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港中学校园风貌(17)江苏省大港中学始建于1950年8月,原名丹徒县大港中学。[1]
1966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教学改革大改试点学校”。
1979年,被命名为江苏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
2000年,学校被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列为实验基地。
2003年6月,更名为“江苏省大港中学”。
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坐落于生态之城——丹徒新城,截至2015年5月,校园占地260亩,建筑面积80000多平方米。学校有43个高中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
截至2015年,学校现有43个高中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236名教职工。现代化设施设备齐全,有多媒体教室73个,微机、语音教室8个,4个超大型考场。生机比6.6:1。网络系统、通讯系统、闭路电视广播系统、视频监控和周界报警系统覆盖校园。图书馆藏书16万余册,阅览室每年订阅报刊杂志260余种。有16个理化生实验室,5个多功能报告厅;有体育馆、艺术楼、标准塑胶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师生公寓、食堂、浴室和超市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学校被认定为“江苏省电化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基地”、“江苏省OEH多媒体教育网络实验学校”和“江苏省宜文化综合学习课程基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学习和实践场所。
截至2015年,该校有236名教职工。省教授级教师4人,占镇江大市学校首位。省特级教师5名,市学科带头人5名,市骨干教师35名。
教授级教师:仲伟贵(化学)、束鹏芳(历史)、王荣林(语文)、陈诚(语文)
特级教师:仲伟贵、束鹏芳、王荣林、纪桂发、於罗英。[2]
市学科带头人:黄卫荣、叶忠明、张燕青、王正兵、朱军。
学校配备了三层大型食堂、超市、浴室、四栋大型宿舍楼、教职工公寓、学生公寓、学生招待所、礼品店、书店、眼镜店、卡贴马克杯衣服定制店、ATM机。
江苏省第26届“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该校校学生葛志敏同学荣获省级特等奖,李潘、李凯阳、宋习缘、蒋云洁等4名同学荣获省级一等奖,陈睿童、李宗禹等2名同学荣获省级二等奖。
2014年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该校高三年级孙康裕、田旭、赵胜龙、朱晓栋4名同学获一等奖,另有29人获二等奖,129人获三等奖。一等奖获奖人数居大市第三名。
《镇江日报》12月26日发布了获奖名单。此前,在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上,高三(7)班李吻文同学荣获江苏省二等奖。
2014年镇江增华阁作文比赛中,省港中1人获高中组金奖(只有一位),位居大市首位,3名人一等奖,位居大市首位,12人获二等奖,位居大市首位。
2015年镇江增华阁作文比赛中,省港中3人获高中组金奖,位居大市首位。
2015年高考中,该校普通类达本二线386人,最高分396分,体艺类达本科线20人。普通类本二以上文化达线率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3]本二录取率高达59.8%。
蒯忠山:教育工委隆重召开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座谈会,对评选产生的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和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进行表彰。该校叶忠明老师作为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参加了座谈会并上台领奖
唐玉平:获第七届全国高中英语优秀课二等奖[4]
2014年,该校九名教师在“镇江好课堂”教育教学展评中荣获一等奖。在镇江大市居首位。
截至2015年2月,近三年来,该校有7名教师在全国、省级评优课中获一等奖,有16名教师在市级评优课中获一等奖。[5]
该校荣获央视“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优秀组织学校奖”。朱坤同学荣获“最佳辩手”称号。江苏省首批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节水型学校。“魅力男声”合唱
