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的许多仪式与修行方式可以追踪到早期的印度教传统(佛陀时代已有念咒传统),但真正兴起的时间则是印度笈多王朝大乘佛教晚期(神咒乘),因为印度教复兴,大乘佛教修行者吸纳了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的一些理论和修行方法,发展出密乘,也称金刚乘。其特色是充满神秘色彩,重视神通、鬼神、瑜伽,及神秘体验,以密续(又称怛特罗),取代原先“修多罗”(义译为“经”)的地位,并以这些秘密教典作为修行的主要依据,在师徒间一对一秘密传授。这一派认为其他教法都是都是如来的“方便”说法,而本派的教法是如来所宣的“真实密意”,不可轻易示人,需秘密传授,因此称本派为“密教”,称所有其他宗派为“显教”。或称为“密宗”与“显宗”。
密宗主张以欲贪作为修行的助力,使修行者经由秘密仪式、神通与禅定修行(称为天瑜伽),得到空见,最终得到解脱。在见地上,密宗属于如来藏学派,认为众生皆有清净佛性。
藏传佛教自中国和尼泊尔传入时,正值印度金刚乘佛教发展期,因此金刚乘得以在藏传佛教获得发扬光大,成为藏传佛教中最有力的一只传承。公元八世纪,西藏便有“金刚乘”或“果金刚乘”的名称,作为密宗的别名。果金刚乘,全名叫做“果秘密金刚乘”,是相对于佛教显教,因相乘或般若乘提出来的。显教是因相法,讲求理论﹔密教是果法,着重探讨实践方法和辅助修炼的各种仪轨、咒语等,实践以理论为指导,理论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两者互为增益,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藏传佛教尽管显密双修,但被认为是今天密教的主流,在中国也常被与密宗混为一谈。尽管北传佛教先于藏传佛教,但密教传入汉族地区却晚于西藏约一个世纪,并且远没有在藏传佛教中传播广泛。
密教来源有二说法,一是来自吠陀与奥义书,一是佛亲说秘密教门(对一般根器的人佛用浅白的显教,对根器好的人直言,是密教),密教的梵文叫怛特罗,意思是纺织时的经线,重述万物归一的哲学。密教也说人体是宇宙的缩影。与性力派一样强调世界万物分阴阳,互相依存。无事物孤立存在。密宗内有部分来自印度教,如金刚与明妃。
在金刚乘的修行中,任何有形的、形而下的事物,都被视为觉悟之阳性能量,而任何虚幻、形而上的,则被视为觉悟之阴性能量,为了将此二者形象化,在金刚乘的某些佛像彩绘或塑像(欢喜佛)中,有时也可以看到男身本尊舆女身本尊作性交结合的双身相这些双身本尊的形象乃是开悟之阴阳两种能量的象征,许多人很容易因此误解它的意义,以为性关系可以导致开悟。
严格来说,金刚乘是指无上瑜伽部的通称,有时专指时轮续,称为时轮金刚乘。
金刚萨埵
“金刚”意为其性坚硬而不可破。“在哲学意义上,指如同能刺穿妄想并导致佛性的金刚石那样坚硬和锐利的智慧”。长尾雅人解释说,金刚二字原为电光,是因陀罗所持的武器,具相的表示即所谓金刚杵。从二谛讲,胜义所说的金刚是无畏,不可毁坏﹔世俗则指金刚杆,谓其智坚利。密教把它作为一种能断除一切烦恼,镇伏妖魔的兵器,有时也指修行所得的智慧。“乘”原是古印度用以盛放东西的一种器具,有“负载”的意思。佛教认为,它能运载芸芸众生从生死此岸到达涅(上般下米)彼岸,是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途径。《时轮根本略续无垢光疏》记载:“金刚者,坚固不坏,载乘金刚者,名金刚乘。或者,将真言乘和般若乘两种方法,即果性与因性融为一体”。《集密后续》说:“金刚者,摄集一切大乘者,是般若六度﹔摄集六度者, 是方便及智慧﹔摄集六波罗蜜多、方便及智慧为一体者,是 菩提心,亦是金刚菩萨的禅定,故名金刚。金刚亦是乘,故 名金刚乘,即真言乘之义。”
金刚乘着重讲述从佛的思想意趣所产生的各种真言咒语及其仪轨道,是方便和智慧双运的金刚菩萨的瑜伽,最终证得金刚身。《时轮根本略续无垢光疏》说:“金刚乘之金刚义者,法性所生的空悲无别,或空乐无二。救意之义者,驾御道﹔空乐无别者,贪义。”
