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6月8日生于罗马尼亚 奥尔特县 斯科尔尼切什蒂的一个农民家庭。前罗共中央总书记、 罗马尼亚总统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三弟。1933——1940年在斯科尔尼切什蒂读小学。1942年在布加勒斯特的马尔基内亚卡工厂当学徒,但因为“准备不足”,没有被录用。他回到家乡,勤劳耕种齐奥塞斯库家族自己的1.5公顷的土地。
1946年加入罗马尼亚共产主义青年联盟(1949年改称罗马尼亚劳动青年联盟,1965年改称 罗马尼亚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 罗马尼亚共产党(1948——1965年称 罗马尼亚工人党),在斯科尔尼切什蒂区党委宣传鼓动部工作。1947——1950年在当地的 消费合作社当收银员。1950年7月——1952年9月在罗马尼亚红十字会工作。
1952年9月被保送到第三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53年8月被授予中尉军衔。1953——1954年任第三军政学校俱乐部主任和图书馆馆长。1954——1955年任“斯特凡大公”军事学校政治经济学教员。1955年10月——1959年10月在布加勒斯特军事学院(今卡罗尔一世国防大学)军事政治系学习。1959年10月——1964年12月留校担任军事政治系党务指导员、讲师、高级讲师。1963年毕业于 布加勒斯特大学历史系,获研究生学历。1964年12月——1968年2月在“斯特凡·乔治乌”社会政治学院(罗共中央高级党校)进修深造。1968年2月——1970年12月任军事学院“罗共和祖国历史”系副主任。1969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70年12月——1972年8月任军事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和调查中心高级研究员,1972年8月——1975年3月任军事历史研究所所长。1974——1975年在英语研究生班学习。
1975年3月任国防部组织局局长,并晋升上校军衔。1977年5月9日晋升少将军衔。1979年4月毕业于军事指挥和参谋人员研究生进修班。1979年4月——1983年4月任罗马尼亚武装部队最高政治委员会副书记。1980年3月27日当选为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候补委员。1982年12月30日晋升为陆军中将。1983年4月20日——1989年12月22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兼武装部队最高政治委员会书记,1983年12月24日起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他参与了罗马尼亚与美国之间的一系列秘密交易,包括将苏联军事技术出售给美国。1985年1月30日、1988年12月19日当选为中央选举委员会委员。1987年10月30日起任社会主义文化和教育委员会执行局委员。1988年12月当选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民主和团结阵线全国委员会委员。在1984年11月罗共“十三大”、1989年11月罗共“十四大”上当选为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
伊利耶·齐奥塞斯库是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第八、九届大国民议会代表。1980年3月9日——1985年3月17日当选为 苏恰瓦县锡雷特 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85年3月17日——1989年12月22日当选为 登博维察县 莫雷尼第4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80年4月1日——1989年12月22日任大国民议会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在1989年12月20日中午前后,伊利耶·齐奥塞斯库中将抵达蒂米什瓦拉,视察那里的局势,他在UM01380要塞代表罗共就 蒂米什瓦拉事件表明官方立场,他警告说,罗马尼亚正面临外部入侵的“国际阴谋”,西方和东方都参与其中。