团荣获镇江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徐钢老师启程赴菲律宾教。校兵乓球代表队喜获佳绩。在镇江市、丹徒区全面开展“好课堂”评比之际,在市、区教研员和我校学科教研组全体成员的打磨下,我校政治、化学两门学科的教师代表镇江市在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中传来捷报,李勇斌老师获江苏省高中政治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程薇老师获江苏省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二等奖第一名。学校先后与多所国内外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并聘请了多名外教,接待多次交流生。校模联社赴苏州参加泛长三角高中生模拟联合国大会。
1993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学陶师陶,教书育人”先进集体。数学教研组于1960年被全国文教群英会授予“先进单位”光荣称号。近几年来又有近十个教研组被评为省、市先进教研组,涌现出一批全国优秀教师,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新长征突击手、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有30多名教师被评为镇江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镇江市中青年骨干教师。
1966年3月,学校被确定为“江苏省教学改革大改试点学校”。九十年代以来,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利用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农村中学高中语文活动类课程教学研究》等省级课题经省教研所验收结题,并给予了较高评价。学校被评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镇江市教育改革先进单位,2000年学校被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列为实验基地。
2010年以来,我校获得江苏省省级荣誉达25个以上。
五十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建设人才,为高校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每年近98%的学生被高等学校录取,本科达线率90%以上。
笃实
文化关怀,师生共进
校风:勤奋、求实、团结、拓进
教风:敬业、崇实、严谨、爱生
学风:刻苦、踏实、活泼、尊师
政风:求正、务实 、民主、创新
截至2015年,该校有摄影社、模联社、蓝天环保社、心理健康协会、小记者社、生物技术实践社团、生物标本制作社、小发明社、象棋社、围棋社、乒乓球社、羽毛球社、武术社、排球社、网球社、足球社、篮球社、插画社、绘画社、舞蹈社、器乐社、声乐社、英语沙龙社、辩论社、宜域文化社等56个社团。模联社直接参加了苏州全国模联赛代表哈萨克斯坦出战。辩论社更是在市政协领导视察时举办了辩论赛,获得高度好评。
校 长:仲伟贵(主持学校全面工作)[7]
副校长:周伟荣(分管后勤工作)
朱建国(分管德育、师训和教科研工作)
张耐冰(分管教学工作)
黄卫荣(分管年级部教学工作)
党 总 支
书 记:仲伟贵 副书记:庄红君
委 员:周伟荣 朱建国 张耐冰 王荣林 徐向东
党支部(党总支) | 学校行政 | ||||
书记 | 副书记 | 校长 | 副校长 | ||
1950年9月 | 赵鉴明(丹徒县立初级中学校长) | 杭克孝(分校主任)主持校务 | |||
1951年 | |||||
1952年 | |||||
1953年 | |||||
1954年3月 | |||||
戴牧云主持校务 | |||||
1955年 | |||||
1956年9月 | |||||
戴牧云 | 戴牧云主持校务王柏生 | ||||
1957年 | |||||
1958年3月 | |||||
朱萍 | 戴牧云 | 朱萍 | 戴牧云王柏生 | ||
1959年 | |||||
1960年 | |||||
1961年7月 | |||||
戴牧云 | |||||
1962年9月 | |||||
徐庞辉 | |||||
1963年 | |||||
1964年 | |||||
1965年 | |||||
1966年 | |||||
1967年 | |||||
1968年5月 | |||||
朱萍(革委会主任) | |||||
1969年 | |||||
1970年6月 | |||||
张俊笙 | 张俊笙(革委会主任) | 王崇焕(革委会副主任) | |||
1971年 | 王崇焕杨钧 | ||||
1972年 | |||||
1973年 | |||||
1974年7月 | |||||
王崇焕田玉兰杨钧 | |||||
1975年8月 | 田玉兰杨钧 | ||||
张德昌田玉兰 | |||||
1976年 | |||||
1977年4月 | 张德昌(主持) | 张德昌主持校务 | |||
1978年11月 | |||||
包佳生 | 张德昌 | 包佳生 | 张德昌赵锡龙 | ||
1979年11月 | |||||
张德昌(主持) | 张德昌(主持)刘宜达赵锡龙 | ||||
1980年11月 | |||||
1981年4月 | |||||
张德昌 | 张德昌 | 刘宜达王堪(9月任职)赵锡龙 | |||
1982年8月 | |||||
王堪 | |||||
1983年5月 | |||||