金刚乘教法概括为生起次第法和圆满次第法。生起次第的梵语名称是“邬巴底札玛”(utpattikrama),意为使生长或创新﹔圆满次第的梵语名称为“奢婆那札玛”(shavannakrama),意思是无精进施力所生。“札玛”(krama)有次第和方便两层含义。生起次第为比量本尊瑜伽,以观想画像修行﹔圆满次第为现量本尊瑜伽。
金刚乘因其所具有的特点,有不同的称呼。譬如:真言乘、持明藏、方便乘、果乘等,反映了密教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即陀罗尼阶段,持明藏阶段,方便密阶段和果密阶段。
陀罗尼密教:密教的原始阶段主条目:杂密
持明密教:密法体系的初步形成真言密教:《大日经》体系主条目:胎藏界
所谓真言乘,非藏器,也非行境,而是利用真言咒语和手印两种方法修行获得成就。或者,脱离生死轮回和各种烦恼之苦。
瑜伽密教:金刚乘大瑜伽密教:金刚乘的进一步发展无二瑜伽:金刚乘
主条目:藏传密宗
参见:松赞干布及莲花生扎耶巴寺的松赞干布打坐像
参见:唐密在成体系的密宗形成之前,称为“杂密”的一些密法已经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三国吴黄龙二年(西元230年)竺律炎译出《摩登伽经》,支谦译《华积陀罗尼神咒经》,《无量门微密持经》,和《金光明最胜王经》。
至唐玄宗时,善无畏传入胎藏界密法,金刚智传入金刚界密法。金刚智的弟子不空,遍学二部,以金刚界密法为主,揉合胎藏界,形成了唐密的体系。
由时间上来看,无上瑜伽续的发展最晚,只有少部份在宋代传入中国,但没有造成大的影响。
密教的通俗化:观音崇拜密教的通俗化:佛顶尊胜信仰密教的通俗化:毗沙门天王传统信仰的密教化在西藏一些苯教的神被当时的传法阿阇梨收编为护法神,印度教一些神祇也被一同收编于护法之列。
准提法从辽以降的准提法已经中国化,也与一开始的印度准提法不同。
真言密教法脉回流中华密教在唐代大盛八十八年后便几近绝传,日本僧人空海将密法带回日本,发扬光大,创立真言宗,史称东密。日本密教的回传,近代先有民初时期,王弘愿翻译丰山派大僧正权田雷斧的著作,并邀其来华传法,1924年,权田雷斧以七十九岁高龄来到广东潮州,为王弘愿等人灌顶授法,翌年王亲赴日本修习密法。 继王弘愿后,不少居士僧侣争相赴日求法,其中持松法师三赴日本,回国后于1953年创立上海静安寺真言宗道场,可惜时值中日战争爆发,密教虽源于中土,但因回流自日本人手中,为政府所禁忌,而密教回流后,又出现显密二教互相攻击,王弘愿传法资格被受质疑等问题,令密教在中国的发展举步为艰。其后丰山派在香港大坑成立分会,招收信徒,但始终未能摆脱日本人宗教的影子。 自1987年法门寺唐密地宫曼荼罗出土以来,国内佛教界一直大力推动唐密复兴,已故前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及大兴善寺界明老和尚对有关的推动不遗余力。
东密空海(弘法大师)创始,东密即“东寺(教王护国寺)之密教”之意。
台密最澄(传教大师)创始,台密即“天台密教”之意。
因唐朝中期中日交流的密切,唐密由日本弘法大师空海传入日本创立真言宗,又因以东寺为发源地,故称为东密。另有台密,为同期入唐留学僧最澄大师所创,亦称理秘密教。东密体系于空海大师已大体完备,台密体系是于最澄法子法孙继续赴唐留学而成。由此瑜伽密教盛行于日本。
台湾密宗传承自日本密宗,日据时期即有“真言宗高野派”于明治29年(1896年)、“真言宗醍醐派”于大正15年(1926年)来台布教,真言宗高野派在西门町设立台湾总本山“新高野山弘法寺”,并在各地广设布教所(例如:花莲之吉野布教所,今庆修院)。战后,日籍僧人皆被遣回日本,台湾也进入戒严时代,佛教的发展较为受限,直至70年代悟光上人赴日本高野山,完成金胎二部大法修持,获授真言宗中院流大阿阇黎位,在高雄创立五智山光明王寺,解严后的90年代,日本高野山真言宗和西藏四大宗派开始在台湾弘法。
目前台湾有融永上师,师从土生川正道上师(日本高野山无量光院院主),取得传灯阿阇梨资格,在台成立无量光院台湾别院在台北弘法。
在南诏,大理与缅甸流行的阿利僧派是滇密。
