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工业大学(2)辽宁省沈阳市政府决定成立沈阳轻工业学院,1958年7月22日开始筹建,1958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当时,设有纺织、印染、人造纤维、化工、酿造等五个本科专业。
1958年12月,辽宁省委决定停办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并入沈阳轻工业学院。
1959年春,学院转隶属于辽宁省轻工业厅。1961年10月,营口海水化工专科学校并入沈阳轻工业学院,称营口分院。
1962年8月,辽宁纺织专科学校停办,学生和部分教师并入沈阳轻工业学院。
文革时期,辽宁省先后撤消65所院校,由于沈阳轻工业学院特色鲜明,培养的人才为社会所急需,成为被保留的25所院校之一。
1970月1月——1970年12月,沈阳轻工业学院搬迁到宽甸县,1970年,由省市革委会领导,以旅大为主。
1970年12月,大连轻工业学校并入,更名为大连轻工业学院。
1973年2月起,由辽宁省第一轻工业局领导。1978年8月,由轻工业部和辽宁省双重领导,以轻工业部为主。
1998年由轻工业部划归辽宁省管理。1999年10月25日,辽宁纺织工业学校、辽宁纺织工业学校中日服装艺术分校并入大连轻工业学院。
2007年3月16日,更名为大连工业大学。.[9]
大连工业大学(27)2017年1月,大连工业大学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2021年6月23日,加入中国-乌克兰大学联盟。[10]
截至2023年6月, 学校设有15个学院(部),42个在招本科专业。[11]
大连工业大学本科专业名称
本科专业 |
专业类 |
学位授予门类 |
学院 |
---|---|---|---|
轻化工程 |
轻工类 |
工学 |
大连工业大学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化工与制药类 |
工学 |
|
环境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工学 |
|
应用化学 |
化学类 |
工学 |
|
包装工程 |
轻工类 |
工学 |
|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
轻工类 |
工学 |
|
生物工程 |
生物工程类 |
工学 |
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
生物技术 |
生物科学类 |
理学 |
|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工学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工学 |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工学 |
|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
海洋工程类 |
工学 |
|
纺织工程 |
纺织类 |
工学 |
大连工业大学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材料类 |
工学 |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材料类 |
工学 |
|
机械工程 |
机械类 |
工学 |
大连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工业工程 |
工业工程类 |
工学 |
|
机械电子工程 |
机械类 |
工学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机械类 |
工学 |
|
智能制造工程 |
机械类 |
工学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类 |
工学 |
大连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网络工程 |
计算机类 |
工学 |
|
自动化 |
自动化类 |
工学 |
|
电子信息工程 |
电气信息类 |
工学 |
|
通信工程 |
电气信息类 |
工学 |
|
光源与照明 |
电气类 |
工学 |
|
产品设计 |
设计学类 |
艺术学 |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
雕塑* |
美术学类 |
艺术学 |
|
数字媒体艺术* |
设计学类 |
艺术学 |
|
美术学 |
美术学类 |
艺术学 |
|
视觉传达设计 |
设计学类 |
艺术学 |
|
环境设计 |
设计学类 |
艺术学 |
|
风景园林 |
建筑类 |
工学 |
|
艺术与科技 |
设计学类 |
艺术学 |
|
数字媒体技术 |
计算机类 |
工学 |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设计学类 |
艺术学 |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纺织类 |
工学 |
|
摄影* |
美术学类 |
艺术学 |
|
表演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艺术学 |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类 |
管理学 |
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管理学 |
|
人力资源管理 |
工商管理类 |
管理学 |
|
物流管理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管理学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与贸易类 |
经济学 |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管理学 |
|
英语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文学 |
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12] |
日语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文学 |
|
汉语国际教育*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文学 |
|
翻译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文学 |
本科专业 |
专业类 |
学位授予门类 |
学院 |
---|---|---|---|
轻化工程 |
轻工类 |
工学 |
大连工业大学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化工与制药类 |
工学 |
|
环境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工学 |
|
应用化学 |
化学类 |
工学 |
|
包装工程 |
轻工类 |
工学 |
|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
轻工类 |
工学 |
|
生物工程 |
生物工程类 |
工学 |
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
生物技术 |
生物科学类 |
理学 |
|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工学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工学 |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工学 |
