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条件

共振条件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如果提供自旋体系一定的能量,则处于低能级自旋态的核可以吸收能量而跃迁到高能级自旋态。通常这个能量可由照射体系用的电磁波来提供。

当照射样品的电磁波的能量正好等于两个核磁能级的能量差时,低能级的核就会吸收频率为v的射频电磁波而跃迁到高能级,从而产生核磁共振吸收信号。

相邻核磁能级的能量差为

又知电磁波的能量

发生核磁共振时,即

发生核磁共振的条件

由式(1)可知:①不同原子核由于磁旋比不同,发生核磁共振时的外加磁场强度及吸收射频电磁波的频率不同,即在固定时,不同的核共振频率不同;在固定时,不同的核共振磁场强度不同;②对同一种核,共振频率与外加磁场强度成正比,即每给定一频率,则必有一个对应的磁场强度

当满足核磁共振条件时,产生核磁共振吸收。观察核磁共振吸收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固定磁场强度,改变频率v,称之为扫频法;另一种是把电磁波频率v固定而改变磁场强度,称之为扫场法,这两种方法称为扫描法,也叫连续波法[1]

例题解析

例题1若外加磁场的强度为1T,1H和13C的共振频率应为多少?

解:(1)1H的共振频率

(2)的共振频率

例题2有些型号的NMR谱仪,如FX-60和XL-200等,后边的数字代表1H的共振频率兆赫数(MHz),问[1]

(1) 这些谱仪的磁场强度为多少特士拉(T)?

(2) 它们的13C共振频率为多少?

解:FX-60的磁场强度为

XL-200的磁场强度为

在这两种谱仪上13C的共振频率分别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