佛教认为,人生的一切痛苦烦恼是由心意无明造成的。所以,离苦实际是救意,梵文用“曼”(man)和“陀罗那”(traya)字表示。 “曼”者,意﹔“陀罗那”者,拯救义。《集密后续》说:“根境之错乱,诸凡随念意,用曼表示意,陀罗耶者拯救义。超脱世间行,三昧耶律仪,金刚所守护,名称真言行”。
果指修行者追求的目标,密教特指通过各种特殊的方法和途径苦心修炼所得的不变大乐。《趋入无上续义》说:“果者,通过身、受用、住、圆满事业趋入,故名。”《时轮灌顶略示》记载:“取空性色是固,持守悲悯是果。空悲无分别,知彼菩提心,入修无上瑜伽义。若以身、受用、住、圆满事业的方法趋入,即是果,亦是一切道果大手印成就。”
密宗是通过布施、菩提心、曼荼罗、真言、灌顶、手印、瑜伽等方便和道修得佛果的,故称“方便乘”。如果没有方便相助,难以修得成就。《时轮灌顶略示》说:“方便智慧结合的金刚菩萨瑜伽是金刚乘。……金刚乘比般若乘多方便,故名方便乘。”密宗经典被称为“持明藏”或“续部。”持明的“明”原为古印度吠陀二字的义译,以后逐渐转为圣典,此处的“明”专指本尊咒语大乐,用极其深奥的方法持慧,故名“持明藏”。持明藏,又叫“持明乘”。诵行咒语,聚集资粮,获得持明果。
手结印契(身密)
密教道场观(曼荼罗),及密教世界观。该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故称密宗六大。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识”为“心法”,属金刚界。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两者为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此宗仪轨复杂,所有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均有严格规定,需经阿阇梨(导师)秘密传授。
密教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坛城、仪轨和各种神格信仰为其特征。仪轨极为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皆有严格的规定,主张修“三密”,即手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语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早在部派佛教时代,佛教戒律就对刚刚被纳入佛法的密咒作出了回应。在《四分律》和《十诵律》中,已经有了与密咒相关的内容。这些小乘戒律开许治疗齿痛、腹痛、护身的咒语,而对其他的咒语实行控制。其后当早期的杂密开始流行时,梵网等大乘戒也都能适应事相,资用于密教的仪轨。当时来到中国传扬密典的僧人,多有戒行显著而精通律学者,究其原因,是因为密教修行主要靠咒语法术借他力而为之,因此用严明的戒律约束自己,可以补自修之功,并且还有未雨绸缪,防止咒言密法滥用的果效。密教很强调皈依上师,皈依上师可离我慢,并以嫡传之方式一代一代传授密法。
汉传密教三昧耶戒在纯密传入中国的唐代,密僧们仍然保持着重视戒律的传统。而且为了适应密宗复杂的事相,规定实行密法咒术的次序仪轨,专门的密教律也应运而生。善无畏翻译了含摄密教戒律的《苏悉地揭罗经》与《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并为《苏悉地经》作供养法,使之广泛流播。
密教的戒律称为三昧耶戒。“三昧耶”在梵语中,是“誓言”的意思,而广义的说,它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种含义。
平等 | 身、语、意三密平等、圆融、无碍,称为三三昧耶,故又称三平等。行者初发心时,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佛地三昧道,照见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 |
