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8月20日,ATi公司成立,公司原名是Array Technology Inc,创始人为五位加拿大的移民,他们分别是来自中国广东的何国源(Kwok Yuen Ho)、香港的刘理凯(Lee Ka Lau)、刘百行(P. H. Lau)、班尼·刘(Benny Lau)及来自荷兰的艾卓安·哈托(Adrian Hartog)。ATi公司是一间原始设备制造商,为大型个人电脑制造商制造显示芯片,例如IBM。10月,ATi使用ASIC技术开发出了第一款图形芯片和图形卡。12月18日,正式更名为ATI Technologies Inc。
1987年7月,ATi自立成为显卡零售商,发布了EGA Wonder 和 VGA Wonder图形卡。ATI技术公司产品(3)
1988年4月,ATi参与制定了VESA标准。
1991年5月,ATi发布了Mach8双芯片图形卡。
1992年4月,ATi发布了Mach32图形卡集成了图形加速功能;ATi发布了VLB(VESA本地总线)和PCI总线的产品。5月,ATi成立了德国子公司。
1993年11月,ATi成为一家上市公司,在多伦多股票交易市场挂牌,股票代码:ATY。
1994年8月,ATi发布了Mach64图形芯片;11月,ATi的图形卡驱动和应用软件可以支持13个国家的语言。
1995年6月,ATi成为第一家支持APPLE MAC的显示卡厂商,同时也是第一家支持PC和MAC双平台的厂商。
1996年1月,ATi发布了业内第一款3D图形芯片,并在一年中销售了超过100万个;7月,ATi成立爱尔兰公司作为欧洲的运营总部;8月,ATi宣布了首款MAC机用PCI基板;9月,ATi成为第一家将电脑图像显示在电视上的公司;11月,ATi成为第一家将3D图形芯片引入笔记本市场的公司、第一家将TV卡附加到显示卡的公司。
1997年2月,ATi发布3D RAGE II+ DVD芯片,这是第一款图形加速加DVD屏幕补偿软件产品;3月,ATi成为第一家完发布全支持AGP 2X产品的公司、第一家供应硬件DVD加速产品的公司。同年,ATI成功收购当时他的最大竞争对手Tseng Labs,为公司加入40位新的工程师。
1998年4月,ATi被IDC评选为图形芯片工业的市场领导者;5月,ATi为市场份额前10名的个人计算机制造商提供更多的OEM产品;8月,ATi成为AGP市场的领导者,销售了一千万个AGP图形芯片,ATi发布RAGE MAGNUM图形芯片,这是一款针对高端OEM客户的产品,ATi发布新一代RAGE 128 GL图形芯片;9月,ATi的RAGE LT PRO图形芯片领导笔记本市场;10月,ATi获得Chromatic Research Inc.开发的system-on-a-chip(SOC)技术,ATi通过收购SiByte Inc.获得了MIPS处理器。
1999年1月,ATi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 K.Y. Ho被经济周刊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业领袖之一。2月,ATi发布RAGE MOBILITY M1,这是世界上第一块内置8M显存的笔记本图形芯片;ATi的RAGE 128 Pro第一个在3D WinBench99中超过700分,基于RAGE 128的RAGE FURY 32MB得到743 Winmarks的成绩,成为世界上最快的显示卡。4月,ATi出售500万个RAGE MOBILITY 图形芯片。7月,ATi年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ATI技术公司产品(3)
2000年2月,ATi成为全世界的移动图形解决方案领导者;4月,ATi完成对ArtX Inc.的收购,K.Y. Ho成为ATi公司主席兼CEO,David E. Orton成为董事会主席兼COO;同月,ATi发布RADEON图形芯片,这是世界上最强的图形处理器,RADEON标志着ATi进入高端游戏和3D工作站市场;同年,ATI收购ArtX,一间制造Flipper显示芯片的公司,而Flipper芯片是任天堂GameCube的核心,此后,ATI为任天堂设计显示芯片,用于其Wii主机,较早前,ATI已为微软的Xbox 360设计显示芯片。
2001年2月,ATi发布MOBILITY RADEON 图形芯片;3月,ATi获得FireGL芯片,从而进入高性能图形工作站市场;7月,ATi获得HYDRAVISION桌面管理软件;8月,ATi发布RADEON 8500,这是第一款完全支持DirectX 8.1规格的产品,ATi还发布了FireGL 8800 工作站图形卡、MOBILITY RADEON 7500、ALL-IN-WONDER RADEON 8500DV;10月,ATi发布XILLEON 220,这是世界上集成度最高的system-on-chip产品;同月,ATi发布RADEON 7000 和 7200;11月,ATi发布MOBILITY FireGL 7800和FireGL 8700工作站图形卡。
