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状羊茅
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苇状羊茅原产于西欧,天然分布于苏联 乌克兰的 伏尔加河流域, 北高加索, 土库曼山地, 西伯利亚,远东等地。我国新疆有野生,对我国北方 暖温带的大部分地区及南方亚热带都能适应,是该地区建立人工 草场及改良天然草场非常有前途的 草种。
苇状羊茅是 禾本科 羊茅属 多年生草本。根系发达而致密,多数分布于10~15厘米的土层中。秆成疏丛,高50~90厘米。叶条形,长30~50厘米,宽0.6~1厘米。 圆锥花序开展,长20~30厘米,小穗卵形,长15~18毫米,4~5小花,常淡紫色;颖窄披针形,有脊,具1~3脉;外稃披针形,具5脉,无芒或具小尖头;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稍短,脊上具短纤毛;花药条形,长约4毫米。
苇状羊茅是适应性最广泛的植物之一。它能够在多种气候条件下和 生态环境中生长。抗寒又能耐热,耐干旱又能耐潮湿,在冬季-15℃的条件下可安全越冬,夏季可耐38℃的高温,除 砂土和轻质土壤外,苇状羊茅可在多种类型的土壤上生长,有一定的耐盐能力,可耐pH4.7~9.5的酸碱度。但苇状羊茅最适宜在年降雨量450毫米以上和海拔1500米以下的温暖湿润地区生长,在肥沃,潮湿,粘重的土壤上最繁茂,最适的 pH值在5.7~6.0之间。苇状羊茅长势旺盛,生长迅速,发育正常,春季返青早,秋季可经受1~2次 初霜冷冻。每年可生长270~280天,一般种子产量25~35千克/亩,种子千粒重为2.51克,每斤种子19.5万粒。
适宜于在各种土壤上生长。耐湿,耐寒、耐旱、耐热;并耐酸、耐盐碱,在pH4.7-9.5的土壤上均可生长,在肥沃、潮湿、粘重的土壤上生长最佳。春、秋两季均可播种,每公顷播种量15-22.5kg,可与白三叶、 红三叶、紫红芷蓿、 沙打旺混播利用。鲜草每公顷产量38-45t,生产至第三年,可达45-53t;种子每公顷产量600-750kg。植株含 干物质29.6%, 粗蛋白4.5%, 粗脂肪0.5%, 粗纤维8.0%, 无氮浸出物13.4%, 灰分3.2%。
苇状羊茅枝叶繁茂,生长迅速,再生性强,在北京地区中等肥力的土壤条件下,一年可刈割4次,鲜草产量2500~4000千克/亩,鲜干比约3:1,可晒制 干草750~1250千克/亩,产草量依水分条件和 土壤肥力及管理水平而变化。环境适宜可发挥高产潜力。苇状羊茅叶量丰富,草质较好,如能掌握利用适期,可保持较好的适口性和利用价值及其 抽穗期的营养成分和 氨基酸含量。苇状羊茅属上繁草,适宜刈割青饲或晒制干草,为了确保其适口性和 营养价值,刈割应在抽穗期进行。另外,在春季、晚秋以及收种后的再生草还可以进行放牧,但重牧或频牧会抑制苇状羊茅的 生长发育,应注意合理轮牧。
苇状羊茅较易建植,在春季或秋季皆可播种,以秋播为宜,当 地温达5~6℃时种子即可正常发芽,地温达8~10℃时幼苗生长发育迅速并一致,秋播不宜过迟,一般掌握使幼苗越冬时达到 分蘖期,以利越冬。播前须精细整地,施足底肥,为获高产,可根据 土壤养分状况,按需要量施肥,一般土壤有效成分可保持:磷( 五氧化二磷)不低于30ppm,钾( 氧化钾)不低于100ppm,速效氮在40~60ppm。播种量一般1.5~2.5千克/亩。 条播 行距30厘米,播深2~3厘米,播后适当镇压。苇状羊茅还可和白三叶、 红三叶、 紫花苜蓿、 沙打旺混播,以建立高产优质的 人工草地。苇状羊茅苗期生长缓慢,应注意 中耕除草,有条件的每年越冬前追施 磷肥,返青和刈割后追施氮及适时浇水,可有效的提高产草量和改善品种。苇状羊茅种子成熟时易脱落,采种可在蜡熟期,当60%的种子变成褐色时就可收获。 种子发芽率可保持4~5年,此后 发芽率急剧下降,生产上应注意保种。
![]() |
![]() |
![]() |
![]() |
禾草黄矮病毒病、禾草 霜霉病
亚洲飞蝗、 宽须蚁蝗、 小翅雏蝗、 狭翅雏蝗、 西伯利亚蝗、 草原毛虫类、 意大利蝗、 蛴螬、 蝼蛄类、 金针虫类、小 地老虎、 黄地老虎、 大地老虎、白边 地老虎、 大垫尖翅蝗、 小麦皮 蓟马、麦穗 夜蛾、跳甲类、 叶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