|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
海洋工程类 |
工学 |
|
纺织工程 |
纺织类 |
工学 |
大连工业大学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材料类 |
工学 |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材料类 |
工学 |
|
机械工程 |
机械类 |
工学 |
大连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工业工程 |
工业工程类 |
工学 |
|
机械电子工程 |
机械类 |
工学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机械类 |
工学 |
|
智能制造工程 |
机械类 |
工学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类 |
工学 |
大连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网络工程 |
计算机类 |
工学 |
|
自动化 |
自动化类 |
工学 |
|
电子信息工程 |
电气信息类 |
工学 |
|
通信工程 |
电气信息类 |
工学 |
|
光源与照明 |
电气类 |
工学 |
|
产品设计 |
设计学类 |
艺术学 |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
雕塑* |
美术学类 |
艺术学 |
|
数字媒体艺术* |
设计学类 |
艺术学 |
|
美术学 |
美术学类 |
艺术学 |
|
视觉传达设计 |
设计学类 |
艺术学 |
|
环境设计 |
设计学类 |
艺术学 |
|
风景园林 |
建筑类 |
工学 |
|
艺术与科技 |
设计学类 |
艺术学 |
|
数字媒体技术 |
计算机类 |
工学 |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设计学类 |
艺术学 |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纺织类 |
工学 |
|
摄影* |
美术学类 |
艺术学 |
|
表演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艺术学 |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类 |
管理学 |
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管理学 |
|
人力资源管理 |
工商管理类 |
管理学 |
|
物流管理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管理学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与贸易类 |
经济学 |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管理学 |
|
英语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文学 |
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12] |
日语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文学 |
|
汉语国际教育*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文学 |
|
翻译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文学 |
大连工业大学
截至2023年6月,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69人,教授、副教授524人,博士生导师85人,硕士生导师1014人。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荣获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1人,各类国家级人才称号7人,获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3人;入选“兴辽英才计划”等省级人才项目近百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带头人5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2人,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3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级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1个,省高校创新团队4个。[11]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专职)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服装设计与工程教学团队
省级教学团队(5个):艺术设计生态教学团队(2007)、服装设计与工程教学团队、无机材料教学团队(2008)、工程图学教学团队、轻化工程工艺教学团队(2009)
层次 |
名单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朱蓓薇 |
- |
- |
- |
-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
葛继平 |
邹积岩 |
金凤燮 |
朱蓓薇 |
周景辉 |
郑来久 |
李宪臻 |
王际辉 |
侯红漫 |
朱靖博 |
|
田晶 |
- |
- |
- |
- |
|
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 |
朱蓓薇 |
金凤燮 |
- |
- |
- |
辽宁省领军人才 |
朱蓓薇 |
- |
- |
- |
- |
辽宁省优秀专家 |
王际辉 |
金凤燮 |
- |
- |
- |
辽宁特聘教授 |
任文东 |
王际辉 |
李宪臻 |
侯红漫 |
- |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带头人 |
王智森 |
任文东 |
朱蓓薇 |
张春枝 |
钱晓农 |
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马丽敏 |
任文东 |
任戬 |
牟光庆 |
胡志强 |
钱晓农 |
翟 滨 |
潘力 |
张凤海 |
- |
|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 |
马红超 |
王际辉 |
王德权 |
田 晶 |
孙黎明 |
安庆大 |
朱蓓薇 |
朱靖博 |
牟光庆 |
张 彧 |
|
张春枝 |
李宪臻 |
鱼红闪 |
侯红漫 |
董晓丽 |
|
周大勇 |
张建军 |
- |
- |
- |
|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选 |
丁玮 |
马红超 |
王勇 |
叶淑红 |
任文东 |
刘敬肖 |
安庆大 |
朱蓓薇 |
朱靖博 |
牟光庆 |
|
张宗申 |
张彧 |
杨华 |
林海 |
鱼红闪 |
|
董秀萍 |
鲁杰 |
庞桂兵 |
石海强 |
曾慧 |
|
辽宁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丁玮 |
田晶 |
任文东 |
刘敬肖 |
孙玉梅 |
安庆大 |
张凤荣 |
张宗申 |
张彧 |
张春枝 |
|
杨滟君 |
岳 琴 |
鱼红闪 |
倪春艳 |
夏 英 |
|
耿 娟 |
钱 方 |
曹亚峰 |
焦利勇 |
程金石 |
|
享受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
