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中文名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改革 2015年
目录导航

机构简介

60年栉风沐雨写辉煌,厚积薄发立潮头。其作为直属于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科研机构,已拓展为面向我国生物产业,即围绕生物育种、生物材料及能源、生物化工三大领域。研究与服务内容涵盖甘蔗种质与菌种保育研究利用,育种、栽培、植保、生态修复技术;种子种苗、农机、农化(农药、肥料、农膜等)、化工、助剂、酵母、酶制剂、生物炼制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生物材料与能源,制糖、发酵工程、环保、资源综合利用、自控及信息化技术与装备;食糖及相关标准,产品检测检验与仲裁,信息及刊物,资讯、培训与认证等。

综合实力

生物工程大厦生物工程大厦本所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六五”以来各阶段甘蔗科技攻关计划;承包国家“863计划”项目“甘蔗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糖能专用新品种培育”、948项目“甘蔗良种和技术引进与推广”及“甘蔗生产与加工技术引进及其产业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行业公益性专项、国家生物质产业专项、粤港突破性关键性技术招标项目、两部一省产学研合作专项、中澳(澳大利亚)、中新(新加坡)、中美合作项目等国家、省部、国际合作项目近400项;承担国家种子工程、良繁工程、广东省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等建设项目8项;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行业发展信息和统计数据,为行业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编辑出版《甘蔗糖业》科技期刊。主编出版了《中国甘蔗栽培学》、《现代甘蔗改良技术》、《甘蔗病虫害及防治图谱》、《中国糖料作物地下害虫》等10多部专著;主持制定《白砂糖》、《蔗糖》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0多项。是中国甘蔗育种的源头、甘蔗制糖与生物能源技术的领跑者、甘蔗制糖行业最具权威性的检测机构、甘蔗制糖技术创新与人才的摇篮、国际甘蔗制糖技术交流与培训中心、对外援助主要技术支持单位。

本所获科技成果360多项,其中国家、省、部级科技奖118项,国家发明专利28项以上,“十五”以来通过鉴定的甘蔗品种有21个,年推广面积达500万亩以上,遍布全国各主要蔗区。全国蔗区推广种植我所选育的粤糖系列甘蔗良种,覆盖率在我国大陆自育品种中位居第一。

突出成果有:粤糖63-237、粤糖57-423、粤糖79-177、粤糖86-368、粤糖93-159、粤糖00-236、粤糖55号、粤糖03-393号等优良甘蔗品种;甘蔗亲本创新与杂交制糖研究利用、新型糖厂专用助剂、甘蔗专用复合肥、甘蔗鸣虫性诱剂预测报诱芯迷向防治技术、生物农药、光降解除草地膜、糖厂节能与气凝水排放、蔗渣制碎粒板、新型糖浆上浮系统、糖蜜酒精固化酵母发酵、糖厂计算机能源集中管理系统和糖厂甘蔗收购电子衡微机管理系统等。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采用本所研究成果行业年均创经济效益超过12亿元。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UNDP、UNDO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多次派出专家到亚、非国家进行技术援助,为中国援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沿革

1958年3月 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科学研究所成立
1959年 更名为“广东省甘蔗工业科学研究所”
1963年1月 恢复“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科学研究所”名称
1971年7月 更名为“广东省甘蔗糖业食品科学研究所”
1978年8月 恢复“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科学研究所”名称
1995年2月 更名为“中国轻工总会甘蔗糖业研究所”
2000年12月 更名为“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2010年5月 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挂牌成立一所两牌

组织机构

管理部门
所办公室党委办公室财务审计科科研管理办公室项目管理室基建科物业管理科规划发展科科技保障科保卫科
科研开发部门
甘蔗遗传育种研究室甘蔗营养栽培研究室植保技术研究中心海南甘蔗育种场湛江甘蔗研究中心制糖综合利用研究中心/li>生物炼制研究室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中心检测中心自动化研究室生物材料研究中心科技信息服务中心
成果转化实体
广州奥达电子技术开发公司湛江市甘丰农药厂广州市施威特经济技术开发公司万山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
挂靠机构
国家糖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制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甘蔗糖业信息中心广东甘蔗学会
科技创新平台
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糖-能甘蔗育种与产业技术创新重点科研基地广东省甘蔗种质资源库国家甘蔗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国家糖料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甘蔗原原种与健康种苗繁育基地全国甘蔗育种及杂交制种基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