2002年1月,ATi公司获得OPenGL标准委员会的永久会员资格;ATi发布RADEON 8500 MAC版和RADEON 7000 MAC版双头图形卡;ATi凭借IMAGEON 100 进入无线市场,这款产品专为PDA和Smart Phone设计;4月,ATi在北美发布System Integrator Partner Program;6月,ATi获得NxtWave通信公司的机顶盒技术;7月,ATi新的FIREGL X1帮助DCC和CAD工作站进入新纪元,ATi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作站图形卡和OpenGL, Microsoft DirectX 9.0 以及 Linux 图形解决方案;ATi发布RADEON 9700,RADEON 9000 和RADEON 9000 Pro;8月,ATi发布MOBILITY RADEON 9000 和RADEON 9700 PRO;9月,ATi发布新版的ALL-IN-WONDER 9700 PRO 和MOBILITY FIREGL 9000;10月,ATi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块使用DDR-2技术的图形卡;11月,ATi的RADEON 9700 PRO 赢得了PC Magazine 2002卓越技术奖;ATi发布新一代掌上多媒体芯片IMAGEON 3200。
2003年3月,ATi发布RADEON 9800,RADEON 9600,RADEON 9200和MOBILITY RADEON 9600家族。
2004年开始,ATI的旗舰级Radeon产品线,能与nVidia的GeForce产品线直接竞争;第三季,ATI显卡的市场占有率为59%,nVidia只是37%。
2005年,ATI收购Terayon's Cable Modem Silicon Intellectual Property,巩固其在数字电视市场地位。2005年开始,ATI与Asus等厂商合作,推出集成显示核心的芯片组。Intel亦采用ATI的芯片组出售主板。ATI技术公司产品(3)
2006年7月24日,ATi因经营不佳被AMD公司以54亿美元收购;10月25日,收购完成,最终收购价格为43亿美元现金,另加5800万AMD普通股购买ATI所有普通股,摩根士丹利还另外贷款25亿美元予AMD。收购后,AMD一直保留ATI品牌,作为旗下绘图卡业务的子品牌。
2007年6月,ATi发布自己的第一款支持DX10的显卡——HD2900XT,采用512-bit位宽显存,成为当时显存位宽最大的显卡。显存带宽超过128.5GB/s,是当时显存带宽最大的显卡。同时拥有320个超标量流处理器,成为当时单个流处理器数量最多的显卡。核心集成7亿个晶体管,成为当时集成晶体管数量最多的显卡。11月,ATi发布业界第一款支持DirectX10.1、Shader Model4.1的显卡——HD3800系列,同时,这也是业界第一款以55nm工艺制造的显卡。HD3000系列以来,AMD-ATi改变命名策略,“xx50”代表较低级的显卡,“xx70”代表较高级的显卡。ATi改变产品策略,研发主力转向主流市场。
2008年1月,ATi发布HD3870X2,是业界首款单卡双芯的显卡解决方案,成为当时的单卡性能王者。上半年,ATi发布了Mobility Radeon HD3800 系列显卡,表明AMD-ATi将主流级显卡带入移动市场的决心。6月,ATi发布了基于RV770核心的HD4800系列显卡,有800个超标量流处理器,成为当时单个流处理器最多的显卡,集成9.56亿个晶体管。其中4870是业界首款使用GDDR5显存的显卡。HD4870拥有业界第一1.2TFlops的浮点运算能力。HD4800系列出众的性价比在一些国家甚至一度脱销。8月12日,ATi发布4870X2与4850X2,这是AMD-ATi第二次发布单卡双芯解决方案。发布第二代节能技术PowerPlay2.0。
2009年,AMD-ATI公司专为移动产品生产的Mobility Radeon图形处理器在笔记本电脑市场已经占据了半数以上的份额达到了57%的移动显卡份额,这款图形处理器能在不降低机器性能、处理能力和移动性情况下,提供更多激动人心的特性。
2010年二季度,AMD-ATI GPU综合市场份额超越NVIDIA;2010年12月15日,AMD发布HD6900系列显卡,正式弃用ATI标志,使用AMD标志,标志着ATI这一商标的正式死亡。[3]
ATI除了为个人电脑制造高端GPU(ATI称之为VPU),亦制造手提电脑(称为Mobility Radeon),PDA和手提电话(Imageon)版本GPU,整合型主板(Radeon IGP)。
电脑显示芯片
Rage - ATI第一款3D加速器。支援DirectX 6,MPEG-1和MPEG-2加速。
Rage Mobility - 是桌面平台的Rage低电压版,主要用于Notebook,支援双显视输出。
Radeon。
Mobility Radeon - 是桌面平台的Radeon低电压版。
FireGL - 2001年推出,建基于Radeon,ArtX团队改造。
FireMV - 2D加速器产品。
核心性产品
ATI硅谷办公室Flipper - 这是一个用于Nintendo Gamecube的3D 加速器,由ArtX开发。Flipper的功能类似Direct3D 7加速器。它有四条表现流水线,硬体支援T&L,有限度支援pixel shader。很创新的,此芯片整合了3 MB的1T-SRAM,作为极速低延迟(6.2 ns)记忆体。此记忆体用来存取纹理和Z-buffer数据。记忆体频寛是10.4 GB/秒(当时的极速)。Flipper是由Nintendo 64 Reality Coprocessor团队设计,前SGI成员。
Xenos - 微软的Xbox 360主机绘图核心,ATI设计。核心代号"R500"。衡量此核心的效能是困难的,原因是核心结构与桌面电脑的显示芯片截然不同。此芯片整合了记忆体,用于加快 anti-aliasing的运算。Pixel 和 Vertex处理不再分开,同一处理单元可处理Pixel或Vertex数据。
Hollywood - Nintendo的下世代游戏核心,同样是ATI设计,用于Wii。
手提式芯片
Imageon - 2002年发布,志在为手提产品和手提电话带来3D加速功能。现在的Imageon 2300包含3D引擎,MPEG-4解码功能,JPEG编码和解码功能,支援二百万像素数码相机镜头。记忆体方面,支援2MB低功耗SDRAM。
