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崧泽遗址是上海远古文化的发源地,被称为“上海之源”。崧泽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的遗址。
崧泽遗址发现于1957年,地处现在的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是上海最早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占地约5万平方米左右。崧泽文化存在的时间距今约5900-5200年,这是第一个以上海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按地层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其中下层的文化遗存是遗址中最具意义的部分,后被命名为“崧泽文化”。下层属新石器时代遗存,发现有当时储藏食物的窖穴、生产工具,以及人工培植的稻粒。中层为一处原始社会公共墓地,墓葬为在平地上推土掩埋,葬式为仰身直肢葬,根据埋葬的特点判断,尚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上层为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遗存,出土物包括陶器、瓷器、石器和少量青铜器。[2]
崧泽古文化遗址位于青浦县城向东五公里处的崧泽村,它东近佘山、南临淀浦河、西傍油墩港、北依318国道。
崧泽村地势比较低平,海拔仅3.03 米,地下水位高,崧泽村河道纵横,有南北向的崧泽塘;东西向的假山浜;村南有大河横泖;村北有一土墩,当地称为假山墩,长宽各约9 米、高约4 米 。
崧泽村原是一个古老的集镇,早在明朝初年,凭借着这里水陆交通的便利,即由一个自然村落,逐渐形成为江南集镇,聚集了人气。相传晋代吴郡太守袁崧曾在此居住,筑沪渎垒,死后葬在崧泽村北的土山上。后来,他的裔孙也陆续移民于此,故称“崧宅”,又因它处于水乡泽国富庶之地,得名于“崧泽”。20世纪60年代以来,崧泽遗址被发现了,“崧泽文化”作为一个考古学的年代命名,载入了中华文明的史册,那笼罩在崧泽“土山”上的神秘面纱,被当地农民和考古工作者一一揭开。那掩隐于崧泽厚厚泥土下的“文化”,被挖掘了出来。
人们惊讶地发现,六千年前的上海先民,已经用树干、芦苇、茅草等材料,构建起自己的“别墅”,并在房柱的底下,使用方块垫板,防止地面下陷。室外挖有饮煮用的灶坑,进行生活居住功能的区别。那时,他们的环保意识已相当强烈。在崧泽遗址上,还拥有了全国年代最早的“马家浜文化”的水井。井口近圆形,挖掘得相当科学,对于生活的饮水,已经不必依赖河流和泥潭中的浊水,而在住地近旁,掘地取水,享受上了纯净的“自来水”,这样,既提高了取水的时效,又坚持了人类健康繁衍生存的可持续发展。
崧泽文化是以青浦区城东四公里处崧泽古文化遗址的中层文化为代表的一类新石器时代古文化。崧泽文化距今约4900-5800年,分布范围大致在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太湖以东地区。
1957 年,上海市考古工作者在青浦进行考古调查时,在假山墩上采集到数片新石器代的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片,引起考古学家的注意。
1958年,上海市出版局饲养场的同志在村北农田发现了鹿角、陶片以及一些石器,从而,考古工作者确定在那里存在着一个古文化遗址。
1959年崧泽村古文化遗址列为青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0年,考古学者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发现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其中包括一个灰坑和一座墓葬以及大量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灰、黑陶片,根据发掘的情况,从而确定了崧泽遗址的主要范围在现在318国道(当时称沪青平公路)和崧泽塘的交叉点为中心的东西约 500 米、南北约300米的范围。
1961年5月21日至6月18日进行了第一次有计划的发掘,在假山墩上发掘 5×5米探方18个,后又增开2×2.5米和1×2米的两个小探坑,揭露面积共457平方米。除在地层上了解道 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分为上下两层外,重点清理了新石器时代墓葬 50 座。
1961年开始至1974年的两次有计划发掘,共发现了崧泽文化时期墓葬100 座,共出土了大量玉器、陶器,还发现许多居住遗迹、制作石器场地遗迹,还发现6000多年前的水稻种子粳稻谷和籼稻谷,家畜猪、犬的 的骨骼。
1982年全国考古学家在杭州举行的中国考古学年会上,认定崧泽文化是前承马家浜文化,后接余杭良渚文化的一种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的文化。青浦境内重固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大盈寺前村古文化遗址、蒸淀金山坟古文化遗址都发现有崧泽文化时期的文物。
1987年崧泽遗址发现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井。
2004年2月底,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因为遗址区内将建造遗址博物馆而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从2月至4月底结束,获得了许多新的重要考古成果。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崧泽古文化遗址的上层:土色黄褐,出土文物为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陶器、 瓷器、石器和少量青铜器。其中有一件色彩青绿、敞口坦腹,内壁布满旋纹的瓷器,反映出中国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瓷器的制造已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层:土色灰褐,是一处原始公社的公共墓葬地。
埋葬的特点:人骨架仰身直肢,大部头向东南,在平地上推土掩埋。人骨架周围一般都有随葬品。墓葬中有两座中年女性与儿童合葬,反映了这一时期子女从母,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下层:土色灰蓝,其中有古代人为藏食物而挖掘的地窖以及原始的生产工具,反映了生产力的低下。在地窖中,发现可人工培植的籼稻和粳稻的谷粒,证明了青浦地区的先民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已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更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崧泽遗址是崧泽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为研究太湖地区原始文化和上海史前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961年崧泽遗址发现的炭化稻谷遗存,是上海出土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也是中国考古发现中最早有确凿地层依据的材料,它为中国稻种起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1987年崧泽遗址发现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井,是中国出土年代最古老的直筒形水井,表明上海是中国最先发明了找水和储水先进技术的地区。
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崧泽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