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恒态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宇宙稳恒态

1948 年英国邦迪(Hermann BOndi , 1919-),霍伊尔(Fred Hoyle , 1915-)和戈尔德(Thomas Gold , 1920-)等人提出的宇宙模型。提出完全宇宙学原理,即宇宙在空间上均匀各向同性,在时间上稳恒不变;认为宇宙各处不断从虚无中产生物质,以保证宇宙膨胀中物质密度维持不变。克服了宇宙年龄困难和光度徉谬。但在理论上违背了通常的守恒律,没有说明物质产生的具体途径和机制;在观测上得不到星系、射电源计数的支持,也无法解释背景辐射和元素丰度等事实。

理论依据

根据"完全宇宙学原理",哈勃常数不仅对空间各点是常数,而且不随时间变化。所以宇宙空间的膨胀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均匀的。宇宙空间在膨胀,而物质的分布又与时间无关,这样就必须有物质不断产生出来以"填补真空",也就是填补宇宙膨胀所产生出来的空间。通过完全宇宙学原理和爱因斯坦场方程可以求出宇宙的时空结构,可以得到宇宙的三维曲率为零,也就是三维空间是平直的。

最大特点

稳恒态宇宙学最大的特点是要求物质和能量不守恒,据计算,物质的相对产生率为三倍的哈勃常数,也就是每年在二到三立方公里的体积内产生相当于一个质子质量的物质来。稳恒态宇宙学可以避免奇点,但它也有许多原则性困难,比如,它要求物质不灭定律不成立。为此,霍伊尔提出修改爱因斯坦场方程,他认为新产生的物质是由新产生的真空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引起的真空相变产生的。稳恒态宇宙学出台后曾经引起过轰动,但这种原则性的大改动是不能轻易采取的,除非新理论取得了大的成就,并且与观测事实符合得很好,但实际上稳恒态宇宙学与观测符合的程度并不好,不如大爆炸宇宙学,因此还无法撼动大爆炸的根基,成为标准模型。

月亮绕地球转,地球绕太阳转,太阳绕银河的银心转,银河又在星系团中转……从朴素的观点来看,宇宙应该是有这样一种无限的阶梯组成的,无穷无尽。观测表明,在星系团的尺度上,也就是一千万光年到一亿光年尺度上,天体分布是这种阶梯状,但再往上就没有这种现象了,星系团在空间的分布是均匀的。以伏库勒为代表的少数人认为,在一亿光年以上也是这种阶梯状分布,只是观测能力不够,没有发现这种现象。这一模型称为等级宇宙模型。但由于缺乏理论基础,而且天文观测证据几乎没有,因此等级宇宙模型的前景不容乐观。

社会意义

虽然这一学说还没有完全得到证实,但提出这一学说的人是伟大的,不是说这一学说伟大(因为还没有证实),是说提出这一学说的人的这种科学精神,这样说是因为这一学说要否定更加伟大、更加权威的物质不灭定律,科学是不讲权威的,讲权威就没有真正的科学。

社会稳恒态

社会稳恒态是指社会发展到高质量高层次满足需求成为主要矛盾后,生产总量、人口总量及资本总量长期保持相对恒定的高度发展的社会发展阶段。生产总量、人口总量、资本总量是社会稳恒态的三大衡定指标;其中,人口总量是基础,其决定着高质量满足需求成为主要矛盾时的资本总量和生产总量。生产总量是标志性特征。

稳恒态时,主要有三类不同情形的生产。一是需要稳定生产量的生产。如农产品及各种一次性消费品的充裕满足。二是需要锐减生产量的生产。如各种建设、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具有长期的相对稳定性,与其相关的大量生产相应锐减或停顿。三是需要增加产出量的生产。如各种新产生的物力、劳务向满足需求态的发展。所谓的稳恒态是指满足需求成为主要矛盾的状况下,三种不同情形的生产大体上形成了增减平衡,从而整体上表现为生产总量的相对稳定性。

