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中文名:三裂叶 豚草
种拉丁名:Ambrosia trifida Linn.
种别名 :豚草(东北 植物检索表)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属中文名: 豚草属
属拉丁名:Ambrosia
属英文名:Ragweed
命名来源:[Sp. P1. Ed. 2: 987. 1762]
中国植物志:75:330
族中文名: 向日葵族
族拉丁名:Trib.Heliantheae Cass.
亚科中文名:管状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CARDUOIDEAE KITAM.
纲中文名: 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 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一年生粗壮草本,高50—120厘米,有时可达170厘米,有分枝,被短糙毛,有时近无毛。叶对生,有时互生,具叶柄,下部叶3—5裂,上部叶3裂或有时不裂,裂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顶端急尖或渐尖,边缘有锐锯齿,有三基出脉,粗糙,上面深绿色,背面灰绿色,两面被短糙伏毛。叶柄长2—3.5厘米,被短糙毛,基部膨大,边缘有窄翅,被长缘毛。雄头状花序多数,圆形,径约5毫米,有长2—3毫米的细花序梗,下垂,在枝端密集成总状花序。总苞浅碟形,绿色,总苞片结合,外面有3肋,边缘有圆齿,被疏短糙毛。花托无托片,具白色长柔毛,,每个头状花序有20一25不育的小花;小花黄色,长1—2毫米,花冠钟形,上端5裂,外面有5紫色条纹。花药离生,卵圆形;花柱不分裂,顶端膨大成画笔状。雌头状花序在雄头状花序下面上部的叶状苞叶的腋部聚作团伞状,具—个无被能育的雌花。总苞倒卵形,长6—8毫米,宽4—5毫米,顶端具圆锥状短嘴,嘴部以下有5—7肋,每肋顶端有瘤或尖刺,无毛,花柱2深裂,丝状,上伸出总苞的嘴部之外。 瘦果倒卵形,无毛,藏于坚硬的总苞中。花期8月,果期9—10月。
产地分布:原产 北美。在我国东北已驯化,常见于田野、路旁或河边的湿地。
本种是一种害草,不仅是一种恶性 农田杂草,而是一种致敏性植物。在其生长旺季, 有的人易生一种季节性疾病,叫 花粉病。病人眼耳鼻发痒,阵发性 喷嚏,流眼泪及大量清水样鼻涕,咳嗽 蹩气、哮喘等症状,每年成季节性发作,部分病人并发肺气肿、 肺心病,甚至导致死亡,有的病人则表现为皮炎、荨麻疹、湿疹等症状。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很多关于豚草致病及对农作物危害的报道,呼吁全民动员起来消灭豚草,因为豚草,传入我国历史不长,分布区亦不太广,其危害性刚刚显露,因此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消灭它。消灭方法有(1)机械除草;拔除或用推土机推除;(2) 化学除草:用2,4D、 2甲4氯或 草甘磷等喷洒或涂抹;(3)生物除草:利用天敌-豚草 叶甲和一些寄生的病毒、真菌等消除。
参考文献:Ambrosia trifida L. Sp, P1. Ed.2.987.1762, DC. Prodr. 5: 527. 1836;Torr.Et Gray,F1.North Amer.2;290.1841, 刘慎谔等,东北植物检索表382.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