本誓 | 既以三平等之理为缘,乃起大誓愿,修大悲,行四无量、四摄等,能利益众生。 |
除障 | 本誓发得三三平等之戒体时,能除灭过去、现在、未来的恶业罪障。 |
惊觉 | 自惊察身心,制止放逸懈怠。 |
三昧耶戒的戒体是众生本有的清净菩提心;行相为法界无量万德;而戒相则为《大日经·具缘真言品》列举的四种重戒。
名称 | 解释 | 相当于何种三聚净戒 | 相配于何种菩提心 |
---|---|---|---|
不应舍正法戒 | 如来一切正教,皆当修行受持读诵,应如海纳百川,而无厌足之心。 | 摄律仪戒 | 三摩地菩提心 |
不应舍离菩提心戒 | 菩提心为三昧耶戒的根本。菩提心存,则三昧耶戒存;菩提心失,则三昧耶戒失。学密行人虽然具有菩提心,但由于他们处于因位,没有圆满,不免有远离之虞。因此三昧耶戒在此告诫学人不应远离此心。 | 摄善法戒 | 胜义菩提心 |
不应悭吝法戒 | 诸胜法皆是如来在因位时,勤苦修行,捐弃身命,甚至为他人僮仆、床座而得,因此一切佛法,乃一切众生父母的遗产,不能为一人独有。因此,即便一个人能不舍正法,不离菩提心,但于正法悭吝,见机不惠施,则也犯下了盗三宝物相同的罪。 | 摄众生戒 | 行愿菩提心 |
饶益行戒 | 这是菩提心根本所决定。修学佛法者应普摄一切众生,为入道因缘。 |
此后,四重禁戒又发展成密教十重戒,在不同的经典里有不同的说法,但只是条文开合的不同,内容上并无太大区别。
《大日经疏》第十七卷的说法 | 善无畏《无畏三藏禅要》的说法 |
---|---|
不舍佛宝 | 不应舍三宝皈依外道,是邪法故 |
不舍法宝 | 不应退菩提心,妨成佛故。 |
不舍僧宝 | 不应毁谤三宝及三乘教典,背佛性故。 |
不舍菩提心 | 于甚深大乘经典不通解处不应生疑惑,非凡夫境故。 |
不谤一切三乘教法 | 若有众生已发菩提心者,不应说如是法令退堕,趣向二乘,断三宝种故。 |
不悭吝一切法 | 未发菩提心者,亦不应说如是法,令彼于二乘之心,违本愿故。 |
不起邪见 | 对小乘人及邪见人前,不应辄说深妙大乘,恐彼生谤获大殃故。 |
不阻止他发大心,亦不得见其懈退而不劝发 | 不应发起诸邪见等法,令断善根故。 |
不差机说法 | 于外道前不应自说我具无上菩提妙戒,令彼以嗔恨心求如是物不能办得,令退菩提心,二俱有损故。 |
不施一切不饶益他物 | 但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者,皆不应作及教人作、见作随喜,于利他法及慈悲心相违背故。 |
总摄上说,汉传密教三昧耶戒之戒相可归纳为如下十戒条文:
(一)不退菩提心。 | 摄律仪戒与摄善法戒 |
(二)不舍离三宝,不皈依外道。 | |
(三)不毁谤三宝,及三乘佛法。 | |
(四)不应舍正法,不疑大乘法。 | |
(五)不应起邪见,不拨无因果。 | |
(六)于法不悭吝,不差机说法。 | 摄众生戒 |
(七)不应向大心,说法令退堕。 | |
(八)不应向小根,辄说微妙法。 | |
(九)不应向外道,自说具妙戒。 | |
(十)必饶益有情,不作损害行。 |
在《大日经疏》 卷九中,列举了违背三种违背三昧耶戒的重罪:
罪名 | 行为 |
退三昧耶 | 受三昧耶戒之后,退失本誓而不修行 |
破三昧耶 | 已受密法,却对密藏产生疑谤之念 |
越三昧耶 | 未得阿阇梨允许,恣意见闻圣教口诀 |
藏传密教三昧耶戒藏密修学,也首依持三昧耶戒,一般在接受灌顶时受持此戒,但其所出经典与汉传密教不同。格鲁派三昧耶戒取自德光《律经》、慧贤《律经注》与宗喀巴《秘密戒颂》。宗喀巴认为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的灌顶都需要遵守十四根本戒,而在他的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讲事部、行部道次第则以苏悉地经和大日经所宣讲的三味耶为主。宁玛派则认为下三部密法的灌顶各有其戒律,十四根本戒仅为无上密三部共同遵守。在此十四条戒律的基础上,不同的灌顶又有不同的戒律。如《大幻化网》的戒律,包括五条根本戒与十条支分戒;大圆满则有二十七根本戒。无论那一派,也以尊师为根本戒。
