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名隐,字如是,小字蘼芜,号河东君,本名杨爱,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取字如是,歌妓才女,“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被辗转贩卖,幼年不幸,身世不清。四五岁时被卖到江南名妓徐佛的归家院中,被徐佛收养,幼即聪慧好学。之后又被卖到吴江周道登家为婢,由于明慧无比,不久便被周道登看中而收为姬妾。年逾花甲的周道登非常喜欢她,常常将柳如是“抱置膝上,教以文墨”。周道登死后,柳如是被遣出周道登家,再次被卖入名妓徐佛的归家院中。后卖艺于青楼,易名柳隐。[2][3][4]
柳如是以绝世才貌,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相交往,常着儒服男装与众文人雅集,纵谈天下大势,并多有诗歌唱和。在此期间曾与明末清初爱国诗人陈子龙相爱,因陈子龙家人反对被迫分手。[3]明崇祯十一年(1638),20岁的柳如是结识了原朝廷礼部侍郎、28岁即得探花的钱谦益。崇祯十四年(1641),柳如是嫁给钱谦益。钱谦益娶柳如是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谦益戏称柳如是为“柳儒士”。[2]柳如是(7)
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兵临城下之时,柳如是曾劝钱谦益投水殉节,但钱谦益竟然以水太冷为由拒绝。柳如是即奋身跳入荷花池,以身殉明未遂,钱谦益偷生降清,后钱谦益降清赴任至京,柳如是羞于与之同去,坚留常熟家中。而此前钱谦益赴任南京弘光朝礼部尚书时,如是曾戎服控马,与钱谦益并肩前往。钱谦益被清廷封为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柳如是一直没有放弃劝说钱谦益离开清廷,钱谦益半年后称病辞归。之后,柳如是协助钱谦益联络南明永历势力共商抗清,并尽全力资助抗清义军。[2][3][4]
柳如是博览群籍,能诗文,善书画。陈寅恪先生读她的诗词,曾有“瞠目结舌”之感。柳如是不仅精通史书典故,慧解文字,而且能诗善词,工书擅画,在晚明名士名姝中享有盛誉。她一生著述甚多,流传下来的诗集有《戊寅草》、《湖上草》、《柳如是诗》、《红豆村庄杂录》、《河东诗文集》、《梅花集句》、《东山酬唱集》等,此外还有31篇文藻清丽的尺牍和不少风格独特的书法、绘画作品。她擅长近体七言诗,诗风“凌清而涧远,宏达而微恣”(陈子龙:《戊寅草序》)。明人邹流绮评论闺阁名家诗词,列柳如是为众家之首,赞她的诗或轻盈和丽,或清遥幽怨,“闲情淡致,风度天然,尽洗铅华,独标素质”。她的尺牍步追魏晋江、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用典匠心独运,措辞不卑不亢,含英咀华,字字珠玑,颇有晚明小品之风。汪然明说“三十一篇新尺牍,篇篇蕴藉更风流”,概非虚言。其书画在当时同辈诸名姝雅士中也颇负盛名,她的字深得虞、褚之法,书势险劲、洒脱,人称“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她的画“淡墨淋漓,不减元吉、子固”,娴熟简约,清丽有致,尤工白描花卉。[4]
钱谦益85岁因病死于家中,柳如是不足五十岁,钱谦益的丧事由她一手操办。但钱谦益尸骨未寒,族人就眼红他的良田美宅,更欺负柳如是是个女流,就结伙聚众闹起事来。柳如是最终悬梁自尽,这一年,她49岁。柳如是墓前石碑上书“河东君之墓”。
苏小小家先世曾为东晋官,流落到钱塘后靠祖产经营,成了当地较为殷实的商人,她的父母只有她这么个女儿,十分宠爱,因她长的娇小,所以叫小小。苏小小十五岁时,父母谢世,于是变卖家产,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城西的西冷桥畔。
她们住在松柏林中的小楼里,每日靠积蓄生活,尽情享受于山水之间。因她玲珑秀美,气韵非常,在她的车后总有许多风流倜傥的少年。没有父母的管束,苏小小也乐得和文人雅士们来往,常在她的小楼里以诗会友,她的门前总是车来车往,苏小小成了钱塘一带有名的诗妓。