芯片组
任天堂wii使用的Hollywood芯片眼见nVIDIA推出nForce系列,ATI亦推出产品对抗。但南桥设计一直搞不好,经常靠外援。最初使用VIA,其后使用ULi(前称ALi)。令 ATI芯片组普及的原因,是客户有所需求。传统芯片组设计商不能跟上潮流,只推出支援DirectX 6或7的整合型芯片组,而ATI的芯片组已支援DirectX 9,客户当然要技术和效能较强者。况且付多五美金,即犹如购买了一张低阶显视卡,ATI芯片组吸引力极强。而且,ATI在图形设计已有坚固基础,所以能轻易踏入整合型芯片组市场。第一代的ATI芯片组内建了Radeon 7000显视核心,有支援AMD和Intel处理器版本之分,惜未有正式推出市场。其后推出内建Radeon 9100显视核心的芯片组,并可支援双通道记忆体,但对记忆体兼容不足。与此同时,ATI推出没有内建显视核心的芯片组。之后再推出新芯片组,内建 X300显视核心。2005年,Intel宣布放弃低端市场,并使用ATI的整合型芯片组推出主机版。在其他主机版制造商陆续使用ATI产品下,令ATI 芯片组的市场占有率高过SiS。正当ATI有点儿成绩时,nVidia为了防止ATI威胁它的芯片组地位,所以收购ULi间接断绝其南桥供应。
RV870核心DirectX 11显卡——HD5800系列
HD5870显卡采用完整的RV870核心设计,由于采用了先进的40nm制造工艺,因此在核心面积提升1.27倍的情况下,显卡核心的流处理器却提升了两倍。作为采用完整RV870核心设计的HD5870分别有1GB和2GB两个版本。当然,这两款显卡主要是面向高端发烧级用户,HD5830的竞争对手是目前较强性能的GTX460显卡,HD5850的竞争对手是目前较强性能的GTX465显卡。 芯片尺寸规模比较
我们知道HD5870内置了1600个流处理器,对比RV770内置的800个流处理器足足翻了一倍,因此在核心面积上RV870也相应的增加到了334平方毫米。对比上一代RV770核心,RV870核心在晶体管数量上由之前的9.56亿个提升到了惊人的21亿个,显存带宽由115GB/sec提升到目前的153GB/SEC。
HD5870采用40nm制造工艺,拥有21亿个晶体管、显卡核心频率为850MHz、流处理器数量为1600个、浮点计算能力为2.72TFLOPS、具备80个纹理单元和32个光栅单元。在显存部分,HD5870采用GRRD5显存颗粒组成1GB/256bit显存规格,显存频率为4800MHz。
产品参数
芯片名称 | 核心频率 | 显存频率 | 显存接口 | 显存带宽 | 像素处理单元或流处理器 | DirectX版本 |
---|---|---|---|---|---|---|
Radeon 9200 | 250 MHz | 400 MHz | 128-bit | 6.4 GB/s | 4 | 8.1 |
Radeon 9200 Pro | 275 MHz | 550 MHz | 128-bit | 8.8 GB/s | 4 | 8.1 |
Radeon 9200 SE | 200 MHz | 333 MHz | 64-bit | 2.6 GB/s | 4 | 8.1 |
Radeon 9250 | 240 MHz | 400 MHz | 128-bit | 6.4 GB/s | 4 | 8.1 |
Radeon 9250 SE | 240 MHz | 400 MHz | 64-bit | 3.2 GB/s | 4 | 8.1 |
Radeon 9500 | 275 MHz | 540 MHz | 128-bit | 8.6 GB/s | 4 | 9 |
Radeon 9550 | 250 MHz | 400 MHz | 128-bit | 6.4 GB/s | 4 | 9 |
Radeon 9550 SE | 250 MHz | 400 MHz | 64-bit | 3.2 GB/s | 4 | 9 |
Radeon 9500 Pro | 275 MHz | 540 MHz | 128-bit | 8.6 GB/s | 8 | 9 |
Radeon 9600 | 325 MHz | 400 MHz | 128-bit | 6.4 GB/s | 4 | 9 |
Radeon 9600 Pro | 400 MHz | 600 MHz | 128-bit | 9.6 GB/s | 4 | 9 |
Radeon 9600 SE | 325 MHz | 400 MHz | 64-bit | 3.2 GB/s | 4 | 9 |
Radeon 9600 XT | 500 MHz | 600 MHz | 128-bit | 9.6 GB/s | 4 | 9 |
Radeon 9700 | 275 MHz | 540 MHz | 256-bit | 17.2 GB/s | 8 | 9 |
Radeon 9700 Pro | 325 MHz | 620 MHz | 256-bit | 19.8 GB/s | 8 | 9 |
Radeon 9800 | 325 MHz | 580 MHz | 256-bit | 18.56 GB/s | 8 | 9 |
Radeon 9800 Pro | 380 MHz | 680 MHz | 256-bit | 21.7 GB/s | 8 | 9 |
Radeon 9800 SE | 325 MHz | 500 MHz | 128-bit or 256-bit | 8 GB/s or 16 GB/s | 4 | 9 |
Radeon 9800 XT | 412 MHz | 730 MHz | 256-bit | 23.3 GB/s | 8 | 9 |
Radeon X300 SE | 325 MHz | 400 MHz | 64-bit | 3.2 GB/s | 4 | 9 |
Radeon X300 | 325 MHz | 400 MHz | 128-bit | 6.4 GB/s | 4 | 9 |
