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营

火器营

目录导航

简介

火器营火器营  最早设火器营在康熙三十年(1691)。选八旗满洲、蒙古习火器之兵,另组为营。营兵有鸟枪护军与炮甲两种,额定满洲、蒙古每佐领下鸟枪护军六人,炮甲一人,分内外二营操演,在城内的为内火器营,分枪、炮两营。在城外的为外火器营,专习鸟枪。内外二营,共有鸟枪护军五千二百多人(内有护军校、蓝翎长、队长各一百二十人,并有笔帖式十六人掌文移)炮甲八百八十人,养育兵一千六百五十人(备补充鸟枪护军),三种兵总数是七千八百多人。内外火器营分别定时训练,除操演枪、炮之外,并操演步射、骑射及各项技艺。

编制

  统领火器营的为掌印总统大臣一名,总统大臣若干人(由王公、领侍卫内大臣、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副都统内派充)。所辖内外二营,有翼长各一人,署翼长营总各一人,营总各三人,鸟枪护军参领各四人,副鸟枪护军参领各八人,署鸟枪护军参领各十六人,分掌内外火器营训练之事。

  此外,由内营人员内选派协理事务翼长一人,署翼长营总一人,营总三人,鸟枪护军参领四人及额设笔帖式八人,办理章奏文移事务。

  清外火器营在京西,东挽清水河(今京密云引水渠),北倚万寿山,西望西山诸峰,南俯京西重镇兰靛厂。

  清外火器营建于乾隆35年(1770年),有各种营房、官房1700多间,建成后命本营八旗满洲弁兵移驻,俾群聚环居,便于演习。营房西门外,辟有大教场,为八旗火器营兵合练之地。内有演武厅、抱厦、配殿、看守房、月台、门楼等高大建筑。事实证明,在以后的历史上,我们看到外火器营的设立为清统一国家,平准噶尔、定回部、扫金川,降缅甸、镇安南、屏卫关陇,巩固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定起了重要作用。

  300年后,当我们再寻故地时,营房内早已旧貌换新颜。360路公共汽车已从营中驶过,营房北部正红旗、正白旗已改建为空军指挥学院。今昔变化虽大,我们还是依据营中高大的槐树,有规则的房舍,重绘出了外火器营昔日八旗分布情况。然而,当我们把这份充满几何图形的图纸展示在专家的面前时,我们不得不佩服先人因地制宜的超人智慧。

外火器营外火器营  因为外火器营是沿清水河流向而建,故营轮廓极不规则。外火器营建成后,给我们留下的是这样一张图形:整座营房似 一艘扬帆启程的航船,自西北向东南方驶去。北部正白旗和八旗档房的突出地如船舵,南部正蓝旗的关帝庙内的那根旗杆犹如高大的船桅。

  要想把这不规则的菱形划分出八等份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当我们把平面图展开后,方知外火器营众多营房是由八块大小、尺寸完全相同的梯形块所组成。这样的划分,加上统一的建筑施工,在不规则的地形上,使得八旗的房屋分配、使用、附属设施极为合理,各旗的房屋数目完全相等。

  外火器营除八旗营房外,连通八旗之间的还有南北走向三条宽6米的大街和8条中街。这三条大街分布的也十分合理,每旗所辖的大街长度完全一样,除上述街道外,营内自南往北还有八条横胡同,每条横胡同之间再分有七条小胡同,这样,整个营房自南往北有大小街巷65条之多。外火器营的内外由环营大墙区分,大墙又称“老墙”,长四公里,由三合土垒成。营墙外有护营河,起着排水的作用,外火器营的布局不同于圆明园护军营和香山脚下的健锐营,后两营地域广大、八旗营房设置极为分散,而外火器营的八旗全部设置一个高大的围墙里面,犹如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

  外火器营的西门和南门外各有教军场一座,西门颇大,为八旗会操练兵的地方,有检阅大殿,称“演武厅”。在西门与演武厅之间路北,有北房五大楹,进门则是院落,极大,有各种房屋三十间,此处为外火器营档案,负责全营军事训练,火器制造和发放俸米、俸银的办公地点。

勇士

  火器营中养育了许多的英勇将士,最为出色的是乌兰泰和塔齐布。

  乌兰泰:满洲索佳氏,火器营正红旗人,道光六年为鸟抢普通的护军,后平息张格尔有功而升蓝翎长,再后升护军校、副鸟抢护军参领、参领、营总翼长、死后谥“武壮”。

  塔齐布:满洲陶佳氏,由普通护军升至蓝翎卫、三等侍卫。后作战有功,经曾国藩保奏:“塔齐布短衣草履、日督麾下士卒演鸳鸯连环阵、对放枪炮,数伏数起,临敌畏心,悉成劲旅。观其奋往耐劳、深得兵心,洵忠勇可大用”,后升副将。又因塔齐布“胆识俱壮,训练认真”赏总兵衔。塔齐布左臂刺有“精心报国”四字,每战必匹马当先,忠通绝伦,屡濒危险,常有奇缘,得免于难。同治帝曾赐三等轻车都尉,入放昭忠祠。

近现代况

  外火器营最大的变化是在“七七事变”后,日本兵侵占领了北平,也闯进了这座160多年的营房,他们推倒了北面的营垣,将北边的四旗地界全部划入他们征地的范围。抓我们的人去为他们做劳工,修建西郊飞机场,在日本侵略军统治的年代里,旗营里的人们背井离乡,四处逃亡,北四营的营房变成了废墟,变成了侵略的军营。饱经苍沧的火器营向世人哭诉着这段悲壮的历史。

  现在外火器旧址,营区的周边界,主体街道,极少部分的老营房遗址尚存,最为显赫的是永山宅院,今为小学校。整位宅院由两部分组成,进大宅门,迎面为砖雕影壁。此时路分左右,达东西两院。进屏风门,西院有北房正厅五间,南房七间,房间建筑前廊后厦,院中宽阔。东院前半部南北各有正房,倒座五间,独西墙外有胡同一条,通宅第后院,院之北郊有房十五间,多为仆人、库房作用。整个宅院有人物园林彩绘近三十幅,其色调鲜艳,形象逼真。

  由于外火器营内生活的旗兵及家眷达万余人,加之旗人所有的俸禄(俗称铁杆庄稼)待遇,强大的购买力使不少山东、山西和附近十余村的商人、小贩云集营房南门外,使兰靛厂集市更为红火,成为西部的一个重要农产品集散地。

  85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外火器营满族文化站成立,每逢年节引得不少满、蒙、苗、锡伯、回族后裔云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