严图华 | 严图华 | 王堪宋世同 | |||
1984年 | |||||
1985年 | |||||
1986年 | |||||
1987年 | 陈晖(主持) | 宋世同 | 许兆明王堪 | ||
19988年 | |||||
1989年9月 | |||||
宋世同 | 许兆明 | 许兆明王堪陈晖 | |||
1990年10月 | |||||
陈晖 | 王堪陈晖孙辉张美法 | ||||
1991年 | |||||
1992年 | |||||
1993年10月 | |||||
陈晖孙辉张美法华腊明 | |||||
1994年 | |||||
1995年2月 | |||||
陈晖孙辉张美法 | |||||
1996年2月 | |||||
陈晖孙辉张美法华腊明 | |||||
1997年2月11月 | |||||
陈晖孙辉张美法仲伟贵 | |||||
陈晖 | 张美法 | ||||
1998年10月 | |||||
陈晖 | 孙辉张美法仲伟贵 | ||||
1999年 | |||||
2000年9月 | 张美法仲伟贵 | ||||
张美法仲伟贵周伟荣 | |||||
2001年2月 | |||||
陈晖 | 张美法朱建国 | 陈晖 | 张美法仲伟贵周伟荣 | ||
2002年 | |||||
2003年8月 | |||||
仲伟贵 | 张美法周伟荣 | ||||
2004年3月 | |||||
张美法周伟荣朱建国张耐冰 | |||||
2005年6月 | |||||
陈晖 | 仲伟贵庄红君 | ||||
2005年11月 | |||||
周伟荣朱建国张耐冰 | |||||
2006年 | |||||
2007年 | |||||
2008年 | |||||
2009年2月 | 仲伟贵 | 庄红君 | |||
2010年3月 | 周伟荣朱建国张耐冰 |
党支部(党总支) | 学校行政 | ||||
书记 | 副书记 | 校长 | 副校长 | ||
1950年9月 | 赵鉴明(丹徒县立初级中学校长) | 杭克孝(分校主任)主持校务 | |||
1951年 | |||||
1952年 | |||||
1953年 | |||||
1954年3月 | |||||
戴牧云主持校务 | |||||
1955年 | |||||
1956年9月 | |||||
戴牧云 | 戴牧云主持校务王柏生 | ||||
1957年 | |||||
1958年3月 | |||||
朱萍 | 戴牧云 | 朱萍 | 戴牧云王柏生 | ||
1959年 | |||||
1960年 | |||||
1961年7月 | |||||
戴牧云 | |||||
1962年9月 | |||||
徐庞辉 | |||||
1963年 | |||||
1964年 | |||||
1965年 | |||||
1966年 | |||||
1967年 | |||||
1968年5月 | |||||
朱萍(革委会主任) | |||||
1969年 | |||||
1970年6月 | |||||
张俊笙 | 张俊笙(革委会主任) | 王崇焕(革委会副主任) | |||
1971年 | 王崇焕杨钧 | ||||
1972年 | |||||
1973年 | |||||
1974年7月 | |||||
王崇焕田玉兰杨钧 | |||||
1975年8月 | 田玉兰杨钧 | ||||
张德昌田玉兰 | |||||
1976年 | |||||
1977年4月 | 张德昌(主持) | 张德昌主持校务 | |||
1978年11月 | |||||
包佳生 | 张德昌 | 包佳生 | 张德昌赵锡龙 | ||
1979年11月 | |||||
张德昌(主持) | 张德昌(主持)刘宜达赵锡龙 | ||||
1980年11月 | |||||
1981年4月 | |||||
张德昌 | 张德昌 | 刘宜达王堪(9月任职)赵锡龙 | |||
1982年8月 | |||||
王堪 | |||||
1983年5月 | |||||
严图华 | 严图华 | 王堪宋世同 | |||
1984年 | |||||
1985年 | |||||
1986年 | |||||
1987年 | 陈晖(主持) | 宋世同 | 许兆明王堪 | ||
19988年 | |||||
1989年9月 | |||||
宋世同 | 许兆明 | 许兆明王堪陈晖 | |||
1990年10月 | |||||
陈晖 | 王堪陈晖孙辉张美法 | ||||
1991年 | |||||
1992年 | |||||
1993年10月 | |||||
陈晖孙辉张美法华腊明 | |||||
1994年 | |||||
1995年2月 | |||||
陈晖孙辉张美法 | |||||
1996年2月 | |||||
陈晖孙辉张美法华腊明 | |||||
1997年2月11月 | |||||
陈晖孙辉张美法仲伟贵 | |||||
陈晖 | 张美法 | ||||
1998年10月 | |||||
陈晖 | 孙辉张美法仲伟贵 | ||||
1999年 | |||||
2000年9月 | 张美法仲伟贵 | ||||
张美法仲伟贵周伟荣 | |||||
2001年2月 | |||||
陈晖 | 张美法朱建国 | 陈晖 | 张美法仲伟贵周伟荣 | ||
2002年 | |||||
2003年8月 | |||||
仲伟贵 | 张美法周伟荣 | ||||
2004年3月 | |||||
张美法周伟荣朱建国张耐冰 | |||||
2005年6月 | |||||
陈晖 | 仲伟贵庄红君 | ||||
2005年11月 | |||||
周伟荣朱建国张耐冰 | |||||
2006年 | |||||
2007年 | |||||
2008年 | |||||
2009年2月 | 仲伟贵 | 庄红君 | |||
