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殿邦

申殿邦

中文名 申殿邦
职业 工程师
出生地 河南新郑
目录导航

生平简介

申殿邦,1935年2月5日生于河南省新郑县。1951年毕业于河南省立郑州工业学校,同年分配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郑州市委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开始执行后,申殿邦深感自己的知识不足,要继续深造。1952年9月考入中南矿冶学院(后中南工业大学,今中南大学)有色金属冶金系学习,1956年8月毕业分配到沈阳冶炼厂(简称沈冶)工作,从此和有色金属冶金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科学成就

创建粗铅连续脱铜新工艺

沈冶是个综合性的大型有色金属冶炼骨干企业。既有铜、铅、锌等火法冶炼,又有电解精炼,还有金、银贵金属及稀散金属的回收利用,能把铜、铅、锌冶炼过程中的贵、稀有金属综合回收,为国家生产出高质量的电解铜、电解铅、电解锌,还能生产在国内占有相当比重的黄金、白银,以及各种稀贵金属、高纯金属、半导体材料及化工产品硫酸等共50多个品种。同时,它又是一个老企业,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劳动条件艰苦、污染严重等问题亟待解决。

申殿邦到沈冶后,先在金银车间当技术员,后来又在锌冶炼车间、铅电解车间劳动和工作。长时间的生产一线工作使他深深体会到工人的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环境艰苦,有的又很危险,而且有的工艺过程也不尽合理。为改变当时的恶劣环境,他决心改进粗铅精炼的除铜工艺。

在生产过程中,当粗铅含铜高时,原来的周期性除铜作业的劳动条件十分艰苦,一要捞渣,二要卸渣,三要续锅、四要装锅,五要运渣。尤其当时在机械化作业程度很低的情况下,不仅捞渣、卸渣劳动强度大,条件恶劣,特别是冬天,操作者前面是热渣熏烤,后面是冷风吹背;以及随后的操作续锅和浮渣的处理作业都是很艰苦的,且续锅易放炮,产生剧烈震动,影响熔铅锅的寿命。较频繁的换锅,也是影响正常生产的一项难题。为了改变这一切,他一方面查阅资料,找出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和其他技术人员、老工人进行研究。经过论证和从小型到大型试验,终于成功地把粗铅间断除铜精炼作业改为连续性作业,从而简化了工艺,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生产环境,节约了能源。把原来的周期性除铜和浮渣处理两个工序合并为一个,消除了中间产物——含铜铅浮渣。

研制开发新产品 向科技要效益

1984年,申殿邦任厂副总工程师兼研究所所长。当时生产常被炼铜和炼铅炉渣堆放所困扰。过去这些炉渣都给铁路部门做护路基材料之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积月累,该部门已无处可用了,所以对处于大城市的沈冶每天都要向外排放数百吨废料就成为工厂的一个老大难,又无可借用的经验。当时工厂常因炉渣无处堆放而被迫减产、压产。厂领导急得团团转,要研究所想法解决。面对难题,他不畏缩,亲自率领工程技术人员,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调查研究,寻找解决方案。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了解到我国有关工业部门,过去用河沙做除锈剂,粉尘大,矽肺问题严重,影响工人身体健康,而且效果不好,用钢砂做除锈剂成本太高。国外船舶修理行业用一种铜渣磨料除锈效果很好,我国船舶修理厂因无这种除锈剂,其效果差,外轮都掉转船头开走了。申殿邦了解到这个信息后就亲自率领工程技术人员到船厂和他们共同研究,了解到国外的铜渣磨料就是用炼铜炉渣为原料制做的,据此,他根据用户要求和工程技术人员一道制订了试制方案,建造安装了试制设备,经过反复试验制成了铜渣磨料,经用户试用,效果很好。沈冶搞出来国产的新型铜渣除锈剂,成本低、效果好,用户赞不绝口,造船厂使用后,修船质量大大提高,而且业务量显著增加,再也不用进口了。“技术工作要靠韧劲去干,把平凡的技术工作搞好,就创造价值。”事后申殿邦深有感触地说。沈冶每年从铜渣除锈剂中可获取利润300多万元。各兄弟企业也积极推广应用,变废为宝,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铅的主要用途是用于蓄电池制造业,过去蓄电池是用铅锑合金做阳极,这种蓄电池材料消耗高、产能低、寿命短,国外已采用以铅钙合金为阳极的免维护蓄电池。国内的蓄电池厂家由于铅钙合金的供应困难,还不能及时组织生产此类蓄电池。申殿邦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信息,立即召集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讨论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并派人设法参加在沈阳召开的蓄电池工业展览与技术交流会。他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查阅资料,进行试验,成功地研制出熔盐电解法制造铅、钙、锶三元母合金并投产应用至今,为蓄电池制造业提供了优质的铅钙母合金或工作合金,满足了该工业的需要,其技术获国家专利,并成功地生产出的母合金,为各类用户需要的不同合金创造了条件,如用铅、钙、锶、银合金代替湿法炼锌用的铅—银合金,使银含量由1%下降到0.2%~0.3%,节约了白银,减少阳极板制造费用,降低电解锌的制造成本,为新建厂减少投资,深受炼锌厂家的欢迎。

