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沃热·齐泽克

斯拉沃热·齐泽克

中文名 斯拉沃热·齐泽克
外文名 SlavojŽižek(斯洛文尼亚语)(斯洛文尼亚语)
出生地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
学位 博士
研究领域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民族 斯拉夫人
职称 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和哲学高级研究员
国籍 斯洛文尼亚
目录导航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斯拉沃热·齐泽克斯拉沃热·齐泽克(13)齐泽克出生在卢布尔雅那[7],家里是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Jože Žižek是斯洛文尼亚东部Prekmurje地区的一名经济学家和公务员。他的母亲维斯娜 (Vesna) 是斯洛文尼亚沿海地区戈里齐亚山(Gorizia Hills)的本地人,是一家国有企业的会计师。他的父母是无神论者。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海滨小镇波尔托罗度过,在那里他接触了西方电影、理论和流行文化。当齐泽克十几岁时,他的家人搬回卢布尔雅那,在那里他就读贝日格勒高中。原本想成为电影人的他,放弃了这些野心,转而追求哲学。

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期,斯拉沃伊在萨格勒布遇到了西方哲学。

教育经历

1967年,在铁托主义的南斯拉夫自由化时代,齐泽克进入卢布尔雅那大学学习哲学和社会学。在进入大学之前,他已经开始阅读法国结构主义者的著作,并于 1967 年出版了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第一部斯洛文尼亚语文本译本。齐泽克经常出入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圈子,包括海德格尔哲学家Tine Hribar和Ivo Urbančič,并在其他杂志上发表文章,例如Praxis、Tribuna和Problemi,他也编辑这些杂志。

1971年,他接受了一份助理研究员的工作,并承诺终身制,但在他的硕士论文被当局谴责为“非马克思主义”后被驳回。

他于1981年从卢布尔雅那大学毕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题为法国结构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相关性。

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在被称为“职业荒野”的地方度过了他的法律义务,在卡尔洛瓦茨的南斯拉夫军队中服役一年。

主要作品

著作作品

齐泽克文集
《易碎的绝对——基督教遗产为何值得奋斗?》
《快感大转移——妇女和因果性六论》
《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关于左派的当代对话》
《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
《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所做的》
《有人说过集权主义吗?》
《幻想的瘟疫》
《与齐泽克对话》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8][9][10]

出版著作

齐泽克文集《易碎的绝对——基督教遗产为何值得奋斗?》《快感大转移——妇女和因果性六论》《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关于左派的当代对话》《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所做的》、《有人说过集权主义吗?》《幻想的瘟疫》《与齐泽克对话》等。

出版图书

幻想的瘟疫

作者名称斯拉沃热·齐泽克

作品时间2006年4月1日

《幻想的瘟疫》是200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齐泽克。

敏感的主体

作者名称斯拉沃热·齐泽克

作品时间2006年1月1日

《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是200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分为“世界之夜”、“分裂的普遍性”、“从服从到主体的匮乏三”三部分,分别把焦点集中在主体性在其中是生死攸关的当今三个主要领域:德国唯心主义传统;后阿尔都塞的政治哲学;以及从(大写的)主体向多样的主体立场和立体化的盖然...

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

作者名称斯拉沃热·齐泽克

作品时间2004年05月

《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关于左派的当代对话》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巴特勒,齐泽克,等。

与齐泽克对话

作者名称斯拉沃热·齐泽克

作品时间2005年10月1日

《与齐泽克对话》一书讲的是斯拉沃热·齐泽克和格里·戴利进行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对话。这些对话阐释了齐泽克对心理分析、哲学、多元文化主义、通俗文化、网络文化、集权主义、道德和政治问题的独特思想。

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

作者名称斯拉沃热·齐泽克

作品时间2006年1月1日

《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是200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分为“世界之夜”、“分裂的普遍性”、“从服从到主体的匮乏三”三部分,分别把焦点集中在主体性在其中是生死攸关的当今三个主要领域:德国唯心主义传统;后阿尔都塞的政治哲学;以及从(大写的)主体向多样的主体立场和立体化的盖然...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8][6]

