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隔距兰(7)大叶隔距兰茎直立,粗壮,长5-20厘米,连同叶鞘粗2-2.5厘米,具分枝、长而粗壮的根。叶厚革质,扁平、带状,长达29厘米,宽3-4厘米,先端钝并且不等侧2裂,基部具1个关节和抱茎的叶鞘。
花序出自叶腋,比叶长,多分枝;花序柄粗壮,圆锥花序疏生许多花;花苞片小,卵状披针形,长1-2毫米,先端渐尖;花梗和子房长4毫米;萼片和花瓣黄色带褐红色斑点;中萼片近长圆形,凹下呈舟状,长约3.5毫米,宽2.5毫米,先端钝;侧萼片稍斜长圆形,与中萼片近等大,先端圆形,基部贴生于蕊柱足。
大叶隔距兰(5)花瓣长圆形,长3毫米,宽2毫米,先端钝;唇瓣白色,3裂;侧裂片直立,三角形,中部向先端骤狭为钻状,有时稍向内弯曲;中裂片伸展,三角形,先端钝,上面在两侧裂片之间具1条脊突,与距内不甚发育的隔膜相连接;距内背壁上方的胼胝体近卵状三角形,基部稍2裂,其下部具乳突状毛;蕊柱长约2.5毫米,具翅;蕊喙三角形,伸出蕊柱翅之外;粘盘柄狭带状,边缘内折;粘盘小而厚,圆盘状;药帽前端收狭为喙状。花期6月。[1]
生长于海拔1350-1800米的山坡疏林中树干上。
兰花宜种植于空气流通的环境。性喜阴,忌阳光直射,喜湿润,忌干燥,15℃至30℃最宜生长。35℃以上生长不良。5℃以下的严寒会影响其生长力,这时,兰花常处于休眠状态。如气温太高加上阳光曝晒则一两天内即出现叶子灼伤或枯焦。如气温太低又没及时转移进屋里,则会出现冻伤的现象。
兰花是肉质根,适合采用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排水性能必须良好,应选用腐叶土或含腐殖质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松土或含铁质的土壤,pH值以5.5-6.5为宜。
产自中国云南南部至西部(勐腊、勐海、思茅、盈江、腾冲)。分布于锡金、不丹、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模式标本采自印度东北部。[1]
泥盆用碎瓦填,紫砂盆必须用穿孔尼龙纱罩住盆底。植前先在盆内铺上粗石子,占盆深2/5左右,粗石培养土,厚3-5厘米,然后放入兰草。准备好兰盆及植料后,将兰株倒拿(根在上,叶在下)放于水龙头下以慢水冲洗,但水压切忌过强,以免伤兰根及叶子。用拇指和食指抓住兰头,小指抵住盆缘,用竹筷将根固定,当放入盆内时,尽量不要让根接触到盆壁。上盆时注意根部要自展,不能卷曲。
将豆粒大的混合石砾倒入盆底至三分之一处。然后倒入中粒植料至五分之四处,填实和尽量不要留下空间。种植时,左手握持兰草,右手加泥(要防止泥土贯入叶心),再将兰株稍稍提起,使根自然舒展。然后边加土边摇盆,使土与根紧密接触。再用手将茎部四周的泥土按紧,最后使盆面略显馒头状(即中间四周略低)。将竹筷拔出,并摇实盆中植料。填实植料后,再用大粒植料埴入至距盆缘1.5厘米处。最后再倒入豆粒大植料,以将假鳞茎全部埋入土中为度,然后充分摇实。用压土工具轻压植料,并将表面弄平。
种植完毕后,植料在盆中以中央稍高为好。上完盆,立即浇水。第一次浇水水量要充足。最后将兰盆放置阴处。一个月内不宜直接晒太阳,并控制浇水,不宜太湿,以后放置地点宣选择在半阴半阳、通风透气,早上照到太阳的地方。
兰花是中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古人认为兰花“香”、“花”、“叶”三美俱全,又有“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是“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最早赋予兰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据东汉蔡邕《琴操》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蔚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真正的兰花文化则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花为寄托,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人。后世诗人在咏兰时,也有许多的名句,比如陈子昂的“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刘克庄的“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涛”。诗人们将兰花的高洁与人格的完美联系起来,使得兰花文化不断得以拓展和延续。
兰花以高洁、清雅、幽香而著称,叶姿优美,花香幽远。自古以来,兰花都被誉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已广泛在民间人格化了。兰花对社会生活与文化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影响。父母以兰命名以表心,画家取兰作画以寓意,诗人咏兰赋诗以言志。兰花的形象和气质久已深入人心,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剧以“兰步”、“兰指”为优美动作,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称为“兰章”,把真挚的友谊叫做“兰交”,把人的芳洁、美慧喻为“兰心蕙 质”。又把杰出人物的去世比作“兰摧玉拆”。兰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已经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