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也称胸壁浅表血栓性静脉炎,为纵走于胸腹前壁的条索状硬结,以青壮年妇女多见,常有局部外伤史。
1、病因
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于肥胖而又缺乏劳动锻炼的妇女。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与感染无关,曾一度归咎于口服避孕药,但无充分证据。鉴于上肢骤然用力而受牵拉,常常是本病的激发因素,因此认为本病发病是前胸壁和上腹壁受应力时静脉损伤所致。
2、发病机理与病理
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多累及单侧,常侵犯下列部位①胸、上腹壁静脉:由乳头向下方经过乳头下皱襞,伸展到肋缘。②侧胸静脉:由乳头向外上方,伸展到腋窝。③腹壁上静脉:由乳头向下内方,伸展到剑突下,至上腹部。上述静脉内膜受损害时,便有血栓形成,并引起血管壁炎症反应。甚至侵犯受累静脉的周围组织,因而有渗出物。血栓在浅静脉内蔓延,而使病变扩展,并可连累属支,包括终末小静脉丛。待病程衍变停止,炎症消退,血栓机化,可能再通。静脉处于部分或完全闭塞状态,在较长时间内遗留胸腹壁疼痛和紧迫感。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或外伤后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致气滞血瘀而成。肝经布于两胁,肝喜条达而恶抑郁,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脉道瘀阻而发本病。
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多为单侧发病,往往有1~2条浅静脉受累,但也曾见到两侧有4条浅静脉同时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例。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患者在抬举,活动上肢时,突然感到一侧胸腹壁疼痛,受累静脉略现红肿,有压痛,扪之血管变硬韧呈索条状物,有的表现为银叉或串珠状,开始时比较柔软,稍晚即变硬,直径约3~5mm。根据受累静脉的不同走向,呈迂曲或直线状。受累静脉与皮肤呈轻度粘连,但与深部组织无粘连易于移动。受病变侵袭的静脉,两端移行人正常静脉,其间常无明显界限。上臂外展高举或用手使皮肤绷紧,可见覆盖病变浅静脉的皮肤凹陷形如浅沟,索状物更加明显,呈弓弦状。全身症状不明显,局部淋巴结亦无肿大现象。
随着病程进展,疼痛逐渐缓解,约两星期消退。受累的体表位置,可有色素沉着,呈淡棕色,压痛减轻,但持续存在的时问较长,常常要到2~4周后消失,索状物一般要到l--2个月后才消失。
1、多发生于20~40岁,左侧多于右侧。部分患者有针伤史和/或手术史。
2、胸腹壁有自发性疼痛,活动患侧上肢或过度挺胸伸腰时,有牵扯性痛的纵形韧硬索条状物或伴有分支,可有程度不同的触痛,皮肤无红肿,且无全身症状。
3、用手指拉紧索条状物或嘱患者过度挺胸伸腰时,沿条索走行部位的皮肤可出现凹陷性浅沟及嵴状隆起。并呈弓弦状。
依据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典型的病史和发病部位,症状、体征和临床过程几乎都是一致的,诊断并不困难。由于本病可以是一个原因不明的单独疾病,也可能是其它疾病的一种症状,因此必须首先排除其他疾病之后。才能确定为单纯性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
1、下腔静脉综合征
亦可出现胸腹壁广泛性浅静脉曲张,但此症状是为了分流下腔静脉阻塞远侧的静脉回流,侧支循环扩张而致。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双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表现为双侧下肢肿胀,重坠不适,运动后增剧,平卧休息后减轻,慢性期可出现皮肤的营养性变化,双侧足靴区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
2、布加氏综合征
本病出现胸腹壁浅静脉曲张亦是由于下腔静脉上段阻塞,伴肝静脉狭窄或完全闭塞而出现的侧支循环代偿性扩张,主要是倜胸壁和侧腹壁尤其是腰背部静脉扩张。本病的主要症状尚有顽固性大量腹水,肝脾肿大可扪及,或伴有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亦常见下肢浮肿、下肢静脉曲张及溃疡和色素沉着。
1、一般治疗
根据病情适时应用镇静剂、止痛剂以及局部热敷等进行治疗。
2、糖皮质激素
(1)强的松 5mg,每日3次,口服,1周为l疗程。
(2)地塞米松0.75mg,每日3次,口服,1周为l疗程。
(3)口服强的松,每次5mg,每日3次;醋酸强的松龙50~70mg加适量0.5%普鲁卡因溶液,沿病变浅静脉作多点局部浸润注射。每周l次,4次为l疗程。
(4)单纯局部用醋酸强的松龙漫润注射治疗,方法、剂量同上,5次为l疗程。
(5)氢化考的松25mg局部贴敷后,先用直流电离子透人。再加用超短波治疗,每日 1次,l0次为l疗程。
3、手术治疗
经药物治疗后,如硬结索状物不消,遗留疼痛不适者,可以手术将病变静脉切除。
1、气郁型
【主证】胸腹壁皮下出现索条状物,固定不移。胀痛刺痛,痛窜胸胁,皮色如常或略红,压痛明显,伴有胸闷、胁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涩。
【主证分析】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瘀血停聚胁络,故见索条状物,固定不移;肝经布于胸胁,气滞则胀痛,血瘀则刺痛,而痛患胸胁;郁久化热,则皮色发红;肝气不舒,疏泄不利,则胸闷胁胀。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涩为气郁化火之象。此型见于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急性期。
【治法】清热解毒行气活血
【方药】
(1)柴胡清热饮加减:柴胡30g、黄芩10g、郁金10g、赤芍15g、川芎10、g丹参l5g、当归10g、金银花15g、栀子10g、连翘10g、红花10g。
(2)清热化瘀汤:金银花30g、柴胡、白芍、瓜蒌、鸡血藤各15g、连翘、黄芩各10g。
加减:痛重,加延胡索、菖蒲;腹胀,加木瓜、大腹皮;气虚,如黄芪。
2、瘀结型
【主证】局部遗留有硬结节或硬索状物,皮肤有色素沉着。不红不热,针刺样疼痛。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涩。
【主证分析】肝郁化火,热邪已退,瘀血留滞于脉中,脉络闭塞,故有硬结节或硬索状物;瘀血结聚,故有刺痛;瘀血阻滞肌肤,则有色素沉着。舌质暗红,有瘀斑、瘀点,脉涩沉细为瘀血内阻之象。此型见于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慢性期。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方药】
(1)活血通脉饮Ⅱ号加减:丹参30g、赤芍60g、当归15g、川芎15g、鸡血藤15g、牛膝15g、金银花30g、土茯苓30g、川楝子15g。
(2)复元活血汤:柴胡、当归、红花、桃仁、穿山甲、天花、大黄各10g、甘草5g。
1、针刺法
【取穴】膈俞太渊 夹管穴 内关 阳陵泉
【方法】针刺以得气为度。留针30分钟,隔日或隔两日针刺l次。
2、热熨疗法
【药物】透骨草30g,苏木、红花、乳香、没药、干姜、千年健、鸡血藤、金银花、樟脑各15g,桂枝、花椒各10g。
【方法】将药物装入布袋内,加白酒少许,上锅蒸热,热敷患部,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