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克己日本电影导演。1918年生于鸟取县。父亲为东京市政府公务员。1939年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系。同年进松竹大船摄影所当助理导演。1940年被征兵前往东南亚和中国。1946年回松竹复职。1952年执导处女作《伊豆的艳歌师》。1954年转到日活。初期拍了一系列社会派情节剧。60年代对日本电影史的贡献是推出了青春明星吉永小百合。他在《年轻人》(1961)、《绿色山脉》(1963)、《伊豆舞女》(1963)、《伊甸海》(1963)、《回故乡》(1963)中完成了对吉永小百合的塑造。1969年离开电影界转向电视创作。1974年以重拍《伊豆舞女》回归电影创作,起用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在《潮骚》(1975)、《绝唱》(1975)、《伊甸海》(1976)、《女佣之子》(1976)、《春琴抄》(1976)等作品中完成了对70年代日本电影史上的两大明星的塑造。70年代他将自己过去拍过的作品都一一重新拍过,而且每一部都以崭新的感觉令观众惊奇。并都获得巨大成功。曾多次获日本《电影旬报》十佳作品奖。连很多电影杂志都惊呼“西河重拍自己作品的数量,恐怕是世界纪录保持者”。他被公认为是日本电影史上著名的“偶像电影”导演。80年代以来,他仍致力于“偶像电影”的创作。他塑造的较引人注目的明星有森昌子、小泉今日子等。晚年任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教授。2001年,“西河克己电影纪念馆”在他出生地鸟取县建成开馆。 2010年4月6日凌晨4时40分,因肺炎在东京病逝,享年91岁。
主要作品还有:《想活就能话》(1955)、《幸福在哪里》(1955)、《孤独的人》(1957)、《永远不回答》(1958)、《美丽的庵主》(1958)、《我的故乡大西部》(1960)、《四个恋爱故事》(1965)、《哀愁之夜》、《绝唱》(1966)、《北国旅情》(1967)、《阳光洒满山路》(1967)、《残雪》(1968)、《上年纪的女人》(1969)、《雾之旗》(1977)、《当新娘去》(1978)、《花街之母》(1979)、《斯帕尔塔海》(1983)、《爸爸对不起》(1984)、《学生们》(1984)、《我的不死鸟》(1989)、《满满的盖浇面》(1992)。
山口百惠版的舞女
山口百惠版《伊豆舞女》“西河克己电影纪念馆”已于2001年在导演的家乡建成开馆,每年都会有数千游客前往参观游览。作为日本的第五代导演,西河克己的风格一直比较另类,但却受到了广大影迷的热烈追捧。究其原因,西河克己一直有一颗年轻的心,作为电影界青春派大师的典范,他尤其擅长对女性题材的复古拍摄和内在情感的细腻捕捉,仅为山口百惠就打造了《绝唱》、《春琴抄》、《雾之旗》、《潮骚》等系列经典形象。
其中代表作《伊豆舞女》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我”的一段经历。“我”因为人生孤寂,独自去伊豆旅行,途中遇上一伙江湖艺人,因他们善良淳朴便与之结伴而行。其中一位天真、烂漫、可爱的小舞女,让主人公产生了无限美好的浪漫联想,萌发出一种朦胧而温暖的恋情。山口百惠因《伊豆舞女》一炮而红,很多粉丝甚至将1974年后称为山口百惠时代。“我第一眼看见她的时候,就觉得她很像熏子(影片中舞女的名字),能拂净风尘、扑面而来。”据西河克己生前讲诉,他并不觉得山口百惠在1980年告别艺术舞台,嫁给三浦友和是一种遗憾,因为所谓的传奇本身就是充满了意外。[1]
伊豆的舞女获赏识
1918年,西河克己出生于日本鸟取县八头郡智头地区,他怀揣着一个作家的梦想从这里出发。虽然没有实现最初的心愿,但是作为一名在日本电影史上留下足迹的导演,西河克己是其故乡不容置疑的骄傲。2001年,西河克己的故乡还为他专门成立了一个电影纪念馆。在西河克己一生拍摄的数部经典影片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将其事业推向顶峰的两版《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一个美丽清淡而弥漫着日式风情的故事:山色空蒙的季节,一个就读于高三的少年在旅途中邂逅了一名美丽的舞女,两人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离别。作为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成名作,这个经典的日式爱情故事被历代日本导演一次次搬上银幕,而其中最受川端康成本人赏识的就是西河执导的吉永小百合版的《伊豆的舞女》。