有一天苏小小在游玩之时碰到了一位俊美的公子――阮郁。两人一见倾心,苏小小从此与阮郁形影不离,每日共同游山玩水。可是阮郁的父亲听说他在钱塘整日与歌妓[5]混在一起,非常生气,把他逼回了建业。苏小小几次寻找都没有结果,抑郁成病。[5]幸好一些可心的文雅公子进屋来,陪苏小小聊天,她渐渐恢复了往日生活。苏小小(6)
当时的上江观察使孟浪因公事来到钱塘,身为官员不好登苏小小之门,于是派人请她来府中,没想到苏小小架子很大,催了几次方来,孟浪决定难为她一下,于是指着庭外一株梅花让她做诗,苏小小从容不迫地信口吟出:“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孟浪赞佩不已。
有一次苏小小在寺庙烧香,碰到穷书生鲍仁,赠银百两,资助他进京赶考。[5]
佳人薄命,苏小小在第二年春天因病而逝。这时鲍仁已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专程来向苏小小道谢,苏小小已经谢世。鲍仁根据她的遗愿“生于西泠,死于西泠,埋骨西泠,不负好山水”,将其葬于西泠桥畔,后人又在墓上建造“慕才亭”。苏小小的墓建成后,唐代诗人李贺、白居易等都曾到墓地拜谒,并作诗纪念这位才女。[5]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隶籍梨园,是梨园的歌妓,为吴中名伶。陈圆圆出身于货郎之家,6岁那年父母双亡,由姨夫家收养,从此改姓陈,后被姨夫家卖入梨园。[6]陈圆圆(7)
当时明崇祯帝有一妃子姓田,其父田畹担心女儿人老色衰失宠于皇帝,便到江南物色美女,以此来笼络皇帝。当田畹遇到才色绝佳的陈圆圆后,将其赎走带到京城,并收为义女,由田妃引荐入宫。此时明帝国已摇摇欲坠,身心交瘁的崇祯帝已无心思享用美色。陈圆圆入宫三个月后仍未能得到皇帝的欢心,只好又回到田府。田畹本想以陈圆圆的美貌博取皇帝的宠爱,以换取崇祯帝对自己的信任,不想却达不到目的。明末时局动荡,内忧外患,内有李自成大军由南一路北进直逼京城,外有清军兵临山海关。危急时刻,崇祯帝封吴三桂为总兵镇守天下第一关。战乱年代,手握几十万兵权的吴三桂自然成了达官显贵们争相巴结的人物,在吴三桂赴任之前,长袖善舞的田畹也在府中宴请兵权重握的吴将军。田畹在府中设宴款待这位权倾一时的军头,自然由陈圆圆歌舞相伴,吴三桂为陈圆圆的美艳风姿所倾倒,当即与田畹道出心里话。田畹能攀上这个权倾朝野的军头亲家何乐不为,当即应允,吴三桂隔日便到田府迎亲。[7]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住在北京为李自成所拿。李自成督吴襄手书劝降吴三桂,吴三桂接书后掂量一家老小性命,意欲降李自成,他带兵走至滦州,忽报爱妾为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掠去。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疾归山海关,袭破李自成大军,投书多尔衮,打开山海关关门降清。吴三桂重得陈圆圆后宠爱有加,圆圆也一心伺夫,陪同吴三桂进山西、渡黄河、入潼关、去西安、定云南。吴三桂被清廷封为“平西王”,陈圆圆一度“宠冠后宫”。[6]
后来陈圆圆年老色衰,加上吴三桂另有宠姬,陈圆圆萌发退隐之意,她向吴三桂提出在王府僻静处建一座庵,让她吃斋念佛,吴三桂欣然同意。陈圆圆从此在庵里布衣素食,不再过问宫中诸事,却留心时局变化。康熙十二年,清廷下令撤蕃,吴三桂起兵反清。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国号大周。称帝不到半年,吴三桂就在当年的8月18日病死。吴三桂死后,陈圆圆偕吴三桂小儿子吴应麒等秘密离开云南,潜入岺巩县的密林山洞,临走时密语庵内亲信,待清兵来攻打时,便将她的衣物头饰投之莲花池中,对外宣称自杀。清康熙二十八年,陈圆圆在贵州病逝。[6]
李师师,汴京人,北宋歌妓,擅长歌舞,深谙诗词,因慷慨有快名,号为“飞将军”,又因一身正气,敢爱敢恨,有“红妆季布”之称。[8]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在襁褓时,她的母亲就死了,父亲用豆浆当奶喂养她,才活了下来。三岁时王寅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认为她很像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王师师。在王师师四岁时,父亲因罪死在狱中,她因此流露街头,经营青楼的歌妓李蕴见她是个美人坯子,于是将她收养,并随其姓,改名为李师师,并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9][10]李师师(6)