主要成就

齐泽克文集
《易碎的绝对——基督教遗产为何值得奋斗?》
《快感大转移——妇女和因果性六论》
《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关于左派的当代对话》
《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
《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所做的》
《有人说过集权主义吗?》
《幻想的瘟疫》
《与齐泽克对话》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个人生活

斯拉沃热·齐泽克是国际上的学者,一方面,他继承了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拉康精神分析等学说。另一方面,他又对文化现象、大众文化、政治现象及宗教感兴趣。[11]

1980 年代,齐泽克编辑和翻译了雅克·拉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路易斯·阿尔都塞。他用拉康的著作来解释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1985年,齐泽克完成了第二博士学位(哲学博士在心理分析在)巴黎VIII大学下雅克阿兰米勒和弗朗索瓦·雷吉诺。

他撰写了GK Chesterton和John Le Carré侦探小说的斯洛文尼亚翻译简介。1988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完全致力于电影理论的书,Pogled s strani。次年,他于 1989 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英文著作《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获得了国际社会理论家的认可。斯拉沃热·齐泽克斯拉沃热·齐泽克(12)

齐泽克曾在美国的Lacanian Ink和IntheseTimes、英国的《新左派评论》和《伦敦书评》等期刊上发表文章,并与斯洛文尼亚左翼自由主义杂志Mladina以及报纸Dnevnik和Delo 合作。他还与波兰左翼杂志Krytyka Polityczna、东南欧地区左翼杂志Novi Plamen 合作,并在精神分析杂志Problemi的编委任职。齐泽克是该杂志的系列编辑西北大学出版社系列 Diaeresis 出版的作品“不仅涉及哲学,而且将介入意识形态批判、政治和艺术理论的层面”。

他任教于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也曾是法国巴黎第八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许多知名高等院校的访问教授、活跃于各种哲学、精神分析和文化批评国际学术讨论会,所到之处几乎都引起广泛的注意。詹姆逊说他“发出了一种不平常的声音,我们将在今后数年内反复聆听”[1]

如果说德里达的魅力源于他那令人陶醉的艰深理论,福柯的魅力源于他在性问题上的执着,那么齐泽克的魅力则源于他尽人皆知的荒诞不经。不过,与其他学术明星们所不同的是,齐泽克没有一个门徒,也不存在什么齐泽克学派。齐泽克著作的特色之一就是,他甚至把自己的批判方法应用于自己批判研究的结果。齐泽克的好友,芝加哥大学的埃里克·桑特纳说:“他摆出的一个基本姿势就是:先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展示一个文本,之后做出你期待已久的解读,再后他会说,‘我倾向于认为,结论与此截然相反。’”[12]

齐泽克从不放过任何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并统统将其理论化。比如,他注意到人们在进入电梯之后,喜欢不停地按关门键,但关门键并不能加快关门的速度,只是乘客自己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的行为富有成效而已。齐泽克把上当受骗的按关门钮的人与西方自由民主社会中无助的公民相提并论,这些公民觉得自己通过投票参与了政治进程,但是因为两个政党已经在基本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这些公民实际上并没有任何选择可言。齐泽克喜爱的论证方式是悖论,喜爱的表述方式是杂耍演员般的大话连篇,但这些都是以虔诚信仰的外表维系着的。[12]

尽管齐泽克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奔波在西方大学的校园里,但他却著述颇丰。或者说,他脑子转得有多快,出版著作就有多快,甚至著作的出版还要更快一些。他抱怨说:“我所有的享受都给毁了……有人说,‘真羡慕你呀,你干的活,对我们来说是娱乐,对你来说却是工作。’但他们不知道,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他最引以为自豪的,就是有人邀请他为以牧师为读者对象的时事通讯撰写布道材料。他说:“这就好比你想找个正人君子把女孩儿们培养成窈窕淑女,结果却找了个变态狂。”

他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重大改造,也就是毛泽东对其的传承发展。主要的(普遍的)矛盾并不会被特定情况下需要特殊处理的矛盾遮蔽——普遍性就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在每一种具体情况 下,一种不同的“特殊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准确地说,要获得解决主要矛盾的斗争的胜利,我们必须把某种特殊的矛盾作为最主要的矛盾来解决,所有其他的斗争都必须降至从属地位。[12]

