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概论

作者 曹林娣
纸张 胶版纸
出版时间 2007-01
语种 简体中文
装帧 平装
ISBN 10位13位
定价 30.00元
目录导航

内容提要

本课程主要讲授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古籍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及其相关知识,如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还有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是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对于研究者来说,它关系到对史料的驾驭、精通和考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又属于基础学科的性质。戴震认为,有义理之学,有文章之学,有考核之学。义理存于识,重在治论;辞章存乎才,靠创作;征实存乎学,用考证、辨伪,属于朴学。

古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时代曾经到达的智慧高度,它延绵了数千年生生不息的华夏文化,保持着我们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见证。

古籍整理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存亡继绝”的工作,它不仅向人们展示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保留历史,让人们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中仍能把握住民族发展的脉络,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参与世界文化交流。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古籍整理的意义

第一节古籍范围的界定和古籍形态的变化

第二节古籍的损毁残缺及其内容的真伪杂糅

第三节古籍整理的意义及基本手段

第二章先儒古籍整理得失论(上)

第一节先秦汉唐时期的古籍整理

第二节宋元明时期的古籍整理

第三章先儒古籍整理得失论(下)

第一节辽金元明时期的古籍整理

第二节清代的古籍整理

第三节传统方法的历史反思和新方法的探索

第四章目录版本与古籍整理

第一节目录与古籍整理

第二节版本的渊源递嬗

第五章版本的选择与鉴别

第一节版本的选择

第二节版本的鉴别

第六章出土资料在古籍整理中的运用

第一节历史上的出土资料

第二节出土资料对古籍整理的作用

第七章古籍的标点

第一节点校底本的选择和副本的搜集

第二节标点古书的态度和目的

第三节标点古书常见的错误

第八章古籍的校勘

第一节校勘在古籍整理中的作用

第二节校勘知识

第三节校勘书籍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校勘成果的处理及其发表形式

第九章古籍的注释

第一节古籍的注释体例

第二节古籍注释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古籍注释的主要内容

第十章总集、别集的编纂

第一节总集的编纂程式

第二节总集的编排方法

第三节别集的类型及编纂方法

第十一章辑佚

第一节辑佚常用的方法

第二节辑佚的基本要求

第十二章古籍的辨伪

第一节古籍辨伪的态度

第二节古籍辨伪常法

第三节伪书的利用价值

第十三章古籍内容的考证

第一节必须考证的史料

第二节参验事实以甄别真伪

第三节知人衡文和署名的考证

第十四章序跋、附录

第一节序跋的意义、目的

第二节序跋的内容

第三节附录

练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甲骨文研究著作目录

附录二出土简帛书籍分类述略(六艺篇)

后记

编辑推荐

《古籍整理概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摘

第二章 先儒古籍整理得失论(上)
从孔夫子时代开始,我们古代文人整理、研究古籍的文化活动从未停止过,在漫长的整理、研究过程中,先儒积累了许多可供我们学习、继承的方法,留下了无数光辉的研究成果,整理研究本身,就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但是,古代文人由于时代的、政治的、文化的、学术的等种种原因,在研究方法、研究观念和研究对象乃至研究手段等方面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教训。
汤用彤曾说:文化学术异代不同,然其因革推移,悉由渐进,变迁之迹;识其变迁之由,一是受之于时风环境;一是治学之眼光、之方法。新时代之托始,恒依赖新方法之发现。①这里,我们只是简单地扫描式地将先儒整理古籍的得失作一巡视,以了解其梗概。
第一节先秦汉唐时期的古籍整理
先秦是古籍整理的萌芽时期;两汉时期是中国古籍整理的第一个高潮,确立了“汉学”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籍整理的变革和整理内容的拓展时期;唐代是先秦两汉及六朝古籍整理的总结、集成时期,也孕育着新的突破。
一 先秦的文献整理研究
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韩非子为代表,他们对整理古籍的态度和整理古籍的具体实践,已经为后人开启了无数法门;但与此同时,也已经出现了歪曲事实、无视事实的弊端。

后记

记得四十年前刚进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学习的时候,吴竞存先生给我们讲授了古籍整理概论课,至今印象还很深。我这本讲义的基本框架,正是受吴先生的启发而构建的。
本书是为中文系古代文学、文献、语言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古籍整理概论”课所编,在讲授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订与补充。其中既有自己在古籍整理实践中的点滴体会,也吸收参考了前辈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如第二章,主要参考了孙钦善师的《中国古文献学史》。在潘树广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料学》一书中,本人撰写的关于古籍整理的内容“编纂方法论”和“鉴别方法论”两编也酌情收入本书。
文字、音韵、训诂、目录和版本等是古人治学的基本功,但当今治学似乎分工越来越细,即使都治古代,也有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的区别,领域也就似乎有了“天然界画”。其实做学问本没有什么“天然界画”,虽然有广博和专精之分,但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从文本出发搞研究,路径是一样的,否则,只能逞口雌黄。
现在本人虽然偏向中国园林文化的研究,但应该说那是“无心插柳”,正是在诠释苏州园林文献(包括匾额、砖刻、对联等文字)的过程中,才走进了“园林”之门,仍然得益于文字、训诂等文献整理的基本功。
令人欣慰的是,这门讲传统研究方法的课,今天依然受到不少求知欲强烈的年轻学子的欢迎。
在本书修改编订的过程中,得到专攻版本学的台湾东吴大学图书馆馆长丁原基教授的帮助,她为我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专攻文字学的东吴大学博士生黄智明,也为我提供若干宝贵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感谢责任编辑张弘泓的辛勤劳作,刊误补缺。本书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指教。

作者简介

黄永年,江苏江阴人,1925年10月出生,195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为陕西师范大学退休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唐史史料学》、《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古籍版本学》。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