Radeon X550 | 400 MHz | 500 MHz | 128-bit or 64-bit | 8 GB/s or 4 GB/s | 4 | 9 |
Radeon X600 Pro | 400 MHz | 600 MHz | 128-bit | 9.6 GB/s | 4 | 9 |
Radeon X600 XT | 500 MHz | 730 MHz | 128-bit | 11.68 GB/s | 4 | 9 |
Radeon X700 | 400 MHz | 600 MHz | 128-bit | 9.6 GB/s | 8 | 9 |
Radeon X700 Pro | 420 MHz | 864 MHz | 128-bit | 13.8 GB/s | 8 | 9 |
Radeon X700 XT | 475 MHz | 1.05 GHz | 128-bit | 16.8 GB/s | 8 | 9 |
Radeon X800 SE | * | * | * | * | 8 | 9 |
Radeon X800 | 400 MHz | 700 MHz | 256-bit | 22.4 GB/s | 12 | 9 |
Radeon X800 XL | 400 MHz | 1 GHz | 256-bit | 32 GB/s | 16 | 9 |
Radeon X800 GT | 475 MHz | ** | 128-bit or 256-bit | ** | 8 | 9 |
Radeon X800 GTO | 400 MHz | 1 GHz *** | 256-bit | 32 GB/s | 12 | 9 |
Radeon X800 Pro | 475 MHz | 950 MHz | 256-bit | 30.4 GB/s | 12 | 9 |
Radeon X800 XT | 500 MHz | 1 GHz | 256-bit | 32 GB/s | 16 | 9 |
Radeon X800 XT PE | 520 MHz | 1.12 GHz | 256-bit | 35.8 GB/s | 16 | 9 |
Radeon X850 Pro | 520 MHz | 1.08 GHz | 256-bit | 34.56 GB/s | 12 | 9 |
Radeon X850 XT | 520 MHz | 1.08 GHz | 256-bit | 34.56 GB/s | 16 | 9 |
Radeon X850 PE | 540 MHz | 1.18 GHz | 256-bit | 37.76 GB/s | 16 | 9 |
Radeon X1050 | **** | **** | **** | **** | 4 | 9.0c |
Radeon X1300 HM | 450 MHz | 1 GHz | 128-bit or 64-bit or 32-bit | 16 GB/s or 8 GB/s or 4 GB/s | 4 | 9.0c |
Radeon X1300 | 450 MHz | 500 MHz | 128-bit or 64-bit or 32-bit | 8 GB/s or 4 GB/s or 2 GB/s | 4 | 9.0c |
Radeon X1300 Pro | 600 MHz | 800 MHz | 128-bit or 64-bit or 32-bit | 12.8 GB/s or 6.4 GB/s or 3.2 GB/s | 4 | 9.0c |
Radeon X1300 XT | 500 MHz | 800 MHz (DDR2) or 1 GHz (GDDR3) | 128-bit | 12.8 GB/s or 16 GB/s | 12 | 9.0c |
Radeon X1550 | 450 MHz or 550 MHz or 600 MHz | 800 MHz | 64-bit or 128-bit | 6.4 GB/s or 12.8 GB/s | 4 | 9.0c |
Radeon X1600 Pro | 500 MHz or 575 MHz | 780 MHz | 128-bit | 12.48 GB/s | 12 | 9.0c |
Radeon X1600 XT | 590 MHz | 1.38 GHz | 128-bit | 22.08 GB/s | 12 | 9.0c |
Radeon X1650 Pro | 600 MHz | 1.40 GHz | 128-bit | 22.40 GB/s | 12 | 9.0c |
Radeon X1650 XT | 575 MHz | 1.35 GHz | 128-bit | 21.60 GB/s | 24 | 9.0c |
Radeon X1800 GTO | 500 MHz | 1 GHz | 256-bit | 32 GB/s | 12 | 9.0c |
Radeon X1800 XL | 500 MHz | 1 GHz | 256-bit | 32 GB/s | 16 | 9.0c |
Radeon X1800 XT | 625 MHz | 1.5 GHz | 256-bit | 48 GB/s | 16 | 9.0c |
Radeon X1900 GT | 575 MHz | 1.2 GHz | 256-bit | 38.4 GB/s | 36 | 9.0c |
Radeon X1900 XT | 625 MHz | 1.45 GHz | 256-bit | 46.4 GB/s | 48 | 9.0c |
Radeon X1900 XTX | 650 MHz | 1.55 GHz | 256-bit | 49.6 GB/s | 48 | 9.0c |
Radeon X1950 GT | 500 MHz | 1.2 GHz | 256-bit | 38.4 GB/s | 36 | 9.0c |
