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副书记 宋海雨
党总支书记 王竹青
创办时间 1978年
目录导航

学院简介

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是在原渝州大学师范部化学、生物两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8年成立渝州大学,招收化学、生物两个师范本科专业;1980年停止招生;1981年招生化学、生物两个师范专科专业;1984年撤销师范部改为化学生物系;1987年撤销化学生物系,分别成立化学系、生物系;1998年分别改为化学及化学工程系和包装与食品工程系;2002年化学及化学工程系和包装与食品工程系的部分专业合并成立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学院设有环境工程系、化学化工系和生物与食品工程系,有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七个本科专业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含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时,拥有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高校催化理论与技术市级重点实验室、化学技术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0余名,本科学生1400多名。

近五年来学院职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0余篇,SCI/EI收录70多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科技部项目3项、教育部重点项目3项、省部级重点项目6项;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300多项,科研经费2500多万元,获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获得重庆市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重庆市技术发明三等奖2项。学院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应用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重庆市特色专业,《化工原理》和《化学与社会》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学生学风好,学业成绩优异,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实践、实训活动,综合素质高,近五年来有100多名同学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中获奖,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大多毕业生已成为企事业领导和技术骨干,毕业生就业形势好,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超过98%,优质就业率高,多次获得重庆工商大学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等荣誉。

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经常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学院开展学术讲座,与英国、美国、香港等地的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学院以“团结协作,求是创新,质量立院,科研强院”为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学院工作的不断发展。

现任领导

党总支书记:王竹青

院长:傅敏

副书记:宋海雨

副院长:钟成华、李宁

教学条件

学院经过多年的努力,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0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0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实验室面积3000多平方米,拥有原子吸收光谱仪、红外光谱仪、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离子色谱、热重/差热分析系统、TOC测定仪等价值1500万元的大中型仪器设备。

重点学科

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于2003年获得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现已毕业研究生50多名,在读研究生60多名。本学科的研究平台依托于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保护研究所、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信息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源环境信息管理实验室、重庆工商大学科技开发公司资源与环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究平台。经过不断探索、创新、发展,现已形成了在重庆市及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

1、环保关键技术与设备

2、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3、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

4、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5、环境催化技术

6、环境功能材料

7、环境生物技术

8、环境规划与管理

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4人,其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近年来,环境工程学科团队获得授权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6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5项,其中“TY-II透平油专用滤油机”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磷酸酯抗燃液再生技术与设备研究”获200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KR型抗燃油滤油机”获2009年全国商业科技进步特等奖。20年来,实现技术转让、产销等累计经济效益已超过4亿元。

专业设置

制药工程

专业基本情况:为了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医药产业的需要,我校在化学工程与工艺市级特色专业基础上于2011年开办该专业。现有重庆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药物制剂、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等,在人才培养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化学、药学和工程学的科学基础、制药工程专业知识和从事药品及其他化学品的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能力,在工程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开发型和技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设计院和制药及相关企业从事创业、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科学管理及技术服务等工作。

专业要求毕业生应掌握药品制造技术与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药物生产装置、工艺流程与设备设计方法;熟悉国家关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制药工程学科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应用英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检索中外文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具有一定人文知识。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学、应用光谱解析、专业实验、化工原理、工程图学、制药工程与工艺、药厂设备及车间工艺设计、电工学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基本情况:为了适应和满足国家战略新型产业发展的需要,我校在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市级市级特色专业基础上于2011年开办该专业,专业历史可追溯到1983年。现有重庆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主要研究领域为绿色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天然产物改性及综合利用、高分子合成等。在人才培养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在材料研究、应用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设计院及相关企业从事创业、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研究、管理、营销及技术服务等工作。

专业要求:毕业生应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科学基本理论、技术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获得工程实验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训练,获得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具有对材料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应用英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检索中外文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具有一定人文知识。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图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测试方法、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研究方法、功能材料、复合材料、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合成工艺学、聚合物成型加工工艺学、电工电子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材料工程技术经济、计算机软件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材料制备技术、专业综合实验等。

生物工程

专业简介:生物工程专业是一门由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相互交叉结合而成长起来的新兴复合学科。它被视为人类21世纪三大前沿学科之一。它包括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及生物制品等领域,其核心是以DNA重组工程为中心的基因工程,是当今世界和现代高新工程领域最富有活力并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生物工程产业包括:医疗保健药品、转基因植物和动物,绿色食品、美容化妆品、精细化工品、生物芯片、生物电子元器件、各种工业用酶等等,已形成了产业群,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可逆转的日益蓬勃发展的趋势,并在许多行业领域(如医药领域),开始逐步取代传统产业而成为规模化的新兴产品和支柱产业。

生物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活跃、最令人鼓舞的科学前沿,几十年来工业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培育、招揽生物技术人才。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21世纪的主导性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我国的生物技术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尚未形成产业化格局。在生物技术及产品的开发和产业队伍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无论是生物技术的研究人员,还是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人才,都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对生物技术人才有较大需求。

我院生物工程专业创建于2002年,具有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生物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人才,注重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积极地开展产、学、研结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方法与技术,受到生物技术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能在医药、轻化工、环境、食品、农业及园林等行业的生物技术领域从事生产技术、产品开发、品质控制、质量检测、商品流通以及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主要专业课程:工程制图、电工学、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工原理、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程测试技术、生物资源学以及生物制药方向课程(制药工艺学、药剂学、药理学、新药设计与开发等)和生化工程方向课程(生化工程、生化工艺、生化工程设备等)。

主要就业部门:毕业生可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轻工、食品、能源、环保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相关产品、工艺及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工作,也可在环保、商检、药检、海关、工商、税务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或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