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钙化灶

肝内钙化灶

目录导航

病因介绍

形成肝内钙化灶的病变很多,包括:①肝内胆管结石,是最常见的因素;②肝内慢性炎症或创伤;③寄生虫感染;④肝脏良恶性肿瘤和肝内转移瘤钙化;⑤先天发育形成,子宫内的胎儿有肝内钙化灶形成,常合并先天畸形,发现率为0.057%。

检查方法

诊断和鉴别肝内钙化灶首选B超;

CT分辨率高,显示钙化清晰,主要用于B 超难于鉴别肝内钙化灶,尤其怀疑肝内转移瘤的患者。

特点介绍

无融合钙化灶

肝内钙化灶肝内钙化灶多数肝内钙化灶是在正常体检时偶然被发现,对于肝内单个或多个孤立无融合的钙化灶,无自觉症状和体征,肝脏大小和形态无异常者,可能与先天发育、营养不良、钙磷代谢紊乱或损伤等因素有关,也可能是某些病变,如肝内胆管结石、肝脓肿或肝脏创伤愈合后改变。

这类肝内钙化灶的B超图像特点是呈“品字”或“等号”状分散的强回声,走行于胆管腔外,后方大多无声影或淡的声影,同时无肝内胆管扩张。对这类肝内钙化不需治疗,为了慎重起见,对于这类钙化灶可以随访观察达2~3 年,每3~6 个月复查B 超检查。

肝内胆管结石

后方伴声影的强回声团走行于肝内胆管内,一般多发呈串珠样。如果强光团周围出现液性暗区,同时伴有近侧胆管狭窄和远侧胆管扩张,更能确定为肝内胆管结石。CT 能清晰地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伴随病变,增强扫描还可确定B 超难以显示的局限性轻度胆管扩张和肝萎缩,并除外其他病变。

肝内肿瘤

原发于肝脏的良性肿瘤中,以肝海绵状血管瘤钙化多见,分隔瘤体的纤维隔和小血管可发生钙化,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原发性肝癌钙化罕见,发生率仅为0.36%~1.2%,多见于纤维板层样肝细胞癌和肝母细胞瘤,前者多见天青少年,后者多为<5 岁儿童,钙化灶出现于肿瘤内部,呈星状或结节状。

肝内转移瘤钙化灶是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肝脏形成的癌灶,多见于直径>3 cm 的病灶,<2 cm 者较少钙化,钙化可分布于肿块中心或周边,有的分布于整个病灶中,转移瘤的B 超图像的典型表现为“牛眼”征,即边缘为低回声,中心为高回声。转移瘤的CT 表现也是多种表现,呈砂粒样钙化、不规则斑片状或斑点状钙化。总之,转移瘤的钙化灶的分布和形态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怀疑为肝内转移瘤钙化灶者,首先要考虑大肠癌转移,其次为乳腺癌、胃癌、甲状腺癌、卵巢癌、肺癌、平滑肌肉癌、胰岛细胞瘤、骨肉瘤和黑色素瘤等转移,因此,要积极寻找原发癌灶。肿瘤钙化的发病机理仍不清楚,可能与营养性钙化,即肿瘤因出血或缺血变性坏死而引起或肿瘤本身分泌一些物质如糖蛋白和黏多糖导致钙化有关,肝内转移瘤钙化常伴有碱性磷酸酶升高,可能肿瘤钙化会加速肿瘤细胞的死亡。钙化的肿瘤细胞是必然死亡的细胞,因此,肿瘤伴有钙化常提示预后较好。但是,钙化灶不能作为诊断原发还是继发性肿瘤的依据,更无法鉴别其良恶性,应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和辅助检查等多方面资料,必要时在B 超或CT 引导下穿刺活检,以获得组织学诊断结果。