2010年3月 | 周伟荣朱建国张耐冰 |
1965年9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2000年苏州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2005年镇江市首期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结业。1999年任中学高级教师。是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会员、江苏省心理学会会员、江苏省普通高中星级评估专家库人选,被聘为江苏大学化工学院客座教授、镇江市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镇江市高中化学学科专家组组长和镇江市教育学会理事。
自港中任教以来,历经了初、高中化学的大循环教学和团委书记、政教主任、副校长的履职,现任江苏省大港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曾先后两次受县教育局嘉奖,多次被评为局优秀党员,四次被评为镇江市学科带头人;是镇江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镇江市劳动模范、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2004年被评为丹徒区十佳校长,2009年被推荐为镇江市名校长和中国名校长,全国核心期刊《当代教育科学》杂志在封面及首页的显著位置介绍他撰写的文章《以“文化关怀、师生共进”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浓缩了他作为一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品位。2005年5月现代教育报社记者对他作了专访,并以《激情派干将》一文报道了其事迹,刊登在《校魂——江苏百名优秀校长访谈录》一书上。2006年6月21日《江苏教育周刊》教育风采栏目上以《播种文化的使者》一文报道了他的事迹。。仲伟贵现任江苏省大港中学校长、江苏省大港中学中国共产党委员会党支部书记。
3月起,江苏省大港中学高一(3)班赵文寅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还在忙两件事:一是搜集考拉、悉尼大剧院等有关澳大利亚元素的资料;二是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论语》语句翻译成英文。“今年暑假,我将和7名同学一起赴澳大利亚Coburg Senior High School进行交流。”这是省港中自2007年与盎格鲁欧洲学校结为友好学校以来,绽放出的教育国际交流之花——目前,港中与2个国家的3所学校结为友好学校,有120名师生赴结好学校交流。
“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主要是为提升办学品位,丰富校园文化,赋予教育更广泛的内涵。”省港中仲伟贵校长说,一方面,老师走出去,参与教育国际交流,拓展文化和教育视野,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在交流中得到锻炼,提升综合素质,并充当文化交流的使者。
徐钢、孙向华是两位参与教育国际交流的老师。2012年6月,徐钢被派往菲律宾从事为期一年的中文教学工作。在菲期间,徐钢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国务院侨办和省侨办的高度评价。孙向华作为文化使者参加了由国务院侨办主办、江苏省侨办承办的“2012中华文化大乐园——悉尼营”活动。15天的活动期间,他开设毛笔书法课31节。因为学生年龄跨度大,最大的17岁、最小的8岁,中文水平相对薄弱,每次上课孙向华都精心准备,出色地完成了大乐园的全部教学内容:“每次都不能按时下课,许多学生围过来,要我手把手地教。看到外国学生这么喜爱中国书法,很是开心。”
“搜集考拉、悉尼大剧院等澳大利亚元素要相对简单,把《论语》翻译成英文难度要大得多。”赵文寅告诉记者,得知这个暑假要去澳大利亚交流,激动了好多天。把什么带到澳大利亚去?想了好多天,决定将《论语》带过去,因为它典型地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个翻译虽然很难,但我要自己翻译。最近我天天通过各种途径,与英文高手交流,发现英文水平一天天提高了。”
与赵文寅暑假才去交流不同,2011年参加学生使者项目的仲赶意,现正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就读金融专业。
“虽然出国才几年,但小孩每次回来,都感觉有进步,视野拓展了,心胸开阔了。”仲赶意的母亲说。
“ZhenJiangisabeautifulplace.Ilikeitverymuch.(镇江是个美丽的地方,我非常热爱这里。)”记者见到克瑞斯时,他正在高一(3)班教英语。这位今年2月来自美国的外教,一口纯正的美式英语,让同学们赞叹不已。克瑞斯的教学非常活跃,主打方式是“互动”:有时是克瑞斯提问题,同学们答;有时是同学们提问题,“考”克瑞斯……仲伟贵告诉记者,自2012年以来,港中先后聘请了8名外教,目前在教外教有1名。学校多次组织学生赴南京国际学校和纽约理工学院南京校区参加开放日活动,先后接待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近200名师生来访。
