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Children of hypertension
儿童早期高血压往往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当血压明显升高时,会出现头痛、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等症状。婴幼儿因不会说话,常表现烦躁不安,哭闹,过于兴奋,易怒,夜间尖声哭叫等。有的患者体重不增,发育停滞。如孩子血压过高,还会发生头痛头晕加剧,心慌气急,视力模糊,惊厥,失语,偏瘫等高血压危象。脑、心、肾等脏器损害严重时,会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尿毒症等,危及生命。
继发性高血压儿童除有上述表现外,还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患儿,在血压升高的同时,有发烧,浮肿,血尿,少尿,蛋白尿等。嗜铬细胞瘤的病儿除血压升高外,还有心悸,心律失常,多汗,手足厥冷等症状。肾动脉狭窄、多囊肾等在婴幼儿期即可引起高血压,患儿常表现发烧,咳喘,浮肿,苍白,乏力等,最终出现心衰,常被误诊为心脏病。
儿童高血压诊断标准尚不统一,通常认为高于该年龄组血压百分位数值,或高于平均值加二个标准差。如新生儿大于12.0/8.0kPa(90/60mmHg),婴幼儿大于13.3/8.0kPa(100/60mm Hg),学龄前儿童大于14.7/9.33kPa(110/70mmHg),学龄期儿童大于14.7/10.7kPa(110/ 80mmHg),并经多次证实,即可诊断。
为了早期发现血压升高,应从儿童开始,每年检查一次血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采取保健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肥胖儿童要适当控制饮食,限制食盐摄入量,未成年、不吸烟,不喝酒,少吃或不吃动物脂肪,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乐观情绪等。
www.xianhegw.com 儿童高血压的实验室检查可分为两部分,常规检查和特殊检查。
(1)常规检查:
①血常规:检查的目的是排除贫血和铝中毒。
②尿常规:检查内容主要有比重,尿糖和尿培养。
③肾功能检查:主要内容有血肌酐,尿素氮及尿酸。
④其他检查:如检查血脂和电解质。
(2)特殊检查:在疑有其他原因引起高血压时进行这方面的检查。
①血和(或)尿儿茶酚胺水平:可鉴定是否为嗜铬细胞瘤。
②静脉尿路造影或肾图:可检查是否肾动脉狭窄。
③腹部B超:可以发现有无肾脏畸形。
④血浆醛固酮水平:可以发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很有帮助,由于高血压早期心输出量增加,周围血管阻力正常,它还可动态观察心脏的病变。
高盐饮食是引起儿童高血压的重要病因
研究人员发现,高盐膳食从4岁起就可能升高儿童的血压。他们认为,减少孩子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就能降低他们日后患高血压、中风和心脏病的风险。
这个发表在《高血压杂志》上的研究是根据英国国家饮食和营养调查所所收集的资料做出的。报告指出,每天多增加1克食盐摄入,就会使收缩压提高0.4毫米汞柱。
英国“盐分与健康共识行动组织”坚决抵制食品工业所发出的摄食高盐与疾病有关的证据尚不清楚的言论。他们认为,大量科学研究的证据已经将高盐摄入与疾病联系起来,如果食品工业合作的话,在未来10年中,将现在的人均日摄入量10~12克减少3克,是很容易做到的。
英国食品标准局呼吁父母应该认真检查他们为孩子所买食品标签中的含盐量,并确保食盐摄入在每日推荐用量之下。英国食品标准局建议,年幼的孩子应比那些年长的孩子摄盐更少。3岁的孩子一天2克,4到6岁的孩子每天3克,7岁到10岁的孩子每天5克。11岁以上每天6克。而婴儿则不应该在食物中加盐。英国食品标准局忠告说:“这些建议给出的都是最大值,实际应用时最好比建议值更低。”
孩子都喜欢快餐、可乐等食品。然而,像这样的高盐、高脂肪、高糖和含有咖啡因的食品,都是引发儿童高血压[1]的危险因素。根据“盐分与健康共识行动组织”调查,吃一顿快餐,摄入的盐分是专家建议每日最高摄盐量的两倍多,有些快餐食品含盐量甚至跟海水一样高。食用一份四人份的无骨鸡肉,平均每人摄入盐分5.2克;食用一份包含鸡翅、比萨、面包和薯条等食物的四人份比萨套餐,平均每人摄入盐分12.3克。
世界卫生组织在推荐健康成年人每日吃盐量不宜超过6克的同时,还建议:糖尿病非高血压患者不超过5克;高血压患者不超过3克。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药是从不离手的,但到冬天,血压计和降压护腕也应不离身。特别是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建议每天测量2~3次血压,并时刻使用降压护腕,以观察自己早中晚的血压变化,避免因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在生活中可以用来调节血压的措施有许多,比如医疗器械、饮食、情绪等都对高血压的病情具有很大的影响。当然医疗器械对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是尤为重要的,其中乐哈哈降压护腕的降压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需要高血压患者积极运用。降压护腕在平时对任何发病阶段的高血压患者都是适用的。降压护腕对防治高血压有特别明显的作用,任何高血压患者都可以使用。据北京地区调查,长期使用降压护腕的50-89岁老人,其血压平均值为134.1/80.8毫米汞柱,这明显低于同年龄组的普通老人。
儿童高血压 降压护腕的降压功效在生活中可谓是家喻户晓,那么究竟为什么降压护腕会具有这么好的降压效果呢?原因在于:1、人体手腕部有丰富的血管(脉搏)和神经,有内关和外关两个重要穴位。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和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共十二条经脉,分别从手腕部和脚腕部通过。因为手腕和脚腕部的这些经脉穴位、血管、神经都最为表浅,接近体表,磁场能量能够发挥有效作用,临床治疗效果良好。2、磁场疗法和针灸治疗一样属穴位疗法,一般不仅针对一个穴位,而是靠多个穴位同时施治。和中药的配伍一样,协同发挥作用,才能达到整体调节,促进机体平衡目的,这些就是降压护腕的优势和独到之处。 3、降压护腕是戴在手腕上治疗高血压的正规产品,其特点是利用磁能的作用,持续刺激手腕(脚腕)部,调节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从而使外周毛细血管扩张,末梢血管阻力降低,毛细血管痉挛解除,使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4、祖国医学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范畴,多由精神刺激,饮食不节,内伤虚损引起,以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人体阴阳平衡失调,最终导致血压升高。磁场作用于腕部,可调节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沟通阴维脉和阳维脉,达到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使血压高症状得到恢复和改善。
治疗方法一:非药物治疗法