在人类生产规模上,人们普遍存在着需求无限、无可满足,社会稳恒态不存在的事物观,经济学中的基本观点——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是经济学的最基本问题,是以“需求无限、无可满足”为基础的,其也充分说明稳恒态不存在的观点一直占统治地位。但是,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些“需求有限、可以满足(主要矛盾)”及与此相近的支持稳恒态存在的思想。马克思曾经指出:“只有当人类社会不再以物的生产为主要目的,从而价值的积累功能成为社会的发展障碍时,这种为生产而生产,为积累而积累的社会形态才会转化为以自由时间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形态。”其还指出:在自由时间社会里,财富的尺度不再是劳动时间(即物质多少),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马克思的观点是对需求有限、可以满足,社会稳恒态存在,至少主要矛盾如此的有力支持,要不,其所言的人类社会最终发展的“不再以物的生产为主要目的”;“价值积累功能成为社会发展障碍”;为积累而积累,为生产而生产状况向追求自由时间的转化;自由时间社会的概念;财富尺度的新标志——自由时间等将毫无依据,而事实不是这样。有学者曾经把人类需求划分为需求和欲求两个层次,并认为需求是有限的,欲求是无限的,这一思想也是对就主要矛盾而言的需求有限、可以满足,社会稳恒态存在的有力支持。几千年前,古人曾有过社会稳恒态的思想,其存在的基础是需求有限,可以满足,至少主要矛盾如此,故古人的朴素思想也是对社会稳恒态存在的一大支持。实际上,人类需求不管种类再多,样式再多,数量再多,终究是有上限的,不可能绝对无限,再者在使用品领域广泛引入公用化满足形式后,由于可以实现以极少的量满足所有人极大量的需求,社会满足总需求的总生产量将不会过于庞大,而是一个较易达到的常规量,其有限性更是为之必然。

需求的有限性和全面满足是两回事。需求的有限性并不味着人类有朝一日可过渡到全面的完全满足态,这是因为人们的具体需求虽是有限的,一般也都可以发展到满足需求的程度,但人类社会任何时候都会有还不能满足需求的新生物力、劳务不断涌现,并且对代价过大或得不偿失类已有或新生的需求不会按完全满足的要求去发展。鉴此,从主要矛盾上讲,只要满足需求上升到了主导地位,即可认为社会已能满足需求;相反,一定数量的未满足情形的永久存在性,并不否认人类需求的可满足性(主要矛盾)及需求的有限性。

需求有限、可满足性是社会稳恒态的存在基础。但社会稳恒态时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完全满足了需求,而是满足需求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且在此基础上,社会生产中的增长因素,减少因素,稳定因素保持了相对的平衡,且一定数量的未满足情形的存在不影响生产的相对稳定性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稳恒态的存在。

社会稳恒态存在的证据

(1)需求的有限性[见《人类需求具有有限性、可满足性(主要矛盾)》已述不提]。

(2)可满足情形趋向主导地位的演变性(实践事实)。

(3)三次产业由农业为主导到工业为主导再到三产为主导的演变规律(分析略)。

(4)发达国家无一例外的经济滞胀现象和资本大量闲置现象(分析略)。

(5)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有限承受度。人类生产依赖于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相应必然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类生产不良影响的上限,即是人类生产不可超越的上限;即有上限,则人类生产的稳恒态必然存在。

(6)人类的经济增长率或增长潜能大于人口增长率,生产发展到满足需求态是完全可以的,更况发达国家人口又相对恒定,甚至负增长。

(7)人口量不稳定,不断增值的国家,人口不可能无限增值,其存在由自然和环境承受能力所制约的上限,最终会走向相对恒定。

需要说明,如果一个国家人口过多,生产量达到满足需求态时超越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则其稳恒态的生产量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的上限。稳恒态的生产态资本量是生产量相对应的资本总规模。稳恒态总资本量当大于生产态资本量,即当有相当的闲置资本,以为生产调整提供余地(此时,一定量资本的闲置是必要的、有益的,也是正常的现象,而不再是社会问题)。稳恒态的人口浮动范围较大,但有着上限,即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的上限。不过,人口量超过一定数量后,人口量越多,个体的生存条件环境相对越差越恶劣,故当严格控制人口增值,并注意向适宜度压缩。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