Radeon X1950 Pro | 575 MHz | 1.38 GHz | 256-bit | 44.16 GB/s | 36 | 9.0c |
Radeon X1950 XT | 625 MHz | 1.8 GHz | 256-bit | 57.6 GB/s | 48 | 9.0c |
Radeon X1950 XTX | 650 MHz | 2 GHz | 256-bit | 64 GB/s | 48 | 9.0c |
Radeon HD 2400 Pro | 525 MHz | 800 MHz | 64-bit | 6.4 GB/s | 40 ***** | 10 |
Radeon HD 2400 XT | 700 MHz | 1.6 GHz | 64-bit | 12.8 GB/s | 40 ***** | 10 |
Radeon HD 2600 Pro | 600 MHz | 800 MHz | 128-bit | 12.8 GB/s | 120 ***** | 10 |
Radeon HD 2600 XT | 800 MHz | 1.6 GHz (GDDR3) or 2.2 GHz (GDDR4) | 128-bit | 25.6 GB/s (GDDR3) or 35.2 GB/s (GDDR4) | 120 ***** | 10 |
Radeon HD 2900 GT | 600 MHz | 1.6 GHz | 256-bit | 51.2 GB/s | 240 ***** | 10 |
Radeon HD 2900 Pro | 600 MHz | 1.85 GHz | 512-bit | 118.4 GB/s | 320 ***** | 10 |
Radeon HD 2900 XT | 740 MHz | 1.65 GHz (GDDR3) or 2 GHz (GDDR4) | 512-bit | 105.6 GB/s (GDDR3) or 128 GB/s (GDDR4) | 320 ***** | 10 |
Radeon HD 3450 ^ | 600 MHz | 1 GHz | 64-bit | 8 GB/s | 40 ***** | 10.1 |
Radeon HD 3470 ^ | 800 MHz | 1.90 GHz | 64-bit | 15.2 GB/s | 40 ***** | 10.1 |
Radeon HD 3650 ^ | 725 MHz | 1 GHZ (DDR2) or 1.6 GHz (GDDR3) | 128-bit | 16 GB/s (DDR2) or 25.6 GB/s (GDDR3) | 120 ***** | 10.1 |
Radeon HD 3690 ^ | 668 MHz | 1,656 MHz | 128-bit | 26.5 GB/s | 120 ***** | 10.1 |
Radeon HD 3850 ^ | 670 MHz | 1.66 GHz | 256-bit | 53.12 GB/s | 320 ***** | 10.1 |
Radeon HD 3870 ^ | 775 MHz | 2.25 GHz | 256-bit | 72 GB/s | 320 ***** | 10.1 |
Radeon HD 3870 X2 ^ + | 825 MHz | 1.8 GHz | 256-bit | 57.6 GB/s | 320 ***** | 10.1 |
Radeon HD 4350 ^ | 600 MHz | 1 GHz | 64-bit | 8 GB/s | 80 ***** | 10.1 |
Radeon HD 4550 ^ | 800 MHz | 1.6 GHz | 64-bit | 12.8 GB/s | 80 ***** | 10.1 |
Radeon HD 4650 ^ | 600 MHz | 1 GHz or 1.4 GHz | 128-bit | 16 GB/s or 22.4 GB/s | 320 ***** | 10.1 |
Radeon HD 4670 ^ | 750 MHz | 2 GHz (512 MB) or 1,746 MHz (1 GB) | 128-bit | 32 GB/s or 27.94 GB/s | 320 ***** | 10.1 |
Radeon HD 4730 ^ | 750 MHz | 1.8 GHz | 128-bit | 28.8 GB/s | 640 ***** | 10.1 |
Radeon HD 4770 ^ | 750 MHz | 3.2 GHz | 128-bit | 51.2 GB/s | 640 ***** | 10.1 |
Radeon HD 4830 ^ | 575 MHz | 1.8 GHz | 256-bit | 57.6 GB/s | 640 ***** | 10.1 |
Radeon HD 4850 ^ | 625 MHz | 2 GHz | 256-bit | 64 GB/s | 800 ***** | 10.1 |
Radeon HD 4850 X2 ^ + | 625 MHz | 2 GHz | 256-bit | 64 GB/s | 800 ***** | 10.1 |
Radeon HD 4870 ^ | 750 MHz | 3.6 GHz | 256-bit | 115.2 GB/s | 800 ***** | 10.1 |
Radeon HD 4870 X2 ^ + | 750 MHz | 2.6 GHz | 256-bit | 115.2 GB/s | 800 ***** | 10.1 |
Radeon HD 4890 ^ | 850 MHz | 3.9 GHz | 256-bit | 124.8 GB/s | 800 ***** | 10.1 |
