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运道是指古代通过黄河三门峡的航运工程,包括为实现通航所进行的河道整治工程、纤道工程和在岸上开凿的运河等。
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横贯中原,秦汉以来,常借以漕运粮食。但黄河三门峡水势急湍,航船至此,经常遇险,使漕运受到很大阻碍。历代为改善航道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汉、唐等朝都建都长安,漕运成为维持统治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曾在此段改走陆运,但耗时费力损失大,不得不重新整治航道。
①整治航道。西汉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大规模地凿扩航道。即人工除礁,工程十分艰巨,后代亦曾多次进行这项工作。由于技术水平所限,收效一直不显著。
②修栈道。为帮助河内行船,最迟在东汉桓帝时已在三门峡岸边笔陡的山上开凿栈道,以供纤夫拉纤,位置在三门峡的三门中水流较顺的左岸入门一侧,壁立的岸边半腰开凿成一个条形大凹槽。平日露出河水面上,夏季洪水时期则被淹没。由于岸边弯曲不齐,栈道常中间断开,用木桥把断处连接起来。栈道系木结构,在石壁上还凿成各种形状的石孔,用以固定木梁、木栏。
③开运河。
④在三门峡河段岸上设置了若干粮仓。以适应避开风险航道时上下游船只间转搬的需要;有时也弃水运改为陆运。
唐开元二十九年至天宝元年(741~742年),在黄河左侧入门以东的岩石上,开凿一条人工运河。称开元新河,俗称娘娘河,以避开黄河三门的行船风险。运河全长280m,河身宽为6~8m左右,河槽高度5~10m。两壁陡立,上口比河底稍宽,岸边也修一条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