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道城(8)整个古城呈不规则长方形,中间略鼓,两端略缩依山势而建,北部城建在半山之上。整个城东西510米,南北宽185米,为船形。该城设有东、西城门(原来带有瓮城);北山的边墙及墩台代替了城墙;南城墙上设有敌楼。西、东城门的“岔西雄关”与“岔东雄关”门额,均带有“万历三年”(1575年)题款。岔道城墙高约2.6丈(8.5米),由青砖、石条、灰浆、夯土砌筑。城墙顶部墁砖,内低外高。排水槽朝向城内,不给来敌抛绳攀墙的机会,并且可以缓解北方少雨时的旱情。全城总占地面积约8.3万平方米,城墙高8.5米,由石条城砖、石灰、泥土筑成。城上设有马道,外侧宇墙设垛口、望孔、射口,南城墙有烽火台2座。城墙的建造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是内夯土,外用石块加白灰砌筑,晚期又在原城墙外用条石和砖砌筑。
元朝灭亡后,蒙古军队退回大漠。瓦剌、鞑靼骑兵先后从八达岭口、白羊口、古北口等长城各口隘南下,杀人劫物,严重威胁京师安全。明朝初期,为了防范蒙古骑兵侵袭,沿塞外夯筑了不少土堡,派军队守卫,发现敌情时便点燃柴草或狼烟通报消息。长城以北的村庄名称中许多都带“堡”字,可能便和村庄附近的土堡有关。明朝朝廷在财政充盈后,又将各自独立的土堡连接形成土石结构的边墙,绵延百余里。边墙依山势而建。边墙、长城、墩台、烽火台及其他边关构成了防御体系。[1]
八达岭关城西北的岔道处原来有一座土石结构的堡城,相传是汉朝建造。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年),朝廷采纳大臣王士翘提出的加强边关军备的建议,重修岔道屯堡。隆庆五年(1571年),又对岔道屯堡进行加固,并在城墙外包砌青砖,形成了岔道城。从裸露的墙体可判定,岔道城不是一次性建成,而确实是经历了土堡、土石堡时期。长城守军驻扎在岔道城,所以该城又称为“兵城”。当时,岔道城内设有守备衙署,守备统领着三名把总,率兵788人。
《居庸志略》载:“八达岭为居庸之禁扼,岔道又为八达岭之藩篱”。岔道城是居庸关及八达岭的军事前哨。古人评论称:“守岔道,所以守八达岭;守八达岭所以守居庸关;守居庸关所以守京师。”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曾经三天未能攻下岔道城,不得不绕道石峡关攻入居庸关,进而攻占北京城。
昌平西北部的南口村旧称南口城,是个边塞关口,没有百姓居住。自南口至八达岭关城(元朝时称“北口”),有条狭长的山沟,因为南北关口而称为“关沟”。关沟全长40里,是太行山余脉与燕山山脉的分界线。关沟内壑险山高,林密草深,沟底的小路崎岖而不通马车,行人一天才可走完全程。南口城和岔道城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关沟南北两端的商人云集之处。岔道是从主路上分出的岔路。关沟北口有三条岔路,分别通往宣化、延庆、永宁。
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后,满蒙和睦,此地不再有战争。退役的军人就地转成民户,以种田为业,兵城演变为村庄,即如今的岔道村。如今,岔道城内外的二百多户人家同属岔道村,部分村民是当年驻守岔道城的军人的后裔。
岔道城是北京通往西北的军事据点和驿站。岔道城紧邻八达岭长城,如今保存尚好。
如今,岔道城南城墙主体尚存,但是垛口、敌楼、箭孔已经全部无存,东、西城门重修了部分外墙、垛口、箭孔,城门洞的石条地面以及城门外的石板桥凸凹不平。西门内大街北侧有新修复的关帝庙、城隍庙。庙内有戏楼。城内还有客栈、驿站、三关庙、衙署、清真寺遗址,以及数棵古槐。城墙的南段、东西段较为完整,北城墙塌处较多。其四角现保留有夯实的城台,南墙中还有两处马面。城上设有马道,外侧宇墙设垛口、望孔、射口。城中原建有关帝庙、城隍庙等庙宇,还有衙署、公馆、戏楼等。西城门外有练兵的校场。还有粮秣、武器弹药仓库。城的东北两侧山顶各筑一座堡垒。周围山峰筑有望敌情的烽火台。为加强防御,在西关外还建有土边城垣。
古老的岔道城三面被青山环抱,城中原建有关帝庙、城隍庙、泰山庙、东狱庙等10座庙宇,还有守备衙门、公馆、戏楼等。周围山峰筑有嘹望敌情的烽火台。为加强防御,在西关外还建有土边城垣。明朝后期以来,因战争和自然因素破坏,岔道城城墙的南段、东西段均保存较为完整,北城墙塌毁较严重。其四角现保留有实的城台,南墙中还有两处马面,西城门尚存,东城门仅存条石地基。城内原铺户、客栈等老式建筑已被部分现代民房所替代,只留下驿站、把总署、守备署、玉皇庙、城隍庙、关帝庙、清真寺等遗址以及散落在街道两旁的石碾、石磨盘等。城内官井和三棵近200年的古槐树保存完好(为市二级保护古树)。炎炎夏日这里是休闲避暑的首选之地,这里年平均气温低与市区五度。岔道周围山峦起伏,每当秋风习习之日,天高云淡,红叶满山,游人可尽情欣赏曾经是延庆八景之一“岔道秋风”。[1]
北京市延庆县八达岭关城西北八达岭镇岔道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