为了开发新产品,申殿帮他亲自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市场,无论是乡镇企业,还是国营大厂和外资或台商独资企业都留下过他的身影,他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深为客户所感动。一台商的客户长期使用沈冶的锌合金生产拉练,他亲自联系、亲自过问并组织及时保质保量保供应。他经常教育工程技术人员要强调经营,搞好销售,让研制的新产品打得响,站得住,占领市场制高点。申殿邦在厂内积极主张推行工程技术人员研、产、销一条龙负责到底的工作方法。事实证明,认真贯彻这一做法的,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治理污染 改善环境

沈冶的环境治理一直为众人瞩目。铜铅生产烟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量很大,每小时4吨多。申殿邦作为厂技术领导干部十分重视环保治理工作,认为这是科技人员的神圣职责。为了变害为利,变废为宝,通过制酸车间把大量二氧化硫回收,制成硫酸。但采取的是干法工艺,能源消耗大,成本高,回收率低,环保治理不理想。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转移,人们对环境治理越来越重视。申殿邦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上制氧工程,实行富氧熔炼,强化冶炼过程,使铜冶炼鼓风炉、转炉烟气二氧化硫浓度大大提高,大幅度提高了硫酸产量。1979年至1980 年,月产硫酸突破万吨大关,《沈阳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沈阳冶炼厂制服了一条毒龙,中央电台也转播了这条消息。实现富氧熔炼,烟气回收制酸,大大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为沈阳市环境治理做出了贡献。

20世纪90年代初,申殿邦组织科技人员引进俄罗斯“非稳定态”转化技术,以实现节能和改进二氧化硫烟气的回收,提高硫酸产量。此项技改措施于1993年7月建成投入生产性运行。它是周期性的改变进入固定钒触媒层低温烟气的新型装置,在这种装置中,触媒不仅能起到加速反应的作用,而且也起到热交换器作用,从而把原始烟气加热,把反应过的气体冷却。它与传统的二氧化硫氧化方法相比,优点是能处理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不需要消耗燃料来加热烟气,节约能源,新装置投入生产后全部取消了外加热,每年可节省燃料费200万元,二氧化硫烟气的污染显著降低。

申殿邦主持并亲自参加了含砷及重金属离子污水处理的试验和投产,解决了当时他所在车间的污水排放问题,达到了标准。随后他被调任厂总工程师,主管技术工作,他又主持建立全厂的清、污水分流系统,建立工厂的污水处理总站,全厂污水实行分散治理和集中管理。分散治理,即各车间的污水各自治理达标。集中管理,即全厂统一管理并将分散不合格的污水由总站统一处理后,实行达标排放。

为老企业的技术进步尽心尽职

申殿邦在沈冶工作的近40年里,他走到哪里都尽心尽职地为发展科技而努力工作。1956年毕业到厂被分配到金银电解车间的硒工段当见习技术员,他改进蒸馏温度的控制,使渣含硒显著下降,提高了硒回收率。他参加提取铂、钯的试验,成功地从金电解废液中得到回收,当时属国内首创,至今仍沿用该工艺。1958年在锌冶炼车间镉工段劳动时,他改进浸出技术,降低了渣中合镉,提高了镉浸出率,深受工人欢迎。为了从铅烟灰中回收镉,他不仅制定技术方案,亲自参加试验并获得成功。他在铅电解车间,不仅创新实现了粗铅连续脱铜工艺,而且在稳定电解液组成,采用联合添加剂,控制最佳技术条件,提高电解铅质量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了消除黑烟,改善环境,采用重油掺水燃烧,使油充分雾化完全燃烧取得了显著效果。为了治理污水,他从制度试验方案,进行试验并成功投产达标排放,都亲自主持,身体力行。1984年他到研究所后,率领工程技术人员解决了炉渣排放难的大问题,创造了数百万经济效益,并有巨大的社会效益。杂铜是沈冶的主要原料之一,原来是不分等级,全经铜冶炼处理,他认为这不是物尽其用,工艺路线也不合理,应该分门别类处理才“划得来”,他指导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研究,将较好的杂铜一步生产精铜的新工艺,不仅每年盈利数百万元,并且开辟了我国紫杂铜一步精炼的“终南捷径”。

简历

1935年2月5日 出生于河南省新郑县。

1949~1951年 在河南省郑州工业学校学习。

1951~1952年 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郑州市委员会工作。

1952~1956年 在中南矿冶学院有色金属冶金系学习。

1956~1995年 在沈阳冶炼厂工作,历任技术员、主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1995年12月 退休。

参考资料

[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https://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70366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