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镇

沂水镇

目录导航

沿革

北魏天兴三年(400年) ,于东安郡城(今沂水城)置城镇。隋开皇十六年(596年) ,改东安县为沂水县,沂水城为沂水县治所。清道光七年(1827年)为沂阳社,清宣统二年(1910年),设城关内、外乡,1936年设城里区,1944年8月成立城郊办事处,1950年6月成立城关镇, 1958年10月成立城关人民公社,1963年改称城关区,1968年建立城关镇革命委员会。1973年城关区更名为城关人民公社,建立了城关人民公社革委会,1981年改为城关镇,1984年4月改称沂城区。1985年9月撤区设镇,改为沂水镇至今。1949年至1953年,县城曾先后为沂蒙专署、沂水专署驻地。

 

地埋位置

        沂水镇地处县境中南部,为沂水县人民政府驻地。东与莒县为邻,西与龙家圈乡接壤,南与许家湖镇毗连,北与诸葛镇、道托乡交界。

自然状况

该镇境居半丘陵半平原地区,地势北高南低,东部有部分低山地,北部、西北部系丘陵, 中部和沂河东岸为平原。 东西长17公里,南北长19.8公里,总面积1.63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806公顷。主要山脉有无儿崮、东跋山、西跋山、雪山、马山、 锣鼓山,其中无儿崮最高,海拔577米。主要河流有沂河、小沂河、双龙河、雪山河、 顺天河,流域面积117平方公里。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黄烟、蔬菜、桃、苹果、葡萄等。全镇植被面积3000公顷,森林覆盖率19%。

  全镇辖11个街(居)和89个行政村,辖区总人口17万余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94‰。全镇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共6000余人,占全镇总人口的0.06%。全镇有马、王、刘、张、陈、李等313个姓氏。

主要经济状况

200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9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 64%、30%。是年完成财政收入1.08亿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余额1.67亿元。该镇经济支柱是乡镇企业。自1985年境内先后兴建投产4个重点工业企业, 即山东青援食品集团、山东双成纸业公司、山东寰宇建安公司、山东大地玉米公司,其中山东青援食品集团、山东双成纸业公司属国家大型一档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对全镇财政收入贡献率达到95%以上。乡镇企业带动和促进了沂水镇农业、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的发展,形成了食品、布鞋、液压机械、造纸印刷、建筑建材五大支柱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食品城”“布鞋城”。

  强镇由来 该镇财政总收入名列全市乡镇首位、全省前列。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实践基地,全国计划生育“双进”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经济百强乡、农村经济综合实力200强乡镇、齐鲁乡镇之星、小康乡镇、安全文明镇、文明单位、先进乡镇企业示范区等。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49年,粮食亩产60公斤,总产348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对境内38公里长的跋山东干渠等多次进行修整。先后对境内的沂河、小沂河、双龙河、雪山河、顺天河、大峪河等10条河流进行流域综合治理,使水害变为水利,实现了小雨不出地块、中雨不出村,大雨不出镇。旱能灌、涝能排的特产高产田,占可耕地的40%,被评为临沂市农田水利改革建设管理年先进集体。2000年粮食亩产突破398公斤,总产达3051万公斤。

  沂水镇注重引导传统农业向高产高效农业发展。特别是1999年,该镇提出了“特色农业”发展战略,以发展林果、瓜菜、黄烟、畜牧、水产等为重点,着力培植专业片、专业村、专业户,形成了“东线林果、中线养殖、西线高效种植业”的发展格局。全镇林果发展到1666公顷, 2000年,见果面积999公顷,果品产量7000吨。全镇建冬暖式大棚5000个,小拱棚6000个,主要种植芹菜、黄瓜、葡萄等20余种蔬菜、瓜果。每年向市场供应蔬菜2万吨, 产值2000万元。2000年,仅芹菜种植面积即达2333.3 3公顷。

  该镇重视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近两年,山区植桧柏45万株,黄栌12万株,平原林网及“四旁”植毛白杨树90万株,既绿化了环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36亿元。

