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建设[1]定 价:¥60.00
作 者:喻学才,王健民 著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7-1
开 本:16开
I S B N:9787030281999
对中国三千年的遗产保护传统进行了总结,从学术角度剖析了中国古建筑多仿建的深层原因。对西方遗产保护的传统进行借鉴,为我国的遗产保护实践提供了他山之石。对我国当前遗产保护存在的时弊进行了理论揭示,道理讲得透彻,应该引起决策者的注意。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提出了初步的体系,为我国科学的遗产评估体系的进一步建构提供了雏形方案。对我国遗产保护的体系建设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和展望。由于课题负责人多年从事旅游文化研究和旅游规划开发,因此,对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有效保护文化遗产能提出中肯的建议,例如,在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地发展高端旅游就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主张。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如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和风景资源的关系,书中都有自己的一家之言。
本书是国家文物局人文社科“十五”发展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文化遗产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建设”的结题之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篇;下篇是风景名胜区建设主旨篇。
上篇11章中,对“文化遗产”作出了新定义;创建了价值构成、价值评价体系、评估准则、评价程序和案例;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危机的历史背景、保护传统,以及欧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经验;回顾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并提出了开展文化基因组工程等若干决策性战略和策略建议。
下篇7章中,探讨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各种关系;阐述了彼此之间如何和谐互动、存在怎样的矛盾,以及如何化解的指导思想、途径和方法等。
书后附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的申报程序、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录和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录等7个重要资料。
本书可供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参考。
前言
上篇 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篇
第1章 传统文化遗产定义的局限性
1.1 “文化遗产”定义的讨论
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方针和纲领
参考文献
第2章 “文化遗产”的新界定
2.1 “文化”的若干界定
2.2 “文化资源”的界定
2.3 “文化遗产”的界定
2.4 “文化资产”的界定
参考文献
第3章 文化基因论
3.1 概念诠释
3.2 生物基因与文化基因的内在关系
保加利亚著名人类聚居学家道萨迪亚斯曾经分析了人类聚居从诞生到现在数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他将其概括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无组织的原始聚居,需数百万年;第二阶段,有组织的原始聚居,需1万~1.2 万年;第三阶段,静态的城市聚居,需五六千年;第四阶段,动态的城市聚居,约需400年。
人类的文化遗产是由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所创造而残存至今的文化构成,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我们正在经历动态的城市聚居阶段,按照道氏的理论,这个阶段约需400年。不难看出,人类聚居发展阶段的时间跨度越来越短,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按照道氏的预测,人类聚居跨过动态的城市聚居阶段后,就将进入一个稳定的阶段,全世界的城市区几乎将会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崭新的聚居形式——普世城。若然,所谓天下大同的境界就会在人类地球中实现。对我们来讲,就是要把过去人类有组织的原始聚居阶段和静态的城市聚居阶段所创造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传承下去。否则,到了大同社会,进入“全球一城”的时代,我们将无祖可祭,无典可数了。
遗产学科的建设之所以迫在眉睫,是因为我们正处在史无前例的动态聚居历史阶段,信息社会的到来,人类互动的能力空前增强。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越来越大;相邻的城市开始走联合发展之路,形成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群。人类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对城市实用功能的需求越来越强。在这样的背景下,活人与死人争地的现象就会大量出现,并且由于缺少必要的机制限制,大多数情况下总是死人给活人让路。我国在高速的工农业建设、城镇化建设、水库建设、大型工程、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城市道路扩容中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而造成的灾难性破坏就是明显的例证。
人类创造了自己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人类又不能离开这个文化世界而生活。人类在不断开拓进取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批判继承先辈们所创造的文化传统,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只有愚昧无知的妄人才敢割断传统,自我作古。历史总是千百次地嘲弄那些妄图割断历史传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