王德权 |
任文东 |
任戬 |
安庆大 |
朱蓓薇 |
张春枝 |
李宪臻 |
周景辉 |
钱晓农 |
- |
|
大连市领军人才 |
王际辉 |
任文东 |
朱蓓薇 |
李宪臻 |
安庆大 |
田晶 |
- |
- |
- |
- |
|
大连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
朱蓓薇 |
李宪臻 |
- |
- |
- |
大连市优秀专家 |
王际辉 |
田晶 |
任文东 |
任戬 |
朱蓓薇 |
张春枝 |
李宪臻 |
周景辉 |
郑来久 |
侯红漫 |
|
潘力 |
王秀山 |
安庆大 |
叶淑红 |
朱靖博 |
|
钱晓农 |
董晓丽 |
牟光庆 |
王智森 |
- |
|
大连市领军后备人才 |
王晓 |
叶淑红 |
周大勇 |
庞桂兵 |
黄磊昌 |
层次 |
名单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朱蓓薇 |
- |
- |
- |
-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
葛继平 |
邹积岩 |
金凤燮 |
朱蓓薇 |
周景辉 |
郑来久 |
李宪臻 |
王际辉 |
侯红漫 |
朱靖博 |
|
田晶 |
- |
- |
- |
- |
|
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 |
朱蓓薇 |
金凤燮 |
- |
- |
- |
辽宁省领军人才 |
朱蓓薇 |
- |
- |
- |
- |
辽宁省优秀专家 |
王际辉 |
金凤燮 |
- |
- |
- |
辽宁特聘教授 |
任文东 |
王际辉 |
李宪臻 |
侯红漫 |
- |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带头人 |
王智森 |
任文东 |
朱蓓薇 |
张春枝 |
钱晓农 |
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马丽敏 |
任文东 |
任戬 |
牟光庆 |
胡志强 |
钱晓农 |
翟 滨 |
潘力 |
张凤海 |
- |
|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 |
马红超 |
王际辉 |
王德权 |
田 晶 |
孙黎明 |
安庆大 |
朱蓓薇 |
朱靖博 |
牟光庆 |
张 彧 |
|
张春枝 |
李宪臻 |
鱼红闪 |
侯红漫 |
董晓丽 |
|
周大勇 |
张建军 |
- |
- |
- |
|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选 |
丁玮 |
马红超 |
王勇 |
叶淑红 |
任文东 |
刘敬肖 |
安庆大 |
朱蓓薇 |
朱靖博 |
牟光庆 |
|
张宗申 |
张彧 |
杨华 |
林海 |
鱼红闪 |
|
董秀萍 |
鲁杰 |
庞桂兵 |
石海强 |
曾慧 |
|
辽宁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丁玮 |
田晶 |
任文东 |
刘敬肖 |
孙玉梅 |
安庆大 |
张凤荣 |
张宗申 |
张彧 |
张春枝 |
|
杨滟君 |
岳 琴 |
鱼红闪 |
倪春艳 |
夏 英 |
|
耿 娟 |
钱 方 |
曹亚峰 |
焦利勇 |
程金石 |
|
享受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
王德权 |
任文东 |
任戬 |
安庆大 |
朱蓓薇 |
张春枝 |
李宪臻 |
周景辉 |
钱晓农 |
- |
|
大连市领军人才 |
王际辉 |
任文东 |
朱蓓薇 |
李宪臻 |
安庆大 |
田晶 |
- |
- |
- |
- |
|
大连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
朱蓓薇 |
李宪臻 |
- |
- |
- |
大连市优秀专家 |
王际辉 |
田晶 |
任文东 |
任戬 |
朱蓓薇 |
张春枝 |
李宪臻 |
周景辉 |
郑来久 |
侯红漫 |
|
潘力 |
王秀山 |
安庆大 |
叶淑红 |
朱靖博 |
|
钱晓农 |
董晓丽 |
牟光庆 |
王智森 |
- |
|
大连市领军后备人才 |
王晓 |
叶淑红 |
周大勇 |
庞桂兵 |
黄磊昌 |
大连工业大学(2)截至2023年6月,学校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食品机械、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工程、生物质能源与材料、纤维复合材料4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生物学、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美术学、艺术学、设计学
工程硕士(9个):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工程、化学工程、纺织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食品工程、生物工程
省级重点学科(5个):发酵工程、纺织工程、制浆造纸工程、食品科学、设计艺术学[13]
辽宁省高校一流特色学科(3个):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
辽宁省高校一流特色培育学科项目(1个):设计学
2013年,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大连工业大共有13个学科参评,其中,2个学科排在前10位。
序号 | 学科名称 | 排名 |
1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7 |
2 | 纺织科学与工程 | 8 |
3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17 |
4 | 光学工程 | 33 |
5 | 设计学 | 34 |
6 | 美术学 | 45 |
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56 |
8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70 |
9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76 |
10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84 |
11 | 机械工程 | 90 |
12 | 生物学 | 95 |
13 | 工商管理 | 105 |
序号 | 学科名称 | 排名 |
1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7 |
2 | 纺织科学与工程 | 8 |
3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17 |
4 | 光学工程 | 33 |
5 | 设计学 | 34 |
6 | 美术学 | 45 |
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56 |
8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70 |
9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76 |
10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84 |
11 | 机械工程 | 90 |
12 | 生物学 | 95 |
13 | 工商管理 | 105 |
