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发射星

目录导航

正文

B型主序星

光谱中除普通吸收线外还有发射线的B型主序星。1866年A.塞奇注意到仙后γ光谱中Hβ是发射线,从此开始了B型发射星的研究。192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一届大会上正式命名为B型发射星,符号为Be(见恒星光谱)。Be星的光谱属于早B型,最常见的发射线是氢线,尤其是Hα和Hβ线。有时也有氦和一次电离铁、镁等的发射线,一般不出现禁线。个别Be星的光谱在数天之内就会发生变化。Be星的光谱中有的出现多条发射线,这类Be型星占10%~20%,其中以B3次型所占比率最大。[1]

光谱特征

Be星的光谱特征如下:

  1. 发射线比吸收线窄,常重叠在吸收线上,且呈单峰或双峰状,有的具有复杂形状。紫外光谱常呈天鹅P型轮廓。[1]
  2. 双峰发射线中波长较长的峰称为红峰(以R表示),波长较短的峰称为紫峰(以V表示),比率V/R表示双峰之比。V/R的变化是无规则的。[1]
  3. 发射线强度对近旁连续谱强度之比E/C,常按V/R的变化方式而变化。大约70%的Be星有0.1m(视星等)的光变。Be星的绝对星等Mv从B2e的-3m到B9e的0m,在赫罗图上它们位于主序之上大约一个星等,在演化上可能处在脱离主序之后的阶段。[1]

水委一

已知最亮的Be星是水委一,即波江座α(α Eri),目视星等为0.48等。距离为39秒差距。大多数Be星的发射线强度和形状具有缓慢而不规则的变化。这些变化均无明显的周期现象。此外,还发现某些Be星发射线轮廓中有时标短到一分钟左右至几十分钟的快变化。快速自转是Be星的一个重要物理特征。自转速度平均比相应光谱次型的B型主序星大100千米/秒。[1]

光度变化

多数Be星有十分之几个星等的光度变化。光变的周期长而不规则,很难得到完整的光变曲线。据统计,Be星的光度比主序星约高1~1.5星等,并有紫外色余。有人解释这是重力昏暗效应引起的,它使Be星的谱型变晚并比相应谱型更亮。[1]

空间分布

Be星的空间分布与B型星相似。有些Be星是分光双星或食双星。对Be星射电观测发现,若干特殊的Be星与射电源有密切关系。现已公认Be星有星周包层。Be星的经典模型是:一个快速自转的中心星,外面包着一个跟着自转的延伸气盘。有很多人认为Be星是有质量交流的双星。这一说法似乎能更好地解释Be星的现象。[1]

概况

【中文词条】B型发射星

【外文词条】Be stars

【作者】高为是

光谱中除普通吸收线外还有发射线的B型主序星,曾被归入 B型特殊星。192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一届大会上正式命名为B型发射星﹐简写作Be星(见恒星光谱分类)。已知最亮的Be星是水委一,即波江座α(α Eri),光电目视星等为0.46等。Be星的光谱属于早B型,光谱中最常见的发射线是氢线,尤其是Hα和H 线。有时也有氦和一次电胩?p镁等的发射线,一般不出现禁线。个别Be星的光谱在数天之内就会发生变化。快速自转是Be星的一个重要物理特徵。Be星的自转速度平均比相应光谱次型的B型主序星大 100公里/秒(见恒星自转)。

详细

Be星的空间分布与 B型星相似。有些Be星是分光双星或蚀双星。对Be星射电观测发现﹐若干特殊的Be星与射电源有密切关系。小型天文卫星-C(SAS-C) 证认出几颗Be星为 X射线源的光学对应体。现已公认Be星有星周包层(见星周物质)。Be星的经典模型是:一个快速自转的中心星,外面包著一个跟著自转的延伸气盘。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