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枕黄鹂桑义赫岛亚种

目录导航

外形特征

黑枕黄鹂桑义赫岛亚种雄鸟头和上下体羽大都金黄色。下背稍沾绿色、呈绿黄色,腰和尾上覆羽柠檬黄色。额基、眼先黑色并穿过眼经耳羽向后枕延伸,两侧在后枕相连形成一条围绕头顶的黑色宽带,尤以枕部较宽。两翅黑色,翅上大覆羽外翈和羽端黄色,内翈大都黑色,小翼羽黑色,初级覆羽黑色,羽端黄色,其余翅上覆羽外翈金黄色,内翈黑色。初级飞羽黑色,除第一枚初级飞羽外,其余初级飞羽外翈均具黄白色或黄色羽缘和尖端,次级飞羽黑色,外翈具宽的黄色羽缘,三级飞羽外翈几全为黄色。尾黑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均具宽阔的黄色端斑,且愈向外侧尾羽黄色端斑愈大。

雌鸟和雄鸟羽色大致相近,但色彩不及雄鸟鲜亮,羽色较暗淡,背面较绿、呈黄绿色。 幼鸟与雌鸟相似,上体黄绿色,下体淡绿黄色,下胸、腹中央黄白色,整个下体均具黑色羽干纹。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天然次生阔叶林、混交林,也出入于农田、原野、村寨附近和城市公园的树上,尤其喜欢天然栋树林和杨木林。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见呈3-5只的松散群。主要在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活动,很少下到地面。繁殖期间喜欢隐藏在树冠层枝叶丛中鸣叫,鸣声清脆婉转,富有弹音,并且能变换腔调和模仿其他鸟的鸣叫,清晨鸣叫最为频繁,有时边飞边鸣,飞行呈波浪式。

主要食物有鞘翅目、鳞翅目、尺蠖蛾科幼虫、螽斯科、蝗科、夜蛾科幼虫、枯叶蛾科幼虫、斑蛾科幼虫、蝶类幼虫、毛虫、蟋蟀、螳螂等昆虫,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分布范围

分布于桑义赫群岛南部(锡奥岛、Tahulandang,Ruang,Biaro)和马屿岛(苏拉威西东北的东端)。[1]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在阔叶林内高大乔木上。营巢前雌雄黑枕黄鹂一前一后也在树丛间飞翔,寻找营巢地点。当巢位选定后,分别站在巢区内不同的树上对鸣,有时亦同时起飞在空中飞翔,或同栖于一处。此时若有别的黄鹂侵入,立即飞起攻击,直到将对方赶出巢区为止,领域性甚强。5月中下旬开始营巢,巢多置于阔叶树水平枝末端枝权处,呈吊篮状,主要由枯草、树皮纤维、麻等材料构成。巢距地高3-8米。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多为4枚。卵粉红色,其上被有深浅两层、大小不等的红褐色或灰紫褐色斑点或条形斑纹。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5±1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的雏鸟全身肉红色,除头和腰部有少许绒羽外,其他赤裸无羽。雌雄亲鸟共同育雏,7天左右雏鸟才睁眼,16天左右离巢,离巢后的最初几天亲鸟仍给喂食。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