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财阀

三井财阀

目录导航

时间沿革

三井财阀三井财阀江户时代

  三井越后屋(即今日的三越)是由伊势国松阪市的商人三井高利所创办的。当时他采用了小量商品贩卖以及薄利多销等创造性的商业手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财团为江户幕府提供金融汇兑服务等,渐渐成为幕府的御用商人,发展成为日本首屈一指的富豪。

  在江户时代末期,三井财团也和其他商团一样受到政治动荡的影响,但在进入明治时期后依然保持了发展的趋势。

明治以后

  财团聘用了三野村利左卫门、益田孝、中上川彦次郎等经营人才,逐渐走上了近代化经营的道路。

  1876年,三井银行和三井物产创立。此后,财团不断扩大产业领域,进入了纺织业、采矿业和机械制造业等行业。1909年,成立[三井合名会社。当时已经成为日本规模最大的财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对日本实行接管的GHQ发布了财阀解散的命令,因此,三井财阀也被迫解体。

当代二战后

  三井财阀与日本其他大财团一样,建立了庞大的产业集团。但是相对于三菱集团、住友集团,三井集团较为松散,也包含如丰田汽车、东芝电器等独立性较强的公司。2001年,三井集团的核心企业樱花银行与住友集团的核心银行住友银行合并,成立了三井住友银行。从此在金融行业诞生了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在其他一些领域,原三井财阀的公司也与住友财团的公司积极展开了合并或者合作的活动。

经营策略

三井成功的奥秘就是,凭借对产业链最上游资源类企业一般不超过10%的参股、入股作为润滑剂,取得资源品的长期价格控制优势;同时借助庞大的物流和贸易网络,三井把这种优势进一步巩固。这样的路径,在三井帝国的版图上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复制,从核电站到鸡蛋,几乎囊括了所有能够想象的产业。

也因此,甚少有人知道三井通过各种隐秘渠道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世界经济,尤其是与之一水之隔的中国——比如稀有功能糖产业。如果没有中国企业奋起直追,三井于7年前布下的棋局,将扼住13亿中国人未来健康食糖的咽喉。

无论是农作物、矿产资源还是消费品,无论是原材料、中间件亦或是终端商品,在 所有的生产、贸易和物流环节,三井都扮演着“幕后推手”的角色,将自己的下属公司以及关联企业推到台前,不断地扩大着市场、资源和疆土,谋求着利润最大化,而自己则隐藏起来,像极了“影子帝国”里的王者。

三井的经营策略,就是如影子般站在企业背后,利用自己雄厚的资本、发达的贸易体系以及占有的丰富资源,在推动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向着世界微观经济的每一个角落渗透。通过化整为零隐藏于大小各类企业背后的三井帝国,事实上有着自己的一套“行动 逻辑”——资源、贸易、金融以及信息是为关键词。逐一看来,全球贸易网络、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以综合供应链管理为特征的物流体系,以及强大的信息搜集系统,正是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得以高效运转的关键所在。

2007年4月,三井物产决定将核能、生物燃料等新兴能源从原有的钢 铁原料/有色金属本部划出,成立新的能源本部。原有的钢铁原料/有色金属本部改名为矿产/金属资源本部,将精力更集中于矿产资源尤其是铁矿石的开采和交易上。日本关西大学经济政治研究所的教授小松原聪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指出:“铁矿石等原材料上游产业,是三井综合商社海外扩张的重点,这不仅表现在铁 矿及金属资源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润,同时也支撑着整个日本钢铁业在全球的翘楚地位。”

铁矿石

这个帝国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而这颗明珠的诞生过程,是对三井“帝国攻略”的最好诠释。

目前,全球铁矿石的开采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巴西以及印度等国家。 在澳大利亚24个主要铁矿中,日本企业重点投资8家,参股16家。1965年,三井物产开始投资澳大利亚的罗布河(Robe River)铁矿山。1967年,继续投资澳大利亚的纽曼(Newman)铁矿山。目前,位于西澳大利亚纽曼西北112公里处的西安吉拉斯(West Angelas)矿山和潘那沃尼加(Pannawonica)的罗布河矿山由澳大利亚力拓公司、三井物产、新日铁、住友金属工业公司共同拥有和开采。