校园风光(13)截至2023年6月,学校是国家级艺术设计生态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辽宁省重点建设的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并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学校现有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辽宁省创业项目选育基地、辽宁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基地、辽宁省众创空间、辽宁省创新创业学院、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辽宁省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大连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共计50余个。现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近200门,其中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一流课程180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共13门。[1]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服装设计与工程
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6个):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光源与照明、包装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辽宁省特色专业(7个):生物工程、轻化工程、纺织工程、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5个):包装工程、纺织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
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轻化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等
省级示范专业(6个):食品科学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服装工艺技术、电脑艺术设计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食品学院与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与大连合成纤维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生物工程学院与华润雪花啤酒(中国)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艺术设计生态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4]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无机材料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轻工技术与环境保护实验教学中心、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
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5个):大连工业大学-大连合成纤维研究设计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连工业大学-义乌市创意园文科实践教育基地等
国家级精品课程:计算方法(2009)[15]
省级精品课程:创业训练、经济学、高等有机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工程图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无机材料物理化学(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计算机控制技术、模拟电路、大学计算机基础、织物结构学、针织服装设计学、包装材料学、有机化学实验、服装立体设计、设计原理、形态构成、形态认知、服装表演学等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制浆造纸污染控制》、《形态认知系列教材》
详细的专业信息及教学建设成果请浏览学校官网和辽宁省本科专业信息平台网站
大连工业大学截至2023年6月,学校承担国家、省级教学改革立项449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9项。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省级精品教材奖9部,省级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8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优秀教材9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1部,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9部,中国轻工业“十四五”规划教材13部,中国轻工业“十四五”数字化项目立项5项。2021年,朱蓓薇院士主编的《水产品加工工艺学》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1]
大连工业大学截至2023年6月,学校与美、英、法、日等国家和地区的112所高校开展了交流与合作。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法国北加莱公立高等美术学院、日本立命馆大学、日本北陆先端科技大学院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开展校际交流本科生“2+2”项目、本科生“3+1”项目、研究生“2+1”项目、研究生“1+1+1”项目、本硕连读项目、短期互换生项目、国家公派留学等项目。五年来,学校获批国家高端引智项目7项、省市级引智项目20余项。2022年,学校成功获批并开展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开辟了新的国际化研究生培养途径。[11]
截至2023年6月,校共拥有80个市级以上研究平台,其中包括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洋活性多糖开发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生物催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平台,辽宁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农业部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海珍品精深加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贝类专业分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连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农业农村部水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等8个相关部委研究平台,还拥有34个辽宁省研究平台及34个大连市研究平台。[1]
级别 | 名称 | 批准部门 | 批准时间 |
---|---|---|---|
国家级 | 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科学技术部 | 2013.04 |
