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目录导航

发病原因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的病因有:

急性炎症迁延不愈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得彻底的治疗,或细菌毒力强,患者的抵抗力低,病变迁延至慢性,此为常见原因;

咽鼓管功能异常

咽鼓管功能异常,导致乳突气化不良,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乳突气化不良者居多,但其确切关系尚不清楚;

病变严重、深达骨质

急性坏死性中耳炎,病变深达骨膜及骨质,组织破坏严重;

邻近器官病变

鼻部或咽部的慢性病变,如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等反复发作导致中耳炎症的反复发作;

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能力低下

急性传染病,合并有慢性病,或营养不良及贫血等,如猩红热、麻疹、肺结核等,特别是婴幼儿,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能力低下,使急性中耳炎易演变为慢性。

致病菌

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以及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等。值得注意的是:

 

1.病程较长者,常出现两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

 

2.常见致病菌可因地区不同而异;

 

3.经过一段时间后致病菌种可发生改变;

 

4.需氧菌与无芽孢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正受到关注,个别病例可出现真菌的混合感染。

病理生理

本病的病理变化轻重不一。轻者,病变主要位于中鼓室的粘膜层,称单纯型,表现为鼓室粘膜的充血、水肿,有炎性细胞浸润,并有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渗出物。病变重者,粘膜可出现增生、肥厚,若粘骨膜破坏,病变深达骨质,听小骨、鼓窦周围、乳突甚至岩尖骨质都可以发生骨疡,形成慢性骨炎,则局部可生长肉芽或息肉,病变迁延不愈,称骨疡型。鼓膜边缘型穿孔或中耳粘膜破坏后,病变长期不愈者,有些局部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或同时有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胆脂瘤组织、粘连或产生硬化病变。

疾病分类

中耳炎的分类方法很多,至今尚无统一意见。从19世纪末以来,国际上对中耳炎的分类有不同的版本,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中耳炎的分类法—中耳炎ICD-10分类法;1999年英国爱尔兰国立卫生服务编码和分类中心指导制定的中耳炎分类的解读版本(Read version)3.1中耳炎分类法;2002年以Gates为首的耳科学家们制定的更加详细的包括了中耳炎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分类法。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中耳炎的病理生理及其临床特点,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三型,又有根据其临床破坏程度的不同,将中耳炎分为“危险型和非危险型”两大类,前者主要指单纯型,后者系指具有发生危及生命的颅内、外并发症的危险,主要指骨疡型和胆脂瘤型的这一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近年来,随着对颞骨病理学研究的进展,以及影像学的广泛应用,耳显微外科较普遍的开展,以及对胆脂瘤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目前认为,中耳胆脂瘤应列为独立的疾病。2004年由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耳科学组暨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在西安主持制定了我国的中耳炎分类法(表1):

 

表1:中耳炎的分类与分型

一、急性中耳炎

1.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2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3.急性坏死性中耳炎

4 .急性乳突炎

二、慢性中耳炎

1.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2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含乳突炎)

三、胆脂瘤中耳炎(不含先天性中耳胆脂瘤)

1.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

2 .后天性继发性胆脂瘤

四、中耳炎后遗症

1.鼓膜穿孔

2 .粘连性中耳炎

3.鼓室硬化

临床表现

一、急性中耳炎

1.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2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3.急性坏死性中耳炎

4 .急性乳突炎

二、慢性中耳炎

1.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2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含乳突炎)

三、胆脂瘤中耳炎(不含先天性中耳胆脂瘤)

1.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

2 .后天性继发性胆脂瘤

四、中耳炎后遗症

1.鼓膜穿孔

2 .粘连性中耳炎

3.鼓室硬化

症状

检查

1.耳部流脓:间歇性或持续性,急性感染时流脓发作或脓液增多,可伴有儿童。脓液性质为粘液性或粘脓性,长期不清理可有臭味。炎症急性发作期或肉芽、息肉等受到外伤时可有血性分泌物。

 

