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泗州僧伽塔》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苏轼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泗州僧伽塔①
我昔南行舟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
至人无心何厚薄②,我自怀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若使人人祷辄遂,告物应须日千变。
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③。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④,澄观所营今已换。
不嫌俗士污丹梯⑤,一看云山绕淮甸。[1]
①僧伽塔:唐西域人僧伽大师在泗州所建之塔。僧伽去世后葬其骨灰於于此。
②至人: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③“去无”句:意思是我自己的升沉进退,全由命运安排,没有什么追求,也没有什么留恋,反映苏轼因攻击新法被贬后的消极情绪。
④“退之”两句:韩愈在《送僧澄观》诗中说,僧伽塔经澄观重建。有三百尺之高,到公元982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及984年(雍熙元年)均有增修。
⑤“俗士”:出家人目中的普通人。俗士,是作者自指。丹梯:指塔中的梯子。[1]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旧历三月,作者奉命移知湖州,这首诗是过泗州时所作。此诗认为在同一时空里,人们的愿望不同,造物主不可能全都满足。全诗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1]
苏轼像[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今存《东坡全集》150卷。[2]
作品主要资料来源作者图文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