吉永小百合是日本影坛的一个传奇,她在电影生涯中几乎演绎了从少女至老年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典型日本女性角色,其形象或质朴纯洁、或典雅高贵、或忍辱负重、或坚韧自持,是深受日本人喜爱的、最具代表性的当代女演员之一。在称为“日本奥斯卡”的日本电影金像奖上,吉永小百合曾经十获提名,并三次摘得桂冠,这是凯瑟琳·赫本奥斯卡获奖记录的日本版本。吉永小百合的光环如此耀眼,离不开导演西河克己的助力。上世纪60年代,凭借《青色的山脉》、《伊豆的舞女》等电影,吉永小百合“清纯女孩”的形象与西和克己电影的纯爱青春风格相得益彰,在日本电影界掀起了一阵狂澜。“跟西河导演的合作为我的人生留下了满满的美好回忆,我内心一直充满了对导演的感激。”在得知西河克己离世的消息后,吉永小百合当夜亲笔为西河克己写下了追思之词。吉永说她至今无法忘记“西河导演不知疲倦工作到深夜的身影”,1964年他们合作拍摄一部电影时,西河克己在一场事故中受了伤,但是“导演并没有休息一天,仍然带伤坚持拍摄”。
吉永小百合版的《伊豆舞女》在日本娱乐圈,各领风骚无非三五年而已。但是,总是有一个久远的名字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那就是山口百惠。一个1973年出道、1980年淡出影坛、息影时年龄不过21岁的女演员,用她短短8年的演艺生命影响了整整一代的亚洲人。山口百惠淡出时明言决不复出,可是30年后的今天,日本媒体仍在紧紧追逐着和她相关的点滴新闻,力图找出她的一点点蛛丝马迹。作为青春玉女的代言人,山口百惠除了一部部令人感动的电影之外,她与银幕搭档三浦友和的爱情更是让人钦羡不已。然而,不管是山口百惠的成名还是婚姻,其幕后的伯乐却一直鲜为人知。正是西河克己作为让山口百惠首次“触电”的导演,通过《伊豆的舞女》让当时年仅15岁的山口百惠走红影坛。
为了纪念在1972年自杀身亡的川端康成,西河克己准备再次将《伊豆的舞女》搬上银幕。当时15岁的山口百惠虽然已经是炙手可热的歌星,但是还从来没有接触过电影拍摄。让第一次演电影的歌星担当主演,这在当时的日本是没有先例的。西河克己说他“第一眼看见山口百惠的时候,就觉得她很像熏子(影片中女主角的名字)”。男主角的选择是通过公开招聘进行的。由于原著和山口百惠的超高人气,选秀进行地异常火爆。最后的竞争在一个在校大学生和一个青年演员之间展开,两人原本不相上下,但因大学生的口音过重,胜利的天平最后倾向了另一边。胜出者的名字叫做三浦友和。于是,在这部《伊豆的舞女》中,山口百惠与22岁的三浦友和相遇了。他们的相遇引起了日本影坛的轰动,日本人说《伊豆的舞女》是对经典最完美的、无法超越的诠释。
导演的电影数量:20
Ippai no kakesoba ------- (1992年)
My Phoenix ------- (1989)
Seito shokun! ------- (1984)
雾之旗Kiri-no-hata ------- (1977)
春琴抄Shunkinsho ------- (1976)
Eden no umi ------- (1976)
绝唱Zessho ------- (1975)
Shiosai ------- (1975)
伊豆的舞女Izu no odoriko ------- (1974)
Za supaidâsu no baritô chindôchû ------- (1968)
Zansetsu ------- (1968)
Hi no ataru sakamichi ------- (1967)
Izu no odoriko ------- (1963)
Aoi sanmyaku ------- (1963)
Eden no umi ------- (1963)
Wakai hito ------- (1962)
Akaitsubomito shiroi hana ------- (1962)
Kusa wo karu musume ------- (1961)
Fudôtoku kyôiku kôza ------- (1959)
Shiawase wa doko ni ------- (1956)
编剧的电影数量:6
春琴抄 Shunkinsho ------- (1976)
Izu no odoriko ------- (1963)
Aoi sanmyaku ------- (1963)
Fudôtoku kyôiku kôza ------- (1959)
Shiawase wa doko ni ------- (1956)
Gyûnyû-ya furanki ------- (1956)
其他(数量:2)
作为摄像师的电影作品(数量:1)绝唱 Zessho ------- (1975)
作为助理导演的电影作品(数量:1)Tenshi mo yume o miru ------- (19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