肝脏寄生虫病

肝脏寄生虫病也可以出现钙化,常见有肝包虫病和肝血吸虫病,前者多见于牧民,后者多为疫区的农民和渔民。肝包虫病肝脏的病灶是无数小囊泡聚集而成,呈弥漫浸润生长,与正常肝组织界限不清楚,囊壁有钙盐沉积。在B超图像上呈囊肿伴有声影的强回声,CT表现为病灶边缘模糊不规则,可见广泛颗粒或不定形钙化,病灶中心部可发生液化坏死,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大量的钙化和浸润灶中大小不等的囊状低密度区是特征性CT征象。肝血吸虫病的B 超和CT 图像随感染程度不同呈现多种表现,特征性图像为肝包膜钙化,肝实质的间隔样钙化,共同围成“地图肝”或“龟背样”表现。肝内慢性炎症以肝结核和肝脓肿多见,少见于霉菌病、布鲁菌病、门静脉血栓形成和结节性病。这类钙化灶缺乏特征性B 超和CT 图像,难于与原发性肝癌和肝内转移瘤鉴别。但是,X 线平片的诊断很大,平片上50%肝区见均匀弥散于肝左右两叶的钙化灶,90%大小为8~12 mm,个别融合性钙化灶可达3~4 cm,而且65%患者胸片上可见肺结核征象。肝脓肿钙化多发在愈合期,发生于囊壁或病灶边缘,甚至在肝脓肿愈合后10余年B超或CT 检查仍显示较完整钙化环,并清晰地勾画出原始脓肿的大小和形态。

诊断鉴别

肝内胆管结石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结石。多数是由于肝内胆管弯曲度大, 肝细胞所生成的胆汁在肝内胆管中流动速度缓慢,造成肝内胆管内胆汁排除不畅,淤积而形成结石;另一种是由于反复发作胆管炎,造成病变部位胆管狭窄,胆汁瘀积而形成结石。而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胆汁淤积或炎症感染,导致结石所在肝叶、段肝胆管以上的肝实质萎缩及肝门移位、胆源性肝脓肿、胆汁性肝硬化,长期反复胆管炎症刺激可导致肝内胆管癌。因此,肝内胆管结石一旦诊断明确,应及早进行治疗,而当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均以胆道外科手术为主。肝实质钙化灶成因可由既往的创伤、出血、脓肿或肉芽肿形成的钙化性疤痕;某些寄生虫(包囊虫病、血吸虫病及蛔虫等)虫体或虫卵所形成的钙化灶;结核、霉菌、梅毒、结节病等均引起肝内局限钙化灶。这些钙化灶多表示病变已趋于稳定或已愈合,不需作特殊处理。因此,超声医师诊断前需要结合病史,根据强回声病变出现的部位、数目、形态、大小、肝内外胆管有无扩张、肝实质及肝包膜等情况来判断。

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内钙化灶的声像图特征和鉴别要点

肝内胆管结石:

(1)肝内出现细点状、斑点状、条索状、念珠状、类圆形或团块状的强回声(或中等偏高回声),边界不规则,在肝内常表现为孤立性、散在性或融合性,后方常伴声影;(2)以上形态的强回声沿肝内胆管走行分布,常伴肝内胆管呈树枝状、囊状扩张,结石位于扩张的胆管之中,为可靠的诊断依据。若结石周围充满胆汁时,胆管前壁线清晰,否则胆管线显示不清;(3)由于结石梗阻所在肝段、叶的胆汁淤积,以致肝内某一段或某一叶多处损害;(4)肝左叶受累较多见,这与相关报道相一致(图1)。

肝内钙化灶:

肝内钙化灶声像图肝内钙化灶声像图(1)强回声病变可出现肝实质任何部位,孤立的,可伴有声影;(2)与肝内胆管走行不一致,无肝内胆管扩张;(3)其周边的肝组织正常(肝实质无其它病变);(4)多发生于肝右叶,定期复查及随访无明显变化(图2)。

肝内胆管结石声像图肝内胆管结石声像图

处理方法

肝内钙化灶是肝脏某些病变稳定或愈合后的一种病理改变,形成后即长期稳定存在。根据临床观察结果,病灶不会自行消退,也不会继续发展。因病灶多较小,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因此,排除肝内胆管结石等肝脏其它病变, 明确诊断后,一般不需要治疗,定期行B型超声检查,随访观察即可。只有明确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在发生胆汁淤积或化脓性胆管炎时才需要治疗,而且在处理肝胆管结石的同时应行病灶局部切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门诊工作中,临床医师要提高认识,尤其是对单纯肝内钙化灶,应注意与肝内胆管结石相鉴别,避免误诊、误治,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参考来源

[1]刘士敬.肝内钙化灶的识别[J].中国社区医师,2011,27(07):16.

[2]吕扬平,李新新.超声对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内钙化灶的鉴别诊断[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02):102-104.

[3]陈中,倪家连,刘鲁岳,晏建军,黄亮,严以群.肝内钙化灶12例报道[J].腹部外科,2007(02):92-9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