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皮川村

桦皮川村

目录导航

概况

桦皮川村位于白银区水川镇东部,距镇政府2.5公里,距市区26公里,与榆中县青城镇隔河相望。由麻林坪、桦皮川、腊梅咀、大坪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10个村民小组,1154户4573人,是全区人口最多的行政村。总耕地面积6317亩,其中:水浇地5029亩,人均1.1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80元。村党总支下设村党支部和季明种植专业合作社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82人。

新千年以来,桦皮川村按照“夯实增收基础,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农业效益,构建和谐新村”的总体思路,致力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础设施

大戏院大戏院(3)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从2005年开始,桦皮川村积极组织实施整村推进、道路硬化、安全饮水等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渠道衬砌6.7公里,主干道路硬化3.85公里,村社道路硬化2.5公里,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共完成危旧房改造44户,建设沼气池360座,实施了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显着提高。投资49万元,实施村级文体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占地4900 ㎡的健身广场1处;投资135万元,新建村委会综合办公大楼,建筑面积达1502㎡,设立卫生室、老年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为丰富农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创造了良好环境。

农业生产

温室大棚温室大棚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在稳步提升日光温室支柱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薄皮核桃、红提葡萄、茭白等种植新品种,农产品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大力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滴灌、喷灌等新技术,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止2010年,全村日光温室达1560座、3000亩,年蔬菜产量1500万公斤,产值达2100万元。依托白银晴宏养殖公司,引进种猪280头,带动发展规模养猪户95户,存栏8700头;铁脚麻鸡养殖户30户,存栏达2万只;养羊户140户,存栏11000只;推进全村养殖业快速发展。同时,注重发挥季明种植合作社和乔升养殖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积极作用,培养壮大农村各类经济人队伍,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服务业不断发展。

基层组织

白银区组织考察桦皮川村白银区组织考察桦皮川村基层组织不断加强。村党总支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创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为目标,以加强“两委”班子和村组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认真落实村级组织“五规范两公开”制度,着力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利用远程教育和电教设施开展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党员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显着提高。坚持运用“四议”程序对全村发展规划、渠道衬砌维修、道路拓宽硬化、危房改造户和低保户确定等群众关心的事务进行决策;成立村务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促进村级事务监督规范和管理规范;落实党务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做到公正、公平、公开,村干部同村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村党支部推动科学发展的合力越来越强。

旅游资源

斗姆宫位于我区水川镇桦皮川村四社,据传说,是清道光年间,蒋家湾人李崇德出资,李世凝测定庙址,条城对河两岸公众捐资,由三彦(即张喜彦、马维彦、李奉彦)负责修建的。木工大师是水川镇白茨滩村洞槽子人陶氏父子俩。

斗姆宫斗姆宫(2)斗姆宫在“文革”中被毁。后为水川镇文昌中学,2003年文昌中学与其他学校合并后,改为白银职中桦皮川分校,但未能充分利用起来。2005年上半年,当地群众自发组织,成立了桦皮川斗姆宫重建筹备委员会,采取捐款、捐物、出劳动力等方式,在文昌宫旧址重建斗姆宫,经一年多的建设,建筑主体已全部完工,一直由斗姆宫重建筹备委员会管理使用。

斗姆宫的山门建得巍然高大,画梁雕栋,流光溢彩,两条巨龙闪闪发光,又对称又雄伟地盘绕在门柱之上,看上去十分壮观。远远望去与对河东滩二龙山玉皇大帝庙遥相呼应。响应了“东王公”“西王母”的神话传说。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言梵语,香烟缭绕,信男善女,络绎不绝。不仅条城方域赴者众,连省外游拜者亦不少。

三月初三是西王母蟠桃盛会的日子,在每年夏历三月初一至初五举行。这几天来斗母宫的游人甚多,近则条城上下,远则省区内外,宁夏、陕西、山西、四川、青海等地信徒纷至沓来。初三为正日,烧香者最多。远近商贾,大小摊贩,连日云集,百货杂陈;购者接踵,万头攒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各种曲艺,异彩纷呈,刀枪棍棒,轮番登场;民间花会,设场表演,百花竞放,百家争鸣。与其说是庙会,不如说是商品交易会和文艺大调演。

文化遗产

“五穷鼓”,发祥于黄河上游的白银区水川镇桦皮川村。流传于黄河中上游的兰州、皋兰、靖远一带。始于明朝洪武年间,盛于清朝和民国时期。是沿黄一带百姓在年节闹社火时表演的一种驱邪除妖、祈求平安丰收的打击鼓乐。因这种活动每年开始于正月初五,北方一带称初五为“五穷”,故名“五穷鼓”。

五穷鼔的创始人系元末明初桦皮川人李鉴。据《李氏家谱》载,明初,鉴追随大将徐达镇守武威,任参将。因长期与来自安徽的明军将士为伍,逐渐熟悉军中士兵娱乐时的鼓乐节奏和击打法。省亲时,鉴看到当地父老在正月初五举行送“五穷”祈祥瑞的社火活动,随将军中学得击鼓技术传授于乡亲,并出资制作长鼓28筒,组织起第一支社火队伍。后渐在桦皮川村及周边地区传开。

五穷鼓五穷鼓(2)五穷鼓的鼓帮为檀香木,长约70厘米,直径50厘米,圆桶形,中间稍鼓,两头稍细。鼓面蒙牛皮,鼓身外表白布缠裹涂以油漆,多为黑白相间。头鼔帮绘以泥金双龙图,鼔面绘虎头、太极八卦图,鼔边用“富贵不断头”花边装饰,鼔帮两头钉铁环一对以拴系带,麻绳鼔条裹红绸吊一飘穗。其余均写“吉祥鼔”字样。辅助道具有五色彩旗24面,钹若干只。鼓手着传统古装式服饰,黑罗帽,青布衣,灯笼裤,黄丝带,麻鞋。鼓头为白篷头。表演时鼔头为总指挥,锣钹击节,鼔身飞舞,三者起落有序,声乐雷鸣,配合默锲。动作讲究跳跃、翻闪、腾挪,时而天,忽而地,前打后击。基本动作有跳打、蹲打、翻身打、行进打等打击法;花样有:鹞子翻身式、一根葱式、坐马式、高式、燕子衔泥式、力劈华山式等;队形有一字长蛇形、二龙戏珠形、五星形、五全梅形、八卦形、扇子形圆场形等。

五穷鼓的打法接近太平鼓,但又有其自身特点:急缓有度,刚柔并举,鼓声的浑厚雄壮和表演的多端变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鼓头在指挥队伍时的精彩武术表演更是锦上添花,较之太平鼓更具有表演性和观赏性,深受沿黄一带老百姓的喜爱。

“文革”以前,五穷鼓还在沿黄一带经常表演,后被当作“四旧”禁止。改革开放以后又被来势凶猛的太平鼓所“淹没”。2000年以后,经白银区文化主管部门挖掘整理,组织排练,已基本恢复,仍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关于“五穷”的解释

“五穷”也叫“五鬼”。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曾见于韩愈的《送穷文》。这位诗文大家说,“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无论内心如何思谋,行文总是比较平和,虽属我的大患,还是客客气气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实话实说,“赶五穷”,“填穷坑”,而且动用了爆竹扫帚,不能客气。这毕竟不是请客送礼。赶尽杀绝,当是其中最为慷慨激昂淋漓尽致者。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