部级 | 海洋食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 | 2009.07 |
部级 | 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贝类专业分中心 | 农业部 | 2009.11 |
部级 | 海珍品精深加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科学技术部 | 2010.08 |
部级 |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工程技术转移中心 | 科学技术部 | 2011.06 |
部级 |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工程技术转移中心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2012.10 |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京津地区食品绿色加工与安全控制协同创新中心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级别 | 名称 | 批准部门 | 批准时间 |
省级 | 辽宁省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科技厅 | 2006.10 |
省级 | 辽宁省海洋食品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科技厅 | 2008.12 |
省级 | 辽宁省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科技厅 | 2009.11 |
省级 | 辽宁省数字化服装工程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科技厅 | 2009.11 |
省级 | 辽宁省清洁化纺织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科技厅 | 2010.08 |
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级别 | 名称 | 批准部门 | 批准时间 |
省级 | 发酵工程实验室 | 辽宁省教育厅 | 2004.03 |
省级 | 制浆造纸工程实验室 | 辽宁省教育厅 | 2004.12 |
省级 | 纺织工程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教育厅 | 2007.08 |
省级 | 新材料与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教育厅 | 2007.08 |
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级别 | 名称 | 批准部门 | 批准时间 |
省级 | 海洋食品和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中心 (辽宁省重大平台) | 辽宁省教育厅 | 2011.12 |
省级 | 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辽宁省科技厅 | 2004.12 |
省级 | 辽宁省水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辽宁省科技厅 | 2005.03 |
省级 | 辽宁省纺织行业技术开发中心 | 辽宁省经济委员会 | 2008.03 |
省级 | 辽宁省发酵工业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辽宁省科技厅 | 2009.06 |
省级 | 辽宁省纺织清洁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辽宁省科技厅 | 2010.08 |
省级 | 辽宁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辽宁省科技厅 | 2011.08 |
省级 | 辽宁省功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辽宁省科技厅 | 2012.06 |
省级 | 辽宁省海洋食品工程研究中心 | 辽宁省发改委 | 2012.10 |
省级 | 辽宁省海洋食品机械装备与配套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辽宁省教育厅 | 2012.10 |
级别 | 名称 | 批准部门 | 批准时间 |
市级 | 大连市农(水)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 大连市科技局 | 2003.06 |
市级 | 大连市天然活性物质生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大连市科技局 | 2004.06 |
市级 | 大连市海洋贝类多糖工程实验室 | 大连市发改委 | 2008.11 |
市级 | 大连市食品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 大连市中小企业局 大连市经信委 | 2009.01 |
市级 | 大连工业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 | 大连市社会科学院 | 2009.06 |
市级 |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工程技术转移中心 | 大连市科技局 | 2009.10 |
市级 | 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平台与公共测试平台 | 大连市经信委 | 2010.12 |
市级 | 大连市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实验室 | 大连市发改委 | 2010.12 |
市级 | 大连市生物催化工程实验室 | 大连市发改委 | 2013.12 |
市级 | 大连市植物资源高值化应用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 大连市科技局 | 2014.06 |
市级 | 大连市数控高难加工刀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大连市科技局 | 2014.06 |
级别 | 名称 | 批准部门 | 批准时间 |
---|---|---|---|
国家级 | 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科学技术部 | 2013.04 |
部级 | 海洋食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 | 2009.07 |
部级 | 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贝类专业分中心 | 农业部 | 2009.11 |
部级 | 海珍品精深加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科学技术部 | 2010.08 |
部级 |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工程技术转移中心 | 科学技术部 | 2011.06 |
部级 |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工程技术转移中心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2012.10 |
级别 | 名称 | 批准部门 | 批准时间 |
省级 | 辽宁省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科技厅 | 2006.10 |