《金刚顶续》所说此等三昧耶非专属瑜伽部,亦为无上瑜伽部宣律仪时所说故。虽《金刚顶》说瑜伽续中有十四根本堕之建立,然无其它解释十四条细目之标准梵典。《金刚界摄义释》中言及此十四条,如前已述。《事师五十颂》云:“次施予咒等,令成正法器,念诵复受持,十四根本堕。”诸由无垢灌顶成金刚乘道器之学人,欲由金刚乘道行进者,首当致力于二种悉地之本三昧耶与律仪清净。……《红降阎摩》第十八品、《黑降阎摩》第十七品、《金刚心庄严》第十二品说十四根本堕全部,《金刚幕》第十五品说有十,别有多续说各别者。《时轮》中所说全部,当于下释。——宗喀巴《密咒戒释悉地穗》 |
事部十四根本戒 | 净信佛宝 | 净信法宝 | 净信僧宝 | 净信密宗 | 胜解大乘 | 恭敬师友 | 不嗔怒世间出世间及他宗天神 | 晦望四时供养不衰 | 不祭祀外道及其经典 | 饮食供养来访之陌生人 | 慈悯众生 | 精进培植福德资粮 | 勤行念颂 | 严密护持其他的密宗誓言 | |
行部十四根本戒 | 不杀生 | 不偷盗 | 不邪淫 | 不妄语 | 不两舌 | 不绮语 | 不粗恶语 | 不贪心 | 不嗔恨 | 不邪见 | 不舍正法 | 不舍菩提心 | 不因悭贪而不布施 | 不害有情 | |
瑜伽部十四根本戒 | 如来部 | 金刚部 | 宝生部 | 莲花部 | 事业部 | ||||||||||
---|---|---|---|---|---|---|---|---|---|---|---|---|---|---|---|
皈依佛 | 皈依法 | 皈依僧 | 不离金刚杵 | 不离金刚铃 | 不舍上师 | 法布施 | 财布施 | 无畏布施 | 慈心摄持而布施 | 外不舍事部与行部 | 内不舍瑜伽部 | 不舍三乘佛法 | 精勤供养 | ||
五方佛戒 | 毗卢遮那佛六戒 | 不动佛四戒 | 宝生佛四戒 | 阿弥陀佛三戒 | 不空成就佛二戒 | ||||||||||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 学律仪、学摄善法戒 | 学饶益有情戒 | 持铃 | 持杵 | 自观为佛、恭敬上师 | 法施 | 财施 | 无畏施 | 慈施 | 作密、行密为一法 | 瑜伽密、无上瑜伽密为一法 | 三乘为一法护持不诤 | 受持前四部戒,尽力供养 | ||
金刚萨埵二十五禁行戒 | 五根本罪 | 五近罪 | 五杀罪 | 五怨恨 | 五根境罪 | ||||||||||
不杀细微生灵,乃至禁止刹那的害心、损恼 | 通过打牌、下棋等方式赌博 | 欲求善趣,为了供施而杀牦牛 | 对于正法与世间法的同行善友生嗔怀恨 | 眼、耳、鼻、舌、身五根识不应贪执色、声、香、味、触五境 | |||||||||||
以自私自利欺骗他人的心态说妄语 | 依靠别人为了饮食、钱财而杀的肉等非法食品维生 | 为了供神而杀孩童 | 对依照二轨应当恭敬的尊者长者等生嗔怀恨 | ||||||||||||
盗取旁生以上执为我所的他者财物 | 以烦恼心引发而谈论战争、经商的话题等 | 为了供施而杀男人 | 对人天上师佛陀生嗔怀恨 | ||||||||||||
依止他人的女人等行邪淫 | 将吠陀中所说的祭祀祖先所信奉的神祇等视为解脱的善法、唯一依止以牲畜供施等魔法 | 为了女人而杀女人 | 对比丘僧众生嗔怀恨 | ||||||||||||
饮用产生罪过根源的迷醉之酒 | 除了自己杀的肉以外以业力而死的肉不吃、穿着白衣、饮用鸡蛋清等,随学边地非法陋轨 | 杀人天上师、即指毁坏佛菩萨像、经典以及佛塔 | 对理当依止的堪布阿阇黎等上师生嗔怀恨 | ||||||||||||
五部共同誓言 | 如来部誓言 | 金刚部誓言 | 珍宝部誓言 | 莲花部誓言 | 事业部誓言 | ||||||||||
修习愿行二菩提心与三律仪 | 受持手印铃杵、依止上师 | 财施、法施、无畏施与慈施 | 受持内外密乘义 | 尽可能地供养内外密的供品 | |||||||||||
五部不共誓言 | 如来部誓言 | 金刚部誓言 | 珍宝部誓言 | 莲花部誓言 | 事业部誓言 | ||||||||||