2.听力下降:患耳可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听力下降的程度和性质与鼓膜穿孔的大小、位置、听骨链的连续程度、迷路破坏与否有关。

 

3.耳鸣:部分患者有耳鸣,多与内耳受损有关。部分患者的耳鸣与鼓膜穿孔有关,在将穿孔贴补后耳鸣可消失。

 

4.眩晕:一般慢性中耳炎患者较少出现眩晕症状,当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出现迷路破坏时,患者可出现剧烈眩晕。

鉴别诊断

1.鼓膜穿孔:鼓膜穿孔是最常见的体征,只要仍存在中耳的感染,穿孔就难以愈合。鼓膜穿孔可分为中央型和边缘型两种,前者指穿孔的四周均有残余鼓膜环绕,不论穿孔位于鼓膜的中央或周边;后者指穿孔的边缘已达鼓沟,该处无残余鼓膜。穿孔可位于鼓膜的紧张部或松弛部,也可两者均受累。不同部位的穿孔,往往与中耳炎的形成机制有一定关系。

 

2.听力学检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传导性、混合性或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3.影像学检查:颞骨高分辨率CT是评价慢性化脓性病变性质及范围的有效工具。通过影像学检查,我们可以了解乳突的气化程度、听小骨的状态,中耳的各个部位及病变的范围。

疾病治疗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包括鼓膜的穿孔,中耳腔的活动性感染,病程持续数周或更长。感染时脓液可很多,流出耳道,或很少仅可通过耳内镜或显微镜才可发现。这类疾病常见于咽鼓管功能不佳的患者,听力下降是常见的症状。按照传统的中耳炎的分型,由于各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在预后及处理原则上不同,因此还必须在结合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对病变的类型作出明确诊断。(表2)

 

表2 三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鉴别要点

  单纯型  

 

骨疡型  

 

胆脂瘤型  

 

流脓的时间特点 多为间歇性 持续性 多持续,脓量少或穿孔为痂皮锁堵时为间歇性
分泌物性质 粘液性或粘脓性,无臭 脓性,间混血丝,有臭气 脓性、恶臭
听力 一般轻度传导性聋 多为较重传导性聋,也可为混合型 可轻可重,晚期为混合型聋
鼓膜及鼓室 紧张部中央型穿孔,鼓室粘膜光滑或轻度水肿,听骨链多完好或有部分锤骨柄坏死 紧张部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或松弛部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听小骨有不同程度坏死 边缘性穿孔,可见豆渣样或灰白色鳞屑状碎片。上鼓室骨壁有破坏或肉芽突出,外耳道后上壁可塌陷
影像学检查 无骨质破坏 鼓室、鼓窦、乳突内有软组织影 中耳有骨质破坏,边缘浓密、锐利,腔内密度增高,听小骨部分或完全破坏

按照现有的分类方法,该病需要与伴胆脂瘤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鼓膜炎、中耳癌、结核性中耳炎等相鉴别。

疾病预后

  单纯型  

 

骨疡型  

 

胆脂瘤型  

 

流脓的时间特点 多为间歇性 持续性 多持续,脓量少或穿孔为痂皮锁堵时为间歇性
分泌物性质 粘液性或粘脓性,无臭 脓性,间混血丝,有臭气 脓性、恶臭
听力 一般轻度传导性聋 多为较重传导性聋,也可为混合型 可轻可重,晚期为混合型聋
鼓膜及鼓室 紧张部中央型穿孔,鼓室粘膜光滑或轻度水肿,听骨链多完好或有部分锤骨柄坏死 紧张部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或松弛部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听小骨有不同程度坏死 边缘性穿孔,可见豆渣样或灰白色鳞屑状碎片。上鼓室骨壁有破坏或肉芽突出,外耳道后上壁可塌陷
影像学检查 无骨质破坏 鼓室、鼓窦、乳突内有软组织影 中耳有骨质破坏,边缘浓密、锐利,腔内密度增高,听小骨部分或完全破坏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