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绯胸鹦鹉尼亚斯岛亚种
【中文别名】尼亚斯岛绯胸鹦鹉
【拉丁学名】
【命名者及时间】Oberholser, 1912
【英文名称】Nias Moustached Parakeet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鹦形目,鹦鹉科,Psittacula属,绯胸鹦鹉
绯胸鹦鹉尼亚斯岛亚种是绯胸鹦鹉的亚种之一,体长约33厘米,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色艳丽、上绿下红,有长长的楔状尾,十分漂亮。雄鸟上嘴红、下嘴褐色,头顶蓝灰色,额基至两眼有一条黑纹,下嘴基部至颈两侧有宽阔黑带,眼围围绿色,喉和胸红色。雌鸟上、下嘴均为黑褐色,喉和胸橙红色。该亚种成鸟类似绯胸鹦鹉拉夏岛亚种,但体型略小,雄鸟在腹部的下覆羽更具明亮的绿色。
栖息在山地密林、山麓阔叶林,地点较为固定。常10余只在林间群飞争鸣,声音喧噪,飞行迅速,直线飞翔。觅食时飞至河谷、田坝和居民点附近,啄食玉米、稻谷及野生植物的种子和嫩芽等。夜间与八哥、乌鸦等鸟混栖于树上。食物包括大麦、玉米、农产水果、种子、嫩芽、浆果等,可能还会食用一些昆虫。
繁殖期3~5月。通常营巢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常绿阔叶林中,巢多筑在天然树洞中。每窝产卵3~4枚,卵白色,大小为27~33mm×23~29mm。雌鸟孵卵,孵化期28天。雏鸟晚成性,大约经过亲鸟50天的喂养才能飞翔。
分布于尼亚斯岛。
是绯胸鹦鹉的亚种。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