省级 | 辽宁省海洋食品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科技厅 | 2008.12 |
省级 | 辽宁省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科技厅 | 2009.11 |
省级 | 辽宁省数字化服装工程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科技厅 | 2009.11 |
省级 | 辽宁省清洁化纺织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科技厅 | 2010.08 |
级别 | 名称 | 批准部门 | 批准时间 |
省级 | 发酵工程实验室 | 辽宁省教育厅 | 2004.03 |
省级 | 制浆造纸工程实验室 | 辽宁省教育厅 | 2004.12 |
省级 | 纺织工程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教育厅 | 2007.08 |
省级 | 新材料与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教育厅 | 2007.08 |
级别 | 名称 | 批准部门 | 批准时间 |
省级 | 海洋食品和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中心 (辽宁省重大平台) | 辽宁省教育厅 | 2011.12 |
省级 | 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辽宁省科技厅 | 2004.12 |
省级 | 辽宁省水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辽宁省科技厅 | 2005.03 |
省级 | 辽宁省纺织行业技术开发中心 | 辽宁省经济委员会 | 2008.03 |
省级 | 辽宁省发酵工业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辽宁省科技厅 | 2009.06 |
省级 | 辽宁省纺织清洁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辽宁省科技厅 | 2010.08 |
省级 | 辽宁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辽宁省科技厅 | 2011.08 |
省级 | 辽宁省功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辽宁省科技厅 | 2012.06 |
省级 | 辽宁省海洋食品工程研究中心 | 辽宁省发改委 | 2012.10 |
省级 | 辽宁省海洋食品机械装备与配套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辽宁省教育厅 | 2012.10 |
级别 | 名称 | 批准部门 | 批准时间 |
市级 | 大连市农(水)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 大连市科技局 | 2003.06 |
市级 | 大连市天然活性物质生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大连市科技局 | 2004.06 |
市级 | 大连市海洋贝类多糖工程实验室 | 大连市发改委 | 2008.11 |
市级 | 大连市食品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 大连市中小企业局 大连市经信委 | 2009.01 |
市级 | 大连工业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 | 大连市社会科学院 | 2009.06 |
市级 |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工程技术转移中心 | 大连市科技局 | 2009.10 |
市级 | 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平台与公共测试平台 | 大连市经信委 | 2010.12 |
市级 | 大连市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实验室 | 大连市发改委 | 2010.12 |
市级 | 大连市生物催化工程实验室 | 大连市发改委 | 2013.12 |
市级 | 大连市植物资源高值化应用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 大连市科技局 | 2014.06 |
市级 | 大连市数控高难加工刀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大连市科技局 | 2014.06 |
大连工业大学截至2023年6月,近五年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85项;发表研究论文5182篇,其中高质量学术论文287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51件。近年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省(部)、市级科技奖188项,其中2003、2005年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0、2015、2018年三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09年获得大连市科学技术功勋奖,2021年获得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1]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酶转化法生产RH2等人参稀有皂苷”项目(2003年、第一完成单位);“海参自溶酶技术及其应用”(2005年、第一完成单位)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贝类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省级创新团队(7个):特异的创新酶类研究与应用 (06年生物学院 金凤燮)、纺织材料绿色加工技术 (06年 纺织学院 郑来久)、农水产品的精深加工 (06年食品学院 朱蓓薇) 、制浆造纸清洁生产技术 (07年轻化学院 周景辉) 、微生物资源与生物催化技术 (11年生物学院 李宪臻) 、亚麻木酚素的分离提取和生物转化 (12年 生物学院 张春枝)、新型工业助剂与废弃物资源利用 (13年 轻化学院 安庆大)
截止到2022年底,馆藏纸质资源总量近97万册。图书馆在纸质资源建设的同时,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力求形成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齐头并进的馆藏格局。购进20余个中外文数据库,电子图书172万多种,并自建了本校特色数据库。[16]
学校主办的《大连工业大学学报》为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荣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被英国《食品科技文摘》(FSTA)、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7种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1]
校徽
校徽学校校徽外轮廓为圆形,颜色为蓝色,包含学校中英文全称及主体图形等主要元素,其中中文校名由郭沫若题词拼掇而成;主体图形以“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的首字母“ D ”、“ P ”、“ U ”为构成元素;下方的阿拉伯数字“ 1958 ”为学校建校年代。
