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晶糜棱岩(blastomylonite)又称变余糜棱岩,是在糜棱岩发育的基础上进一步静态重结晶的构造岩。岩石具变余糜棱结构,其重结晶及生长作用显著,已由动态重结晶转向静态重结晶,颗粒逐渐变粗,除残留碎斑外,还可见同构造生长的变斑晶。由于颗粒生长增大使糜棱结构破坏,因而与区域变质片岩或片麻岩在外观上较难区别。变晶糜棱岩具有明显的透入性面理,如果岩石的颗粒50%以上因静态重结晶作用而增大到肉眼能及,则根据其面理发育特点,分别称为构造片岩或构造片麻岩。
糜棱岩是一种具有丰富地质信息的载体,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从显微超微构造,岩石固态流变,动力变质成矿,成岩模拟实验,构造地球化学,造山带运行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七个方面,较全面的阐述了近20年来糜棱岩岩石学的研究进展情况。
具有糜棱结构的岩石称为糜棱岩。糜棱岩是强烈破碎塑变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往往分布在断裂带两侧,由于压扭应力的作用,使岩石发生错动,研磨粉碎,并由于强烈的塑性糜棱岩
变形,使细小的碎粒处在塑性流变状态下而呈定向排列。糜棱岩的粒度细小,但一般比较均匀,外貌致密,坚硬,需借助显微镜才能分辨颗粒轮廓。有时在断面上可见凸镜状定向排列的碎斑。
糜棱岩由韧性基质和变形残核、残碎斑晶或变斑晶组成。韧性基质是一些细粒矿物的集合体,是动态重结晶作用、新矿物结晶作用产生的矿物以及硬矿物脆性碎裂的细小碎粒。变形残核是经受韧性变形的矿物,呈透镜状或带状,后者长宽比可达几十比一。残碎斑晶呈透镜状或浑圆状,是指在特定的物理环境下韧性变形过程中,某些硬矿物发生脆性碎裂而残存的相对基质较大的碎砾。变斑晶是在韧性剪切变形过程中重结晶的或生长的较大的矿物,如石榴子石、钾长石等。残碎斑晶和变形残核内部发育塑性变形的光学效应,如变形纹、变形带、扭折带等。残碎斑晶内的脆性裂纹受韧性基质限制,不能蔓延导致岩石的破裂。所以,糜棱岩的形成过程中韧性变形起主导作用。残碎斑晶和变斑晶呈不对称的眼球状嵌入韧性基质中,不对称性指示剪切带的剪切指向。
糜棱岩中发育叶理和拉伸线理,多数存在两组由矿物定向排列而产生的叶理:平行剪切带边界的滑动叶理(C面)和平行压扁面的叶理(S面),两者之锐夹角指示剪切带的剪切指向;在S面上出现的拉伸线理,指示了剪切运动的矢量。
糜棱岩系列的岩石分两类:①糜棱岩,细粒韧性剪切变形的岩石,根据其韧性基质含量糜棱岩
划分为初糜棱岩、糜棱岩和超糜棱岩,基质各占10~50%、50~90%、90~100%。主要由层状硅酸盐矿物,如云母、绿泥石等组成的糜棱岩称千枚状糜棱岩,简称千糜岩。②变余糜棱岩,以颗粒生长为特征的粗粒韧性变形的岩石,其晶粒韧性变形构造已全部或几乎全部由重结晶的晶粒所取代,粒内应变效应因重结晶而消除。不对称的较粗大的眼球状变斑晶或残碎斑晶嵌入呈花岗变晶结构的韧性基质之中。变余糜棱岩带常伴有交代作用、混合岩化甚至花岗岩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