教育国际交流之花在港中正越开越鲜艳。2009年港中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海外华文教育基地,2011年6月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国际交流先进学校……今年,省港中还将与新加坡博伟国际教育学院开展校际教学交流活动,开设新加坡剑桥GCE“A”水准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教育国际化不是一头热,而是双向交流,有出有进,有往有来。江苏省大港中学开展教育国际交流,既有引进,亦重传播,双向交流均结出硕果。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首批海外华文教育基地、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
引进来,引的是国际教育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
近年来,伴随着教育发展的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大港中学积极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联系,先后有10名英语教师赴澳大利亚、英国和新西兰、美国培训学习,2名校级领导赴美国和加拿大开展教育交流,有4名非英语学科教师赴美国、英国等国家培训学习。另一方面,在市教育国际交流中心的帮助下,先后聘请4名外教,开展英语口语教学,并邀请他们参加“城乡手拉手,教育资源共享”的支教活动,为丹徒区的基础教育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同时,学校与英国盎格鲁—欧洲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共同探究两校在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学生交流和互访和课程合作开发等方面的契合点,互访互学合作交流。
传出去,传播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拥有优秀的骨干老师队伍,成为国家各级机构组织的中华文化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助推力量。语文老师徐钢前往菲律宾从事为期一年的华文教学工作,在菲期间,徐老师克服的环境气候和生活工作的诸多困难,坚持满负荷工作,积极策划和组织各项活动,得到国务院侨办和省侨办的高度评价。孙向华老师作为文化使者参加了“2012中华文化大乐园——悉尼营”活动,开设毛笔书法课31节,在学生年龄跨度大、中文水平相对薄弱的情况下,精心备课、寓教于乐,出色地完成了大乐园的全部教学任务。申高峰、潘晓宇、陶善国、纪茜老师先后参加赴英国汉语推广工作,开展汉语教学和交流工作,受到当地学校的热烈欢迎。他们的英国之行,不仅促进了国际文化之间的交流,也锻炼自身的能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9]
目前校基金会共设三个,分别为新加坡支显宗基金会 、江苏省大港中学红十字会、江苏省大港中学基金会。学校将每年奖励中考优秀学生、高三成绩优秀学生,协助家境困难学生、患有重病学生以及部分农村贫困人口。
由于教育局规划,目前省港中生源主要来自镇江市丹徒实验学校、镇江新区大港中学南校区、镇江新区大港中学北校区、丹徒区支显宗学校、上会高级中学、镇江市宝偃高级中学、荣炳高级中学,以及部分市属学校、县级市属学校。在读借读生目前来自:部分市属高中、市外高中以及丹徒区高级中学。
课间,学生们称省港中为“神港中"。学校全称为简称为“省港中”,所以该校经常被称为“神港中”。一个“神”字尽显管理风范。省港中以“低起点、小步伐、快节奏”为跑操和学习模式,省港中的录取分数线比同等四星级高中的镇江中学、镇江第一中学低10分左右。小步伐指省港中的进步不要求心急要大超越,而是一点点进步,日积月累。“快节奏”指学生的学习要速度快,效率高,镇江大市的教师不得不承认“江苏省大港中学”的学生是镇江大市在校时间最长的学生,早晨6:30就必须进班进行晨读,中午11:35午饭,12:15到班,17:30放学,18:15到班,22:00晚自习放学,22:15宿舍熄灯。中午进行午练30分(星期一星期三物理,星期二化学,星期四星期五数学),周六按正常作息表上课,下午两节课后放学。周日早晨七点半到班自习,下午3点放学。每周必有一次数学大练习。双周英语、数学、语文大练习。而市属的四星级高中镇江中学、镇江第一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原本就高于该校10分左右,而且在人数上比该校多于100~180人左右。
省港中考试分为期初考试次、月考约3次、期中考试一次、期末考试1次,期中额外参加区统测一次,期中期末皆参加市统测。月考基本上是五校联考(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中学、江苏省大港中学、江苏省句容第三中学、江苏扬中高级中学、江苏省实验高级中学)
以下是为省港中题过词的重要领导人:
以下是视察过省港中的重要领导人:
以下是访问过省港中的国内学校以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