1989年12月22日, 瓦西里·米列亚上将自杀后,伊利耶·齐奥塞斯库代理国防部长,上午10点15分,他邀请华沙条约组织驻布加勒斯特最高代表以及苏联武官和中国武官前往罗马尼亚国防部。11点30分,伊利耶·齐奥塞斯库发布命令:“所有军事单位可以根据战斗状态和紧急状态采取一切行动”。在中午12点与苏联武官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参会者有伊利耶·齐奥塞斯库中将、军事情报局长斯特凡·迪努海军少将、杜米特鲁·米尔恰上校、格奥尔基·伦古中校与苏联武官米哈伊洛夫海军少将、华约组织缔约国联合武装力量总司令驻布加勒斯特副代表博切耶夫少将和翻译官马西乌克中校。伊利耶·齐奥塞斯库表示,他们已经向各国外交机构告知了有关罗马尼亚的情况,同一天将组建新政府。他说,罗马尼亚目前的情况是国外势力渗透导致的,罗马尼亚人民无需外界帮助可以自己克服困难。需要苏联保持中立,罗马尼亚坚持保持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传统感情。计划与中国武官会谈的第二次会议,因为齐奥塞斯库夫妇出逃而未能举行。
1989年12月22日13点30分,国防部第一副部长维克托·斯滕库列斯库中将返回国防部大楼,对伊利耶·齐奥塞斯库中将采取保护性拘禁,并下令全国所有军事单位撤回兵营。罗马尼亚政局发生剧变后,伊利耶·齐奥塞斯库被逮捕。1990年1月11日被转为预备役。他被指控于 罗马尼亚革命期间在 克卢日犯有教唆严重谋杀罪,但他否认指控,他说,关于第四集团军司令尤利安·托普利恰努将军在克卢日街道部署士兵,命令是由瓦西里·米列亚下达的。当被问及他在克卢日所起的作用时,他说:“我什么都不知道!我没有下令使用武器,也从来没有派人传达过这样的命令。”
1994年3月经特赦获释后,伊利耶·齐奥塞斯库淡出 公共生活,2002年10月1日因肺炎并发症,病逝于布加勒斯特,享年76岁。两天后被安葬在根恰军人公墓。
伊利耶·齐奥塞斯库作为罗马尼亚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在领导军事历史研究所期间,对于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在罗马尼亚树立前同步主义(Protochronism)史学并作为国家政治宣传的一部分产生了影响。他宣称,“罗马尼亚人民一直以来都是亘古不变的,很少受到其他民族(罗马人、斯拉夫人、鞑靼人)的影响。众所周知的是,罗马尼亚人民始终保持不变的本质,虽然他总是忙于合并、统一和融合。”
伊利耶·齐奥塞斯库著有《班杜里指挥官西米翁·梅赫丁茨亚努》(1966年)、《迈奥儒勒·康斯坦丁·埃内》(1967年)、《突击堡垒。独立战争英雄》(1969年)、《罗马尼亚在协约集团的历史》(1970年)、《罗共—1929年至1933年的革命斗争的旗手》(1971年)、《1877-1878年罗马尼亚在争取民族独立战争中。文献目录》(1972年)、《罗马尼亚工人运动和劳动法:1864年至1944年》(1972年)、《1921年至1944年罗马尼亚共产党的军事活动》(1974年)、《罗马尼亚共青团和青年军:1922年至1944年》(1974年)、《突击堡垒的独立战争英雄(第二版增订)》(1977年)、《1877-1878年独立战争中的罗马尼亚》(合著,1977年)、《我们的独立战争中的罗马尼亚军队英雄主义的荣耀之路》(合著,1977年)、《1877-1878独立战争中罗马尼亚军队参战编年史》(合著,1977年)、《古往今来,罗马尼亚人民卫国战争》(1980年)、《罗马尼亚人军事史-研究(第八卷)》(协调人兼作者,1980年)、《罗马尼亚人与全体人民的国土防御战争:从往昔到现代》(1980年)、《罗马尼亚共产党的国防理论》(1982年)、《工人运动,社会主义,民主,罗马尼亚共产党活动和罗马尼亚国土防御年表》(合著,1983年)、《罗马尼亚军队在1944年8月革命中》(合著,1984年)、《特兰西瓦尼亚-古老的罗马尼亚土地》(合著,1984年)、《1944年8月23日:罗马尼亚提前退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200天》(合著,1984年)、《罗马尼亚和伟大的胜利,1944年8月23日至1945年5月12日》(1985年)、《罗马尼亚人民的独立性 - 罗马尼亚共产党的根本目标:传统。现状。视角》(1986年)、《一次大战期间的罗马尼亚:标志,参战的罗马尼亚解放者(两卷)》(协调人兼作者,1987年)、《罗马尼亚军事历史文献:研究》(出版协调人,1973–1987年)、《从达契亚国到社会主义罗马尼亚:2000年的建国史》(1985年)、《罗马尼亚人军事史》(卷1~6,协调人,1987-1989年)、《1918年-理想的伟大胜利:构建罗马尼亚单一制国家》(协调人,1988年)、《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古老的土地上》(1989年)、《罗马尼亚人军事史,第六卷,1919年至1944年罗马尼亚国家军事制度的演变》(协调人兼作者,1989年)、《二次大战期间的罗马尼亚(三卷)》(协调人兼作者,1989年)。
伊利耶齐奥塞斯库曾荣获“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之星”二级勋章(1984)等功勋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