工程力学 |
资料来源:[1] |
截至2018年7月,学院有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项,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湖北省品牌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湖北省精品课程1门。
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学实验教学中心[1]
国家特色专业:土木工程[1]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土木工程[1]
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土木工程[1]
湖北省品牌专业:土木工程[1]
国家级精品课程:水力学、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1]
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土力学、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1]
湖北省精品课程:理论力学[1]
截至2018年7月,学院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
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力学[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1]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土木工程、力学[1]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固体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市政工程、工程力学、流体力学[1]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交通运输工程[1]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工程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管理
截至2018年7月,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互派学者专家访问、讲学,开展合作研究。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诺丁汉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与英国邓迪大学联合实施“3+1+1”本硕连读项目和“2+2”联合培养项目,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每年支持博士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
截至2018年7月,学院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技术创新基地1个,校级研究基地3个,院级研究基地9个。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筑物检测与加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工岩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岩土与结构工程安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
湖北省技术创新基地:湖北省大型岩土与结构工程安全控制研究产业技术创新基地[1]
校级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工程检测中心、武汉大学灾害监测与防治研究中心、武汉大学重大工程安全与技术研究院[1]
院级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振动研究所、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钢结构研究所、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破坏数值仿真研究所、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结构减灾防灾研究所、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水工金属结构安全检测研究所、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风工程研究所、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研究所、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项目管理研究所
截至2018年7月,学院承担国家“973”、“863”和基金重点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纵向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共10余项。
项目来源 | 项目级别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
国家973计划 | 973第一承担单位 | 深部复合地层围岩与TBM相互作用机理及安全控制 | 刘泉声 |
国家973计划 | 子课题 | 深部岩体强卸荷大变形演化与致灾机理 | 姜清辉 |
国家863计划 | 子课题 | 重载铁路桥梁和路基快速加固与强化技术研究 | 徐礼华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子课题 | 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陡边坡岩体失稳机制与稳定性分析方法 | 姜清辉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子课题 | 千米深井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巷道(硐室)群支护技术研究 | 刘泉声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子课题 | 淮南矿区深部地应力场对瓦斯压力影响规律研究 | 刘泉声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子课题 | 大流量预应力渡槽设计和施工技术研究 | 傅旭东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子课题 | 中部小城镇饮用水除氟除砷技术研究及设备开发 | 杨开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子课题 | 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与示范 | 李江云 |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 子课题 | 小城镇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 | 杨开 |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 子课题 | RFD流体输送系统工程应用技术研究 | 李江云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面上项目 | 高压闸门水封的非线性计算理论与试验研究 | 刘礼华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面上项目 | 浮箱式拦污排的计算理论与不稳定性研究 | 徐远杰 |
资料来源: |
奖励名称 | 获奖项目名称 | 获奖年度 | 获奖等级 |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煤矿千米深部岩巷稳定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 2010 | 二等奖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钢纤维混凝土特定结构计算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2010 | 二等奖 |
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 | 高层建筑多种组合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 | 2013 | 一等 |
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 | 河谷边坡稳定性演化机理与调控方法 | 2009 | 一等奖 |
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 | 纤维增强聚合物增强与加固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及其应用 | 2011 | 一等奖 |
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 | 重载铁路桥梁和路基检测与强化技术 | 2012 | 一等奖 |
资料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