痴心清净,而享用五肉、饮酒、享用五甘露 | 嗔心清净而杀生 | 我慢清净而取他物 | 贪心清净而邪淫 | 嫉妒清净、而说妄语 | |||||||||||
无上密十四根本戒 | 不诋毁上师 | 不违如来教 | 不嗔恨道友 | 不舍弃慈心 | 不舍菩提心 | 不诋毁宗派 | 不泄露秘密 | 不诋毁五蕴 | 不于法生疑 | 不拒度恶者 | 不揣度正法 | 不令信士厌 | 不拒受圣物 | 不诋毁女性 | |
无上密八支分粗堕 | 亲近不具备修密行条件的女性 | 在密聚餐集会中进行争吵 | 从非摄取对象摄取甘露 | 因贪财吝法,对成熟的弟子不传密法 | 对虔诚弟子的问法,不答或答非所问 | 在不信密法的小乘弟子家中留宿一周以上 | 冒充密法师,信口谈密说空 | 对未经灌顶者谈密行密法 | |||||||
大幻化网十五条戒 | 五条根本戒 | 十条支分戒 | |||||||||||||
恭敬上师 | 不舍无上 | 不间断密咒及手印 | 慈愍已入正道者 | 对非法器保守秘密 | 不舍贪、瞋、痴、慢、嫉五毒 | 不舍五甘露 | |||||||||
大圆满二十七根本誓言 | 身之三种外誓言 | 身之三种内誓言 | 身之三种密誓言 | 语之三种外誓言 | 语之三种内誓言 | 语之三种密誓言 | 意之三种外誓言 | 意之三种内誓言 | 意之三种密誓言 | ||||||
外外誓言:断不予取 | 内外誓言:不诋毁父母、道友与自之身体 | 密外誓言:不殴打或准备殴打金刚道友的身体、不诋毁其装饰 | 断除妄语 | 诽谤说法者 | 不轻侮违越金刚道友之语 | 断除害心 | 断除放逸草率的邪行 | 断除每日每座不作意见修行 | |||||||
外内誓言:断非梵行 | 内内誓言:不诋毁法与补特伽罗 | 密内誓言:不侮辱上师的空行母 | 断离间语 | 不诽谤思维法义者 | 不轻侮违越上师手印及侍者之语 | 断除嗔心 | 断除沉掉歧障的邪修 | 断除不观修本尊 | |||||||
外密誓言:断除杀生 | 内密誓言:不殴打苦行轻侮、折磨自己的身体 | 密密誓言:不践踏上师的身影,在其前言行谨慎 | 断粗语 | 不诽谤修持实相者 | 不轻侮违越上师的一切言教 | 断除邪见 | 断除常断边执的邪见 | 断除不观修上师瑜伽及对道友不修慈心 | |||||||
大圆满二十五支分誓言 | 五应行 | 五不舍誓言 | 五应取誓言 | 五应知之誓言 | 五应修之誓言 | ||||||||||
为利他而行降伏、双运、取不予取、妄语,绮语 | 不断贪、嗔、痴、慢、嫉五毒 | 享用大香、小香、人血、人肉、精液五甘露 | 认识五蕴为五如来佛父,五大为五佛母,五境为五勇母,五根与五根识为五勇士,五色为五部五智慧 | 修持如来部、金刚部、珍宝部、莲花部与事业部五部法门 | |||||||||||
大圆满特殊誓言二十条 | 不损害金刚上师的身体、不违背其教言 | 不享用上师的空行母 | 不损耗信士的资粮 | 不享用三宝信财与智者的财产,不饮用醉人的酒 | 不享用金刚道友的明妃 | 不依止劣相明妃 | 不依靠不具法相的圣物 | 不诽谤智者的功德 | 对非法器不传密法 | 不能舍弃具相明妃与堪为法器的弟子 | 不离空乐之义及其因——佛父佛母 | 对于金刚道友甚至连开玩笑也不能发生内战 | 不食用他人享用剩下的饮食 | 不要贪执上师的地位 | |
不要脱离自他的界限 | 等持不要跟随沉掉所转 | 念经诵咒仪轨不要被人的闲言碎语所中断 | 不离灌顶因之手印,不说表示法 | 不扰乱瑜伽士之坛城,不退士夫之咒力 | 不应当失去顶戴上师 |
平等 | 身、语、意三密平等、圆融、无碍,称为三三昧耶,故又称三平等。行者初发心时,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佛地三昧道,照见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 |
本誓 | 既以三平等之理为缘,乃起大誓愿,修大悲,行四无量、四摄等,能利益众生。 |
除障 | 本誓发得三三平等之戒体时,能除灭过去、现在、未来的恶业罪障。 |
惊觉 | 自惊察身心,制止放逸懈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