对原发性儿童高血压应首先试用非药物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守生活作息规律,消除各种精神紧张因素,加强饮食指导,减少食盐摄入量,限制含盐入量至2~2.5g/d,肥胖儿童应节制饮食,降低体重,加强运动体育锻炼,减少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多进行户外活动。如果非药物疗法能使血压降低并稳定在120/80mmHg以内,则无需药物治疗。如坚持1/2~1年后血压仍无下降趋势或有器官损害或有潜在疾病时可试用药物治疗。对继发性高血压患儿应针对病因治疗。儿童属于继发性高血压病较多见,因而及早查明原因以便彻底治愈。倘若不能及时发现,误以原发性高血压来对待,会造成不良后果。
治疗方法二:药物治疗法
儿童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包括降压药及针对合并症的药物应用。降压药的应用要严格根据适应症,包括有症状的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心血管损害的高血压及非药物疗法效果差的等。儿童常用降压药种类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等。降压药物的选择原则:开始治疗时先用一种药物,由最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剂量达到降压效果,如果一种药已达较大治疗量效果仍不满意时,再增加第2种药物,如ACEI类与利尿剂,或钙拮抗剂与利尿剂合用。常用治疗方案先用噻嗪类利尿剂,无效时加用心得安,必要时再加血管扩张剂。在选用药物时应考虑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有针对性地选择。血压长期控制不满意者,需用不同作用方式的药物联合用药,如高肾素性高血压可用β阻滞剂或巯甲丙脯酸,也可加用利尿剂提高疗效,容量依赖性高血压利尿剂常有效。嗜铬细胞瘤分泌儿茶酚胺过多时可用酚妥拉明静点或口服哌唑嗪,有心动过速时加用心得安,敏乐定加心得安及利尿剂对顽固性及肾性高血压也有较好疗效。
儿童高血压的危害极大,作为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对血压正常偏高儿童、有高血压家族史者及肥胖儿应作为重点预防对象,定期测量血压。家长也要注意观察孩子有无出现头痛、头晕、抽搐、呕吐、眼花、呼吸费力等儿童高血压症状,若伴有血压偏高的迹象,应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此外,还要注意防治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一些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肾炎等。对儿童高血压应做到及早诊断,选择合适的儿童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做到早干预,早治疗,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机率。
现在人们意识到儿童肥胖症和高血压的危险也很重要,虽然心脏病未必发生在童年,但儿童高血压却拉开了人一生中的健康问题帷幕。
儿童高血压危害
目前儿童高血压的知晓率和受重视程度都比较低,因为儿童不会或很少能正确诉说症状,儿科医生对此关注也不够,绝大多数家长意识不到儿童高血压的危害性。轻度儿童高血压在相当长时间内可能会无任何症状,但会逐渐造成人体血管、心脏、大脑和肾脏损害,患病儿童绝大多数在成年后会被高血压病所困扰,如造成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肾脏血管损害,还有糖尿病,甚至导致失明,更严重的会在没有任何不适的情况下出现血管堵塞、破裂或心脏病突发而猝死。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它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之分。高血压发病的原因很多,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是由于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产生的结果。阴虚为本,阳亢为标,病变与五脏有关,最主要涉及心、肝、肾,在标为肝,在本为肾,临床表现以肝肾阴虚或肝阳上亢为主要症状,以阴损于前,阳亢于后为主要特点,到了病程后期,发展为阴阳两虚。所以在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脚部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又是足三阳经的终止点,踝关节以下就有六十多个穴位。调理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是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的基本原则。
另外,血液中缺乏负离子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血液中的正常红细胞、胶体质点等带负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保持一定的距离,而病变老化的红细胞由于电子被争夺,带正电荷,由于正负相吸、则将红细胞凝聚成团。负离子能有效修复老化的细胞膜电位,促使其变成正常带负电的细胞,负负相斥从而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沉减慢。同时负离子能加强血液中胶体质点本身负极性趋势,使血浆蛋白的胶体稳定性增加,保持血液的正常健康状态。因此,若血液中的负离子含量不足,就会导致病变老化的红细胞的细胞膜电位不能被修复,从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高血压(hypertensive disease)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90mmHg(12kPa)。亦即收缩压在141-159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91-94mmHg(12.1-12.5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压的平均值在90mmHg(12.0kPa)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仅一次血压升高者尚不能确诊,但需随访观察。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04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
1998年,我国脑血管病居城市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在农村居首位。全国每年死亡超过100万,存活的患者约500万~600万,其中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同时,血压升高还是多种疾病的导火索,会使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肾脏疾患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增高。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