  第二产业 1949年前,有酿造、粮油加工、白铁、砖瓦、木碳、小红炉等传统手工业,多为个体私营。

  1930年,国民政府沂水县建设局在茶庵街建起平民工厂,外地人也在东关街开办振华泰被服厂。1952年开始发展社队工业,先后建起城关镇皮业供销社生产组,城关镇前进鞋业社、建新被服生产合作社和城关镇印刷生产合作社等小型企业,后转化为全民或集体所有制企业,现皆为县属企业。1978年后,先后建起城关公社汽酒厂、沂水县糖果厂、沂水大修厂等13处镇属企业。

  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形成镇、村、联户和户等多种形式办企业。 1987年,发展起食品、布鞋、彩印、明胶、轧钢等113处村办企业,拥有固定资产总值1850万元。90年代后,积极实施“抓大扶优”工程,对镇办企业进行优化重组,培植起了青援食品集团、双成纸业公司、寰宇建安公司三大镇办企业,形成了食品、布鞋、液压机械、造纸印刷、建筑建材五大支柱产业。

  2000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6029个,从业人员4.77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51亿元,创利税3.6亿元。 名优产品有:“青援”牌系列方便面荣获“第二届全国农业产品博览会银奖”;特制钙奶饼干保持“部优”质量标准;“青援”牌系列食品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双成”牌板纸被评为“临沂市名牌产品”;“力蒙”牌液压油缸被国家机械工业部评为“机械行业可靠性认定产品”;“新华”牌明胶产品被评为首届中国金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优秀新技术、新产品“金奖”产品。

  第三产业 1949年前,境内沂城、松峰几个大村有集市。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后,沂城先后兴起广盛、聚丰、源祥东、同兴永、顺源成、文清斋等商号。

  1919年,城内有杂货、钱行等商号70余家,1950年,城关区供销社 (乡、村社合并)建立,集体商业日益壮大。同年6月,对工商业进行了第一次调整,1952年11月,进行第二次调整,1954年下半年,全面展开了对私营商业的改造工作。1956年,私营商业大多数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之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1987年, 有集体网点22处,个体网点868户。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国营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近年来,镇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强化载体建设,规划建设了占地各1平方公里的食品、布鞋、建材、私营等经济园区,沿东红、沂博路建成两条个体私营经济长廊,发展起沂河、城东、双龙、东山、松峰、友兰六个商贸区和武家洼、田庄、七里三个工贸区。城里形成了东关布鞋、小河家具、阳东建筑材料、阳西副食品、回民清真小吃、北关商业、北关电子、南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西环路维修九条特色街道。至2000年底,全镇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6070家, 其中,私营企业370家,个体工商户5700家,被评为临沂市“发展民营经济明星乡镇”。

  2001年,引进项目27个。其中,中国青岛六和集团投资5000万元建设沂水分公司,已在沂水工业园征地4.67公顷,并开工建设。1999年以来,对境内名胜雪山森林公园进行高起点规划建设, 已投资560万元,建设文化景点16处,公园初具规模。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047人,实现总产值56.6亿元,创利税4.2亿元。

  特色产业 沂水镇素有“名吃之郡”的美称。革命战争年代的“拥军布鞋”伴随人民子弟兵南征北战。该镇积极改造传统产业,使其转化为产业优势,现有食品加工企业250家, 产品主要有饼干、方便面、糖果、淀粉糖、乳制品、肉制品等10大系列150多个花色品种, 年产量120万吨,现有布鞋生产厂家260家,产品主要有普通布鞋、硫化布鞋等6大系列60多个花色品种,年产布鞋1.2亿双,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成了全国有名的食品城、布鞋城,并带动发展起了造纸印刷、建筑建材等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相关产业,形成了鲜明的发展特色。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21年,东关街人王敬斋到淄川洪山煤矿当职员,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洪山煤矿党小组长。1926年3月,到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参加第六届学习,9月毕业回山东,11月被中共山东区执委派回沂水县从事建党活动,1927年4月,建立起中共沂水支部,王敬斋为负责人。1928年10月,中共沂水特别支部成立,城内有两个党小组。 1985年底, 全镇中共党员总数达到1753人, 建党支部90个。1994年6月,沂水镇被临沂地委评为“农村党建工作先进乡镇”。1995年,镇党员电教站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单位”。1996年12月,镇党校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先进基层党校” 。1999年,被市委宣传部评为“临沂市基层党校示范点”。1997年6月, 沂水镇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1999年,被中央党校授予“‘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实践基地”。2000年底,全镇党员人数发展到3852人。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基层政权建设 1950年6月,建立城关镇公所。1959年9月,设城关镇人民委员会。1960年,实行党政合一。1968年,建立城关镇革命委员会。1973年,城关区更名为城关人民公社, 建立了城关人民公社革委会。1981年2月,实行政、社分开,城关公社革委会改称城关公社管委会。1984年5月,改为沂城区公所。1985年9月,成立沂水镇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1950年, 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沂水镇委员会。1985年, 成立沂水镇科学技术协会。1987年,成立沂水镇妇女联合会。1990年,成立沂水镇机关工会。1993年11月,成立沂水镇乡土人才联谊会。1996年,成立沂水镇工商业联合会(商会)。1998年,成立了沂水镇计划生育协会。2000年11月,成立沂水制鞋行业协会和液压机械行业协会。

