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哌酸滴丸

吡哌酸滴丸

目录导航

简介

通用名: 吡哌酸滴丸

英文名: PIPEMIDIC ACID PILLS

拼音名: BIPAISUAN DIWAN

药品类别: 喹诺酮类 抗生素类药。

成份

吡哌酸

化学名称为:8-乙基-5-氧代-5,8-二氢-2-(1-哌嗪基)吡啶并[2,3-d]嘧啶-6-羧酸三水合物。

CAS No. 51940-44-4

分子式 C14H17N5O3·3H2O

分子量 357.37

适应症

 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急慢性中耳炎。

性状

本品为淡黄色滴丸。

药理毒理

本品为喹诺酮类抗菌药,对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雷菌属、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具抗菌作用。本品通过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干扰细菌DNA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药代动力学

 本品为外用药,可自创面部分吸收。

用法用量

外用,一次1~2粒,一日1次。使用前先清除脓性分泌物,放入滴丸后,用棉球堵塞外耳道10分钟。

不良反应

本品自创面吸收后,其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嗳气、上腹不适、食欲减退、稀便或便秘等胃肠道反应,皮疹或全身瘙痒少见;偶见眩晕、头痛、血清氨基转移酶一过性升高等。上述不良反应均属轻微,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禁忌症

 对本品和喹诺酮类药物过敏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1.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 

2.本品仅使用于炎症局限在中耳粘膜部位的中耳炎患者。若炎症已漫及鼓室周围时,除局部治疗外,应同时采用全身抗菌治疗。 

3.长期大剂量应用,创面部分吸收增加。宜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4.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如癫痫或癫痫病史者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宜在严密观察下慎用。 5.严重肝、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动物实验显示本品可抑制幼龄动物软骨发育。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

儿童用药

婴儿慎用。

老年患者用药

 老年患者应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1.丙磺舒可抑制由创面吸收后的本品的肾小管分泌,合用时后者血药浓度升高,半衰期(t1/2)延长。

 2.本品可减少咖啡因自肝脏清除,使后者半衰期(t1/2)延长,需避免合用,或监测咖啡因血药浓度。 

3.本品可显著降低茶碱的清除,致后者血药浓度升高,易于发生毒性反应,两者不宜合用,如需合用应监测茶碱浓度并调整给药剂量。 

4.与庆大霉素、羧苄西林、青霉素等常具协同作用。

贮藏

 密封保存。

含量测定

取本品25粒,置500ml量瓶中,加0.04%氢氧化钠溶液适量,振摇使吡哌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ml,置100ml量瓶中,加0.04%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附录IV A),在273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C14H17N5O3·3H2O的吸收系数(E)为1339计算,即得。

药品鉴别

1995年版二部附录IV A)测定,在273与333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药品检查

含量均匀度 取本品10粒,分别置100ml量瓶中,加0.04%氢氧化钠溶液适量,然后振摇使吡哌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50ml量瓶中,加0.04%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然后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附录IV A),在273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C14H17N5O3·3H2O的吸收系数(E)为1339计算含量,应符合规定(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附录X E)。

其他 应符合滴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附录I H)。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发布 总后药品检验所 审核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委员会 审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长春唐人药业有限公司 提出

本标准自2000年5月16日起试行,试行期2年。

保护期至1998年10月23日,保护期内,其他单位不得仿制。[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