人物评价

感情生活

齐泽克后来结过两次婚,也离过两次。每一次婚姻都留下了一个儿子,一个30岁,一个3岁。在卢布尔雅那,齐泽克独住在一居室的小公寓里。屋里摆着两张单人床、一台电视机、一台录像机、一台DVD机、一张桌子、一台笔记本电脑。书架靠在墙上,上面摆满了书籍和录像带。“对我而言,录像带和DVD毁了电影。我不再看电影,而是买电影,然后是拥有。既然已经拥有,为什么还要再去看它?”

他的书架上既有理论著作,也有通俗小说。齐泽克特别喜欢侦探小说,他认为,“那些说‘别告诉我结尾’的人全都错了。我先读前10页,然后读结尾,这就是考验:我是否还想再读下去?”他收集的电影既包括纳粹宣传片《死不绝的犹太人》(The Eternal Jew)——这部电影在德国是禁止销售的(“我所有的德国左翼朋友都有这部录像带”),也包括苏联时期有关幸福农工的爱情影片。他还收藏了一些流行影片,包括《大话王》(Liar Liar)和《最后的诱惑》(The Last Seduction)。他的卫生间里放着一些旅行装的洗发香波,它们来自许多国家的宾馆。“我的袜子全都来自汉莎航空公司。”他说。

对于齐泽克来说,20世纪70年代是凄凉的,不过到了80年代便有了起色。尽管齐泽克和许多渴望过上美好生活的南斯拉夫人一样,也是一位共产党员,但他开始积极参与抗议运动。齐泽克相信,某些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在社会主义的最后十年过得最好,因为除了拥有国家资助的食物、住房、工资、文化,还享受着可以抱怨政府的乐趣。“有三年时间,是绝对的自由自在,那时还没有现在这样的规章条例来管理赤裸裸的色情文化,当时到处都是报亭,它们都贴着非常具有色情味儿的海报。有一次我跟儿子一起经过一个报亭(他那时还很小),亭子上贴着一张很大的海报,上面画了个一丝不挂的女人,她双腿跨在哈雷摩托车上。我儿子说,‘快看,多棒啊!’但他没有注意到那个女人,他指的是哈雷摩托车!那是我们的失乐园。”

词条图册

齐泽克是美国著名《新左派》杂志力捧的政治哲学家,能说六种语言,著作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涉猎的主题无所不包,享有国际声誉,誉满天下的精神分析大师。立志以精神分析为利器,揭露资本主义是以何种方式左右公众的想象力的。不读他的著作,不仅无法理解拉康学说,也无法把握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理论。他的表述方式是杂耍演员般的大话连篇,独树一帜的反直觉大师。’”他将拉康的理论深化和发展,并使之驰骋于各个领域。齐泽克的学术风格是将精神分析、主体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融于一炉,从而开倡一种全新的哲学领域。齐泽克在欧美学界取得了巨大成功,他风靡于哲学界、文学界,并对社会学和政治学产生影响。齐泽克正奔波于欧美两地,接受采访、出席会议、发表演说、举行讲座,他还继承了左派的介入传统,曾竞选过斯洛文尼亚总统。在西方,齐泽克取得的巨大声誉完全可以同爱德华·萨义德、以赛亚·伯林、朱莉亚·克里斯蒂瓦等相提并论。詹姆逊说齐泽克“发出了一种不平常的声音,我们将在今后数年内反复聆听”;伊格尔顿评价他是“欧洲近十多年来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美国评论家丽贝卡·米德的发表在《纽约客》上的文章,把齐泽克称作一个“从天而降的第欧根尼”。

詹姆逊说齐泽克“发出了一种不平常的声音,我们将在今后数年内反复聆听”;[11]

伊格尔顿评价他是“欧洲近十多年来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美国评论家丽贝卡·米德的发表在《纽约客》上的文章,把齐泽克称作一个“从天而降的第欧根尼”。[1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