校旗
校旗学校校旗旗面为红色和蓝色分割变化构成,主色调为蓝色,中间为学校白色校徽。
校训
博学精思,笃行致新[17]
校训“博学精思”,意即做学问者要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缜密思考,精益求精。
“博学”,最早见于《论语》:“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说,君子要掌握广博知识,并用礼规范自己的言行,方能不悖做人之道。其后,《礼记》又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谓善学之人,广学博识、审时度势、慎终追远、明辨是非、笃行不悖。博学,就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读书治学,必须广泛的猎取,打好牢固基础,方可循序渐进,拾级而上,最后达到光辉的顶点。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宽容才能兼容并包,具有开放胸襟和世界眼光。
“精思”,就要一丝不苟,就要刨根问底,就要穷追不舍。常言道: “思不断者必出新。”《论语》上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所以要善于思考,从人类知识宝库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判美析理,求真弃假。
“笃行致新”,意即学以致用,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努力达到最好。
“笃行”,孔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笃,为诚笃、忠实,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行之意。人生天地之间,做诚实、守信、忠厚之人,是最重要的事情。笃行就是要身体力行,择善而行,踏实前行。笃行就是强调实践,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致新”,致者,达到也。新者,更新,创新。致新的意思就是追求、达到更新、更高的境界。要创新,就要“扬弃”——扬优良传统,弃陈规陋习,科学发展,与时俱进。致新是笃行的升华,是博学精思付诸于实践的最高境界。在选择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追求卓越。
“博学精思,笃行致新”,前一句强调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后一句强调如何做人,如何实践。用“博学精思,笃行致新”作为新时期的校训,有利于铸就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流传百世的大学精神,也是我校“学科为本、质量为上、创新为先、特色为重”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校歌
学校的代校歌是:玉山之歌
词:宁岗 曲:曲致正
玉山,母校的山,每一位学子都是你斑斓的射线。玉山,母校的山,每一片绿叶都是驶向生活的风帆。我们把青春分成两半,一半给你,一半给明天。我们将德智体美融于一身,爱是我们生命的琴弦。 玉山,母校的山,每一位校友都是你骄傲的答卷。玉山,每一块岩石都是承担责任的双肩,我们用理想酿造美酒,回报母校,造福人间。我们用时代色彩装点生活,美是我们终生的旅伴。 玉山,玉山,啊……,母校的山。
校庆日
10月24日[4]
校风;明德 励志 守正 求实
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等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发挥好教育的引导作用,拂尘去蔽,涤净广大青年的内心,使其通过内修外练,继承和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励志: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广大青年提出的要求,即“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以“励志”为校风,旨在倡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培养奋斗精神,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守正:出自成语“守正出奇”,即恪守正道,具体为:守学问之正,继承前人成果,养成严谨的学风;守处世之正,为人处世当诚实平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守行事之正,严谨行事,一丝不苟。 求实:源于对学校脚踏实地办学历史传统的凝练,旨在倡导遵循与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求真务实”态度和踏踏实实严谨务实的作风。 “明德”“励志”侧重精神层面,“守正”“求实”侧重实践层面,组合在一起成为知行合一的价值观导向。
教风 :尚德 敬业 博学 仁爱
尚德: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理念,强调为师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 敬业:敬业的本质是热爱,是一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负责的态度。倡导教师对岗位满怀崇敬之心,敬业、精业,乐于奉献。 博学:见于《论语》“君子博学于文”。博,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强调教师应学识渊博,兼容并包,具有开放胸襟和世界眼光。 仁爱:《论语·子张》中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教师标准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仁爱”是教育事业最终指归。用于教风,旨在倡导教师关心、关爱和善待学生。
学风:明礼 诚信 勤学 求真
明礼: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自古以来就格外讲究“礼”。明礼是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要明礼修身,做到谦和友爱、尊敬师长、感恩父母、回报社会。 诚信:语出《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一个基本准则。明礼是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而诚信则是人的内心状态。诚于内而礼于外,是对明礼诚信的最佳诠释。 勤学:语出《东观汉记·桓荣传》,“荣少勤学,讲论不怠”,作为学生首先要努力学习。习近平寄语青年要“勤学”,“勤学”不仅从书本上学,从实践中学,更要从挫折中学。习近平勉励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求真:是指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学生“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此条学风表述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对学生成人和成才途径的综合表述。
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 强化内涵
彰显特色 开拓致新
学校精神
自强不息 奋发有为[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