李师师天生一副美声唱法的好嗓子,加上养母的悉心指点,在首都各教坊中独领风骚,高树艳帜。李师师最擅长的是“小唱”,所唱多“长短句”,即今之宋词。后来,李师师成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追捧的对象。最后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睹芳容,后来宋徽宗经常光顾李师师的青楼,于是便金屋藏娇,李师师也不敢接待外客,名花解语,香温玉软,两人极尽缱绻。《大宋宣和遗事》说李师师曾被册封为李明妃、瀛国夫人,国学大师王国维则说李师师从未进过宫廷。金兵进逼开封,宋徽宗将皇位让给太子宋钦宗后,李师师失去靠山,被废为庶人,并被驱出宫门,地位一落千丈,据传她为了免祸,自乞为女道士。[11][9][12]
周邦彦和李师师也是旧交,一个写词一个唱曲很是投合,李师师不能割舍,一次宋徽宗生病,周邦彦趁空儿看望李师师。两人正在畅叙之时,忽传圣驾到。躲避不及,周邦彦藏在了床下。宋徽宗同李师师说了会话,李师师给皇上剥了个橙子,而后又唱了一曲,徽宗走了。周邦彦为此填了一首词,这首词就是《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徽宗再来时,李师师把这首词唱了出来。宋徽宗知晓其意,回去让蔡京以收税不足为由,将周邦彦的税官免职押出京城。李师师知晓,冒着风雪去为周邦彦送行。周邦彦走后,李师师并无顾忌,将周邦彦谱的一首《兰陵王》唱给宋徽宗听。“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李师师边唱边流泪,当唱到“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时,几乎泣不成声。宋徽宗没有恼怒,反把周邦彦招了回来,封他为大晟乐正,命定正雅乐。[11]
李师师的结局一说金兵进逼,宋徽宗退位,李师师却将所得金银献给官府作为抗击金人的军饷。金人攻陷汴京,宫廷遭殃,百姓涂炭。张邦昌为讨好金人,要把李师师献给金主帅闼嬾。李师师绝不屈从,痛斥张邦昌,大骂:“告以贱妓,蒙皇帝眷,宁一死无他志。若辈高爵厚禄,朝廷何负于汝,乃事事为斩灭宗社计? ” 意思是说,我只不过是个低贱的歌妓,受过皇上的宠爱,到如今都感恩不尽,如今皇上给抓住了,我愿意以死来报答他,绝不苟且偷生,但你们这帮人高官厚禄,朝廷有什么对不起你们的地方,但你们却干出了叛君卖国的勾当?李师师不愿意伺候金人,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拔下头发上别着的金簪自刺喉咙,不死,又折断金簪吞下去,这才死了。[11][13]
还有说李师师随便嫁了个商人,终了一生。据《耆旧续闻》载,李师师在南徙途中,竟意外地碰到周邦彦,两人互诉衷肠,泪流满面。李师师准备跟随周邦彦,但“师师欲委身而未能也”,因为周妻死活不从。两人就此话别,各自消失在逃难的人群中。李师师寓居杭州三年后,有人给她带来一封信,是周邦彦《解连环》,词末曰:“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另有一种说法:靖康之难后,李师师随逃难的人群流落江南。《青泥莲花记》称:“靖康之乱,师师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间,衰老憔悴,无复向时风态。”《墨庄漫录》的说法与此相近:“李生(指师师)流落来浙,士大夫犹邀之以听其歌,然憔悴无复向来之态矣。”受尽折磨后的李师师已心绪萧索,容颜憔悴,没有了往日的神态,靠卖唱度日,有时也为当地士大夫唱歌,两者的区别是一说流落湖南,一说流落浙江。“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这是诗人刘子翚的一首诗,是说在湖南境内与李师师偶然相遇,李师师已经垂垂老矣,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