Radeon HD 5850 ^ | 725 MHz | 4 GHz | 256-bit | 128 GB/s | 1,440 ***** | 11 |
Radeon HD 5870 ^ | 850 MHz | 4.2 GHz | 256-bit | 134.4 GB/s | 1,600 ***** | 11 |
Radeon HD 5970 ^ | 725 MHz | 4 GHz | 512-bit | 256 GB/s | 3,200 ***** | 11 |
Radeon HD 6850 ^ | 775MHZ | 4 GHz | 256-bit | 128 G/s | 960 | 11 |
Radeon HD6950 ^ | 800MHz | 5 GHz | 256-bit | 160 G/s | 1408 | 11 |
Radeon HD 6990 ^ | 830MHz/880MHz | 5 GHz | 256×2-bit | 320 G/s | 3072 | 11 |
Radeon HD 7970 | 925MHz | 5.5GHz | 384-bit | 264G/s | 2048 | 11.1 |
Radeon HD 7950 | 800MHz | 5GHz | 384-bit | 240G/s | 1792 | 11.1 |
Radeon HD 7990 | 925MHz/1GHz | 5.5GHz | 384×2-bit | 264×2G/s | 4096 | 11.1 |
芯片名称 | 核心频率 | 显存频率 | 显存接口 | 显存带宽 | 像素处理单元或流处理器 | DirectX版本 |
---|---|---|---|---|---|---|
Radeon 9200 | 250 MHz | 400 MHz | 128-bit | 6.4 GB/s | 4 | 8.1 |
Radeon 9200 Pro | 275 MHz | 550 MHz | 128-bit | 8.8 GB/s | 4 | 8.1 |
Radeon 9200 SE | 200 MHz | 333 MHz | 64-bit | 2.6 GB/s | 4 | 8.1 |
Radeon 9250 | 240 MHz | 400 MHz | 128-bit | 6.4 GB/s | 4 | 8.1 |
Radeon 9250 SE | 240 MHz | 400 MHz | 64-bit | 3.2 GB/s | 4 | 8.1 |
Radeon 9500 | 275 MHz | 540 MHz | 128-bit | 8.6 GB/s | 4 | 9 |
Radeon 9550 | 250 MHz | 400 MHz | 128-bit | 6.4 GB/s | 4 | 9 |
Radeon 9550 SE | 250 MHz | 400 MHz | 64-bit | 3.2 GB/s | 4 | 9 |
Radeon 9500 Pro | 275 MHz | 540 MHz | 128-bit | 8.6 GB/s | 8 | 9 |
Radeon 9600 | 325 MHz | 400 MHz | 128-bit | 6.4 GB/s | 4 | 9 |
Radeon 9600 Pro | 400 MHz | 600 MHz | 128-bit | 9.6 GB/s | 4 | 9 |
Radeon 9600 SE | 325 MHz | 400 MHz | 64-bit | 3.2 GB/s | 4 | 9 |
Radeon 9600 XT | 500 MHz | 600 MHz | 128-bit | 9.6 GB/s | 4 | 9 |
Radeon 9700 | 275 MHz | 540 MHz | 256-bit | 17.2 GB/s | 8 | 9 |
Radeon 9700 Pro | 325 MHz | 620 MHz | 256-bit | 19.8 GB/s | 8 | 9 |
Radeon 9800 | 325 MHz | 580 MHz | 256-bit | 18.56 GB/s | 8 | 9 |
Radeon 9800 Pro | 380 MHz | 680 MHz | 256-bit | 21.7 GB/s | 8 | 9 |
Radeon 9800 SE | 325 MHz | 500 MHz | 128-bit or 256-bit | 8 GB/s or 16 GB/s | 4 | 9 |
Radeon 9800 XT | 412 MHz | 730 MHz | 256-bit | 23.3 GB/s | 8 | 9 |
Radeon X300 SE | 325 MHz | 400 MHz | 64-bit | 3.2 GB/s | 4 | 9 |
Radeon X300 | 325 MHz | 400 MHz | 128-bit | 6.4 GB/s | 4 | 9 |
Radeon X550 | 400 MHz | 500 MHz | 128-bit or 64-bit | 8 GB/s or 4 GB/s | 4 | 9 |
Radeon X600 Pro | 400 MHz | 600 MHz | 128-bit | 9.6 GB/s | 4 | 9 |
Radeon X600 XT | 500 MHz | 730 MHz | 128-bit | 11.68 GB/s | 4 | 9 |
Radeon X700 | 400 MHz | 600 MHz | 128-bit | 9.6 GB/s | 8 | 9 |
Radeon X700 Pro | 420 MHz | 864 MHz | 128-bit | 13.8 GB/s | 8 | 9 |
Radeon X700 XT | 475 MHz | 1.05 GHz | 128-bit | 16.8 GB/s | 8 | 9 |