根据三井物产公布的资料,目前,三井还和澳大利亚必和必拓、日本伊藤忠商社共同拥有距离Port Hedland以南353公里的MAC铁矿和距纽曼以东15公里的BHP-OB23/25铁矿;在纽曼西北90公里处的BHP-Yandi铁矿、Port Hedland以东175公里处的Goldsworthy铁矿,以及位于纽曼山的威尔巴克矿山(Mount Whaleback),也由必和必拓、三井物产以及澳大利亚CI矿产有限责任公司三家公司共同开发。

在巴西,三井物产早在 2001年就开始介入淡水河谷对Caemi Mineracao Metalurgia(CMM)公司的收购。据白益民所著的《三井帝国启示录》一书介绍,三井物产首先从CMM创始人的孙子Frering兄弟手中买进 CMM公司60%具有表决权的股份,加上之前已经拥有的40%的股份,三井物产彻底并购CMM后,再将一半的CMM股份卖给淡水河谷,帮助后者成功控制 CMM。在合作过程中,白益民透露,三井物产不仅向淡水河谷提供产品和技术,还积极给于后者以金融援助,帮助后者扩展业务范围。双方同时还有着非常密切的人员交流。例如,三井物产派人出任淡水河谷的客户经理,率领三井物产的客户管理团队常驻巴西,在现场推进与淡水河谷开展的各项业务。2003年,三井最终 拿到了巴西Valepar S.A.公司15%的股份——这家公司正是控制淡水河谷的母公司。

在印度,三井的势力同样根深蒂固。 2006年淡水河谷与德国蒂森-克虏伯旷日持久的铁矿石谈判中,印度最大私营铁矿石出口商SesaGoa公司表示,该公司将把铁矿石价格上调19%,从而积极策应淡水河谷的价格谈判。原来,三井物产拥有印度Sesa Goa公司51%的股份,该公司目前年产矿石量大约900万吨,其市场多元化,覆盖日本主要的钢铁厂及欧洲大的钢厂,在中国的主要客户包括宝钢、马钢、重钢、昆钢、南钢等重要的钢铁生产商。

可以说,三井物产不仅通过参股或控股提高了自有矿的供给能力,某些情况下还可以控制供需关系 平衡的制约力量,形成定价权而影响价格走势。因此,对于新日铁这家由三井控股的钢铁公司来说,不仅每年可以和必和必拓、力拓以及淡水河谷就国际铁矿石价格讨价还价,事实上,铁矿石价格上涨还是下跌,新日铁都可以从中获益。

三井钢铁

金属原材料本部共有17个子公司,其中包括位于澳大利亚的三井铁矿石发展有限公司、印度的Sesa Goa有限公司,澳大利亚的三井伊藤忠铁矿有限公司、美国的原材料发展有限公司、巴西的三井物产金属销售会社以及位于日本的三井物产原材料发展会社等,再加上三井自身在澳大利亚、巴西以及印度、智利等国设立的三井贸易有限公司,以及其他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2个相关联公司,三井就已然构建起了一个钢铁原材料 的全球交易网络。三井物产直接获利于这一流动的交易网络。该公司2007年的年报披露,三井通过铁矿生产获得的直接利润为1723亿日元,其他金属原料销售利润为1487亿日元,而提供中介服务和价差获得的利润达到267亿日元。

在控制核心生产企业的同时,三井还着力打通生产链条上的各个辅助环节,以保证自己对整个上游资源领域的驾驭。在与废钢、硅锰等其他钢铁原材料生产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三井仍然以少量持股的形式进行参与:其中,三井参与了美国的太平洋西海岸回收有限责任公司的废钢储存业务,这一废钢出口终端对于亚洲日益增长的钢铁需求非常重要,目前,该公 司由三井麾下的原材料发展公司全资控股; 三井在内蒙古与鄂尔多斯电力冶金有限公司以及日本的JFE钢铁公司成立了合资厂(ERDOS EPM),持股比例为25%。该合资厂自2006年7月开始生产,目前的初步年产量已经达到75000吨。