  现任镇党委书记:陈希柱

  现任镇长:刘桂民

 

 

文教卫生

 

沂水镇1993年成立教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育人”,不断加强基础教育工作,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向素质教育转轨。同时,注重倡师德,树形象,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批合格的人才。1995年,顺利通过了省政府“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验收,1997、1998年,在县教委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评估中名列各乡镇前茅。1993年以来,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一直保持在100%。 随着沂水镇经济的发展,教育投入逐年加大,在全县率先完成了校舍改造“六配套”,先后投资近1000万元实现了“两基”达标,又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了9000平方米的教师住宅楼、学生宿舍楼和综合教学楼、科技实验楼,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服务体系等日臻完善,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硬件和软件得到进一步强化,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000年,沂水镇有初级中学4处,小学34处,教师852人,在校初中生4308名,小学生8654名。

  镇教委先后被评为全省“农村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科教兴区先进单位”、“青少年工作先进单位”、“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全镇现有市规范化级学校2处、 县级6处,市级“五好村小示范学校”2处。1995年,沂水镇被省政府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 自1999年1月始,镇政府对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每人给予1000元的奖励;对特困生免费实施义务教育,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沂水镇卫生院建于1959年,现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其中门诊楼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病房楼1800平方米。现有员工172人,其中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8人。近年来, 在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资400余万元用于医院改貌和引进先进医疗设备,使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和医疗设备得到明显改善,达到了国家一级甲等水平。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实行,加快了全镇卫生事业发展步伐。镇卫生院注重加强医疗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职工素质,走“院有专科、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路子,全院现有特色门诊6个,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就医。2000年全院业务收入突破580万元,比上年增长25%。

 

城镇建设

 20世纪末以来,沂水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紧紧围绕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努力加快以旧城、旧村改造为重点的城镇建设,城镇面貌日新月异,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全镇两个文明建设。

  旧城、旧村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对老城区进行成片改造,规模开发,大力推行单元式、别墅式居民住宅,3~5年内可全部实现楼房化。把旧城改造与第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按要求建起了沿街商业楼,规划建起了布鞋、家具、建材、副食品等9条专业特色街道,促进了全镇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搞好旧村改造,重点解决农村“空心村”问题,加快住宅楼房化,最大限度节约土地资源。南庄村规划建设了占地5.33公顷的鑫华住宅小区,先后投资7000多万元,建住宅楼25幢,并完成了小区内的基础设施配套,成为全县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村级居民住宅区。近三年来,全镇共拆迁2800户,房屋1.6万间,新建楼房80万平方米,总投资达4亿多元,使城区60%以上的居民住上了楼房。全镇先后有66个村(街)进行了旧村(街)改造,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镇建设监督管理不断强化。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镇、片、村层层成立了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层层有人抓,有人管。镇里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在城市管理方面,村村成立了卫生保洁队,落实了绿化、美化、硬化、净化、亮化和安全工作责任制,使城市管理纳入了正规化。镇里把城镇建设和管理工作列入岗位责任制考核,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道路管理方面,镇里划定了重点管理的路段,统一选聘了养路员,实行分段管理,大大提高了道路质量,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