Radeon X800 SE | * | * | * | * | 8 | 9 |
Radeon X800 | 400 MHz | 700 MHz | 256-bit | 22.4 GB/s | 12 | 9 |
Radeon X800 XL | 400 MHz | 1 GHz | 256-bit | 32 GB/s | 16 | 9 |
Radeon X800 GT | 475 MHz | ** | 128-bit or 256-bit | ** | 8 | 9 |
Radeon X800 GTO | 400 MHz | 1 GHz *** | 256-bit | 32 GB/s | 12 | 9 |
Radeon X800 Pro | 475 MHz | 950 MHz | 256-bit | 30.4 GB/s | 12 | 9 |
Radeon X800 XT | 500 MHz | 1 GHz | 256-bit | 32 GB/s | 16 | 9 |
Radeon X800 XT PE | 520 MHz | 1.12 GHz | 256-bit | 35.8 GB/s | 16 | 9 |
Radeon X850 Pro | 520 MHz | 1.08 GHz | 256-bit | 34.56 GB/s | 12 | 9 |
Radeon X850 XT | 520 MHz | 1.08 GHz | 256-bit | 34.56 GB/s | 16 | 9 |
Radeon X850 PE | 540 MHz | 1.18 GHz | 256-bit | 37.76 GB/s | 16 | 9 |
Radeon X1050 | **** | **** | **** | **** | 4 | 9.0c |
Radeon X1300 HM | 450 MHz | 1 GHz | 128-bit or 64-bit or 32-bit | 16 GB/s or 8 GB/s or 4 GB/s | 4 | 9.0c |
Radeon X1300 | 450 MHz | 500 MHz | 128-bit or 64-bit or 32-bit | 8 GB/s or 4 GB/s or 2 GB/s | 4 | 9.0c |
Radeon X1300 Pro | 600 MHz | 800 MHz | 128-bit or 64-bit or 32-bit | 12.8 GB/s or 6.4 GB/s or 3.2 GB/s | 4 | 9.0c |
Radeon X1300 XT | 500 MHz | 800 MHz (DDR2) or 1 GHz (GDDR3) | 128-bit | 12.8 GB/s or 16 GB/s | 12 | 9.0c |
Radeon X1550 | 450 MHz or 550 MHz or 600 MHz | 800 MHz | 64-bit or 128-bit | 6.4 GB/s or 12.8 GB/s | 4 | 9.0c |
Radeon X1600 Pro | 500 MHz or 575 MHz | 780 MHz | 128-bit | 12.48 GB/s | 12 | 9.0c |
Radeon X1600 XT | 590 MHz | 1.38 GHz | 128-bit | 22.08 GB/s | 12 | 9.0c |
Radeon X1650 Pro | 600 MHz | 1.40 GHz | 128-bit | 22.40 GB/s | 12 | 9.0c |
Radeon X1650 XT | 575 MHz | 1.35 GHz | 128-bit | 21.60 GB/s | 24 | 9.0c |
Radeon X1800 GTO | 500 MHz | 1 GHz | 256-bit | 32 GB/s | 12 | 9.0c |
Radeon X1800 XL | 500 MHz | 1 GHz | 256-bit | 32 GB/s | 16 | 9.0c |
Radeon X1800 XT | 625 MHz | 1.5 GHz | 256-bit | 48 GB/s | 16 | 9.0c |
Radeon X1900 GT | 575 MHz | 1.2 GHz | 256-bit | 38.4 GB/s | 36 | 9.0c |
Radeon X1900 XT | 625 MHz | 1.45 GHz | 256-bit | 46.4 GB/s | 48 | 9.0c |
Radeon X1900 XTX | 650 MHz | 1.55 GHz | 256-bit | 49.6 GB/s | 48 | 9.0c |
Radeon X1950 GT | 500 MHz | 1.2 GHz | 256-bit | 38.4 GB/s | 36 | 9.0c |
Radeon X1950 Pro | 575 MHz | 1.38 GHz | 256-bit | 44.16 GB/s | 36 | 9.0c |
Radeon X1950 XT | 625 MHz | 1.8 GHz | 256-bit | 57.6 GB/s | 48 | 9.0c |
Radeon X1950 XTX | 650 MHz | 2 GHz | 256-bit | 64 GB/s | 48 | 9.0c |
Radeon HD 2400 Pro | 525 MHz | 800 MHz | 64-bit | 6.4 GB/s | 40 ***** | 10 |
Radeon HD 2400 XT | 700 MHz | 1.6 GHz | 64-bit | 12.8 GB/s | 40 ***** | 10 |
Radeon HD 2600 Pro | 600 MHz | 800 MHz | 128-bit | 12.8 GB/s | 120 ***** | 10 |
