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麻醉

氮麻醉

目录导航

主要特征

氮麻醉是一种潜水疾病。亦称“深水欣狂”。空气潜水员在一定的潜水深度下,机体因受氮分压的作用而出现的一种神经系统的病理状态。症状常在大约30米潜水深度开始出现,之后将会迅速发展,但因个体的易感性差异很大,有的可在60米潜水深度下尚可作业。症状是:初始嘴唇麻木、过度自信、兴奋、自言自语或忧虑、惊慌等情绪变化,继而出现判断力降低、思维迟钝、健忘和常伴有欣快感等现象,使作业不能正常进行,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危,进而神志不清、昏睡而失去知觉。有人认为,中性气体的麻醉能力与其在脂肪组织中的相对溶解度有关。在一定的分压下,溶解的气体越多,麻醉的作用就越大。因此在现代深潜水中用较难溶于脂肪的氦气或氖气来代替氮气。

发病机理

氮麻醉氮麻醉(一)类脂质学说

该学说认为,物质的麻醉作用与脂水溶比关系密切,脂水溶比较大的物质,麻醉作用强,反之亦然。因为神经组织脂肪含量高,脂水溶比较大的物质比较容易溶解到CNS,所以容易产生麻醉效应。氮的脂水溶比较大,所以它容易产生麻醉效应。可以看出,脂水溶比处于中间位置,如果把它的麻醉效应作为1,其他气体的麻醉效应相对氮的比值就是相对麻醉效应。可以清楚看出,低于1的有氦、氖和氢。高于1的有氩、氪和氙。据报道,80kPa氙的麻醉深度,足以用来做外科手术。那么氮气具体是如何发挥麻醉作用的呢?进一步研究表明,发生麻醉作用的主要部位是突触,请问:神经的传递方式有几种,有电传递和化学传递,突触是化学传递的基本方式,而且CNS内有多种突触类型。突触的基本功能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冲动。当神经电活动传递到突触前膜后,引起前膜Ca2+通道的开放,然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在突触后膜的受体上,引起后膜Na+通道的开放,造成后膜的去极化。氮气正是作用在突触前后膜上的Ca2+和Na+通道上,使它们难以开放,这样,神经冲动就不能传递了。

脑电研究表明,突触体密度较大的脑干网状结构是最易受高压氮抑制的部位之一。大脑皮层对高压氮也比较敏感,皮层下中枢相对活跃,易产生欣快等感觉。

但是,类脂质学说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氮和氩的脂水溶比是5.2和5.3,按照类脂质学说,它们的麻醉效应应该一样,但事实上相差很远,氩的麻醉效应是氮的2.35倍。因此,除脂水溶比外,还存在其他的影响麻醉的因素。

(二)细胞膜学说(临界体积学说)

有人认为,高分压氮溶入神经元细胞膜内,可使其增厚,能影响其麻醉效应。(以后我们学习氦氧饱和潜水时,会涉及到另外一个疾病:高压神经综合征(hyperbaricnervesyndrome,HPNS),当前人们认为这两种疾病存在共同的机制:

A:惰性气体分压增高—→神经元细胞膜体积增加—→达到临界值—→Na+通透性剧烈下降—→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B:惰性气体分压增高—→高压的机械作用增强—→细胞膜受压变薄—→达到临界值—→Na+通透性剧烈升高—→神经元兴奋性升高

上述两种途径的相互拮抗,如果A>B,机体表现为麻醉;如果A<B,机体表现为HPNS。在大深度的氦氧饱和潜水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措施致意是掺入一定量的氮气,能够一定程度地缓解HPNS。就是利用这一学说。

临床表现

氮麻醉的程度与个体差异关系明显,未经高气压锻炼的人氮麻醉的症状与氮分压关系很大。临床表现似醉酒。当氮分压在0.32~0.44Mpa下患者可有轻度的欣快、自信,精细动作效率低、自制力稍差、理解力稍差。氮分区在0.44~0.56Mpa时病人表现欣快、话多、头晕,嘴唇麻木。当氮分压达0.56~0.68Mpa时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能力降低,躯体活动迟缓。当氮分压达0.68~0.80Mpa会出现抑郁、幻觉,定向力、自制力极差。躯体活动失去协调,意识障碍。氮分压超过0.80Mpa开始昏睡。

脑电图:快波减少,慢波增多。

影响因素

1.吸入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多,会加重氮麻醉。

2.有潜水训练的人氮麻醉轻。

3.饮酒、疲劳可加速、加重氮麻醉。

当出现氮麻醉时,应立即减压,脱离高气压环境。给予吸氧、休息。

预防措施

1.加强潜水、加压训练。

2.潜水前禁饮酒、减少吸入气内二氧化碳浓度。

3.超过60m的潜水,应采取氦-氧混合气代替空气。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