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起义发动于1926年10月23日。
10月﹐北伐军占领武昌以后﹐立即把主力调往江西战场。军阀 孙传芳在江西作战失利﹐浙江省长夏超和国民政府驻沪代表钮永建约定﹐脱离孙传芳﹐归附国民政府﹐并向上海进军。中共上海区委(又称中共江浙区委)决定和钮永建合作﹐组织联合暴动﹐以帮助夏超夺取上海﹐于10月23日夜发动武装起义。但因夏超的部队作战失败﹐起义准备不足﹐ 工人队伍力量薄弱﹐起义遭受失败。工人领袖 陶静轩﹑ 奚佐尧等十余人牺牲﹐百余人被捕。
第二次起义发动于1927年 2月22日。
上海工商学各界和共产党、国民党代表于22日成立“上海市民临时革命委员会”,当天下午4时,中共上海区委发出特别紧急通告,动员上海市民在傍晚6时暴动。起义的炮声响后,各区工人纠察队立即袭击军警,与敌人展开巷战,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达到了高潮,迫切需要北伐部队援助的时候,蒋介石却命令进军嘉兴的白崇禧部停止进攻上海,钮永建方面也按兵不动,袖手旁观,致使工人武装陷于孤军奋战的困境。
在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残酷镇压下,“上海市临时革命委员会”决定立即停止第二次武装起义。[1]
第三次武装起义发动于1927年3月21日。
3月中旬﹐北伐军向苏州﹑常州和松江进军﹐对上海形成包围圈。21日﹐北伐军薛岳第一师进入上海近郊龙华﹐严重率第二十一师占领苏州﹐上海守军军心动摇﹐工人和民众革命情绪高涨﹐中共上海区委决定发动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由中央军委书记兼特别军委书记周恩来担任总指挥。周恩来同上海区委负责人罗亦农﹑赵世炎和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等﹐在特别委员会领导下﹐对第三次武装起义作了周密的准备﹐在工人中建立了严密的组织﹐组成了约三千人的工人纠察队﹐其中有武器的百余人﹐秘密进行了武装训练。他们召开市民代表会议﹐争取和团结广大市民群众。起义前发动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破坏张宗昌运兵上海的计划﹐断绝敌人对上海的增援。3月21日中午12时﹐上海总工会发布总同盟罢工令﹐全市八十万工人[2]实现了总罢工并立即转入武装起义﹐租界里的中国工人也集合到华界参加起义。起义队伍在预定地点集合后,从下午一点起,在南市、虹口、浦东、吴淞、沪东、沪西、闸北等7个区同时向敌人发起进攻。全上海枪炮声四起,喊杀声震天。经过激烈巷战,除闸北区以外的警察署和兵营都被攻下,电话局和电报局也被占领,电灯熄灭,自来水断流。市民们踊跃参战,主动拿出木板、砖头、布袋,构筑工事;饭铺的伙计赶做饮食,送往前线;佩戴红十字标志的济难队员,运送伤员,往来于战火纷飞的战场。到21日晚,除闸北外其余6个地区相继解放。
闸北是敌人防御力量最强的地区,在20个军事据点上,守敌用机关枪、大炮、铁甲车进行顽强抵抗。起义工人奋不顾身,英勇战斗,到22日下午6点,终于消灭了敌人。市民们欢呼雀跃,庆祝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的胜利解放。这次起义震动了全国和全世界,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2]
这次起义共消灭数千名北洋军和武装警察﹐收缴枪支数千支。起义胜利后﹐上海各界代表举行市民代表会议﹐成立上海市民政府。在十九名委员中有共产党员汪寿华﹑罗亦农等九人。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反动统治﹐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顽强战斗精神和强大的组织力量。3月26日蒋介石到达上海﹐4月12日发动反革命政变﹐上海又处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