利用同样的方式,三井将自己原材料领域的控制优势,逐渐延伸到了产业链的下游——钢铁成品的分销以及物流。

三井的钢铁制品本部下属19个分公司,包括三井物产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新津田株式会社、立臻亚洲有限公司等,与其有股权相关联的企业包括新日铁钢铁贸易有限公司、上海宝井钢铁销售有限公司等16家。钢铁本部的产品通过这些子公司和关联公司的贸易网络,被广泛用于汽车、电子、运输、建筑以及能源领域。以立臻 亚洲为例,2004年1月,三井将自己收购的丰隆亚洲的钢铁结构部门与立臻钢铁材料合并成为立臻亚洲,目前主要客户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中国以及印度等国家的海事与海外工程建筑商,因此三井收购立臻亚洲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亚洲市场对钢铁批发业务不断增长的需求。

物流网络

为达到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分销的目的,同样采用了通过成员企业和投资持股来完成生产资料的分销。

三井物产首先通过投资持股扩张分销配送网络。在中国,三井物产持有香港保昌控股有限公司25%的股份,而香港保昌控股是亚洲地区主要的物流企业,在内地共有14个分支机构;同时,三井物产还通过与成员企业的合作,借助成员企业的网络进行分销。以铁矿石的运输为例,日本占有绝对优势,其中商船三井和日本邮船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商船三井同属三井财团,在全世界有500个网点,经营包 括国际进出口空运、海运、进出口清关、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保税仓、内陆运输在内的综合物流服务,中国的上海、北京、大连等主要城市均开设有分公司。此外,在三井物产的物流发展战略中,三井物产企图通过已有和新增的战略合作伙伴的协同作用,在亚洲地区成为钢铁制品的首要物流供应商。

亚洲之外,三井也已经拥有了高效的物流体系。在俄罗斯物流市场,三井物产持有Toyo运输公司30%股份;在资源丰富的巴西市场,三井物产与巴西顶尖物流提供商Libra Group合作提供仓储服务;在印度,三井物产投资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联盟;在中东,三井物产将在迪拜的Jebel Ali自由贸易区内进行物流基础建设投资,并以此作为三井物产扩张中东市场的门户。基于这样全球化的物流体系,三井进入各国建设钢铁分销网络实在是易如反掌。

旗下资产

由25家大企业组成。其核心企业有三井住友银行(樱花银行)、三井物产、新王子制纸、东芝、丰田汽车、三越、东丽、三井不动产等。

资产总额为36万亿日元,雇员近24万人。核心成员有25家大垄断公司,其中银行2家、保险公司2家、工矿企业15家、商社1家、大百货商店1家、房地产行业1家和运输企业2家。由这些企业组成的经理会,称为二木会,是三井财团的最高领导机构。其中三井银行、三井物产、三井不动产公司是财团的三大支柱企业,这三大企业的首脑人物形成最高领导核心,对外代表三井财团。除了二木会成员企业外,还有未参加二木会而参加月曜会的16家直系子公司。此外三井财团还通过贷款、持股和人事关系,控制着一批旁系公司,其中持股率超过10%的联带公司达114家。

从财团内股份持有率的情况来看,1988年三井财团为19.46%,三菱财团为35.45%,住友为27.46%。三井财团远远低于三菱与住友财团。

另外,三井财团的金融能力较差。战后大都市银行成为财团的核心。三菱、住友、富士、第一劝业银行、三和银行都分别成为各财团的核心银行,并分别列于日本银行的前五位。而作为三井财团的核心三井银行仅排在第八位,资金融通能力的欠缺成为战后三井财团没落的重要原因。衡量财团的金融能力,不仅要考虑核心的都市银行,还要考虑到信托银行、生命保险公司、损害保险会社一系列的同一系统的金融机构。但是三井财团的三井信托银行、三井海上火灾、三井生命并没有很强的资金能力。

从产业构造方面来看,三井财团的另一大特点是重工业环节薄弱。三井财团虽然拥有三井造船公司,但在实力上仍然不能与拥有三菱重工这样综合性的重工业公司的三菱财团同日而语。另一方面,住友财团在综合重工业方面虽然只有住友重机械一家公司,但是在金属工业方面却拥有实力强大的钢铁制造厂。另外,在化学工业方面,拥有三井东压、三井石油化学的三井可以说并不逊色于三菱、住友,但是在其它的重工业领域,它的劣势是不容争辩的。[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