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剧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灵帝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傀儡。”三国魏明帝时,木偶人已能表演各种杂技动作。南北朝的木偶戏又叫:“郭秃”。相传有个秃顶性郭,行事滑稽突梯,后来演傀儡戏就把他的形象搬上舞台,引导戏中歌舞,插科打诨,故名。北齐后主高纬非常喜欢木偶戏,常让艺人在宫中演出。当时傀儡戏还流传到高丽国(朝鲜)。唐宋时期,木偶的制作更加完美,尤其是宋代,木偶剧的发展达到鼎盛,其种类繁多,有悬丝傀儡、走线傀儡、杖头傀儡、药发傀儡、肉傀儡、水傀儡等。清代的宫廷也盛行演出木偶剧,时称“大台宫戏”。随着真人演出的戏曲兴起,特别是京剧崛起后,逐渐由城市转向农村和小城镇。现存的木偶剧形式有三种,即布袋木偶、杖头木偶和提线木偶,多用戏曲曲调演唱,有的则用对话或歌舞,1980年,北京成立了“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江苏省演艺集团木偶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