Radeon HD 2600 XT | 800 MHz | 1.6 GHz (GDDR3) or 2.2 GHz (GDDR4) | 128-bit | 25.6 GB/s (GDDR3) or 35.2 GB/s (GDDR4) | 120 ***** | 10 |
Radeon HD 2900 GT | 600 MHz | 1.6 GHz | 256-bit | 51.2 GB/s | 240 ***** | 10 |
Radeon HD 2900 Pro | 600 MHz | 1.85 GHz | 512-bit | 118.4 GB/s | 320 ***** | 10 |
Radeon HD 2900 XT | 740 MHz | 1.65 GHz (GDDR3) or 2 GHz (GDDR4) | 512-bit | 105.6 GB/s (GDDR3) or 128 GB/s (GDDR4) | 320 ***** | 10 |
Radeon HD 3450 ^ | 600 MHz | 1 GHz | 64-bit | 8 GB/s | 40 ***** | 10.1 |
Radeon HD 3470 ^ | 800 MHz | 1.90 GHz | 64-bit | 15.2 GB/s | 40 ***** | 10.1 |
Radeon HD 3650 ^ | 725 MHz | 1 GHZ (DDR2) or 1.6 GHz (GDDR3) | 128-bit | 16 GB/s (DDR2) or 25.6 GB/s (GDDR3) | 120 ***** | 10.1 |
Radeon HD 3690 ^ | 668 MHz | 1,656 MHz | 128-bit | 26.5 GB/s | 120 ***** | 10.1 |
Radeon HD 3850 ^ | 670 MHz | 1.66 GHz | 256-bit | 53.12 GB/s | 320 ***** | 10.1 |
Radeon HD 3870 ^ | 775 MHz | 2.25 GHz | 256-bit | 72 GB/s | 320 ***** | 10.1 |
Radeon HD 3870 X2 ^ + | 825 MHz | 1.8 GHz | 256-bit | 57.6 GB/s | 320 ***** | 10.1 |
Radeon HD 4350 ^ | 600 MHz | 1 GHz | 64-bit | 8 GB/s | 80 ***** | 10.1 |
Radeon HD 4550 ^ | 800 MHz | 1.6 GHz | 64-bit | 12.8 GB/s | 80 ***** | 10.1 |
Radeon HD 4650 ^ | 600 MHz | 1 GHz or 1.4 GHz | 128-bit | 16 GB/s or 22.4 GB/s | 320 ***** | 10.1 |
Radeon HD 4670 ^ | 750 MHz | 2 GHz (512 MB) or 1,746 MHz (1 GB) | 128-bit | 32 GB/s or 27.94 GB/s | 320 ***** | 10.1 |
Radeon HD 4730 ^ | 750 MHz | 1.8 GHz | 128-bit | 28.8 GB/s | 640 ***** | 10.1 |
Radeon HD 4770 ^ | 750 MHz | 3.2 GHz | 128-bit | 51.2 GB/s | 640 ***** | 10.1 |
Radeon HD 4830 ^ | 575 MHz | 1.8 GHz | 256-bit | 57.6 GB/s | 640 ***** | 10.1 |
Radeon HD 4850 ^ | 625 MHz | 2 GHz | 256-bit | 64 GB/s | 800 ***** | 10.1 |
Radeon HD 4850 X2 ^ + | 625 MHz | 2 GHz | 256-bit | 64 GB/s | 800 ***** | 10.1 |
Radeon HD 4870 ^ | 750 MHz | 3.6 GHz | 256-bit | 115.2 GB/s | 800 ***** | 10.1 |
Radeon HD 4870 X2 ^ + | 750 MHz | 2.6 GHz | 256-bit | 115.2 GB/s | 800 ***** | 10.1 |
Radeon HD 4890 ^ | 850 MHz | 3.9 GHz | 256-bit | 124.8 GB/s | 800 ***** | 10.1 |
Radeon HD 5850 ^ | 725 MHz | 4 GHz | 256-bit | 128 GB/s | 1,440 ***** | 11 |
Radeon HD 5870 ^ | 850 MHz | 4.2 GHz | 256-bit | 134.4 GB/s | 1,600 ***** | 11 |
Radeon HD 5970 ^ | 725 MHz | 4 GHz | 512-bit | 256 GB/s | 3,200 ***** | 11 |
Radeon HD 6850 ^ | 775MHZ | 4 GHz | 256-bit | 128 G/s | 960 | 11 |
Radeon HD6950 ^ | 800MHz | 5 GHz | 256-bit | 160 G/s | 1408 | 11 |
Radeon HD 6990 ^ | 830MHz/880MHz | 5 GHz | 256×2-bit | 320 G/s | 3072 | 11 |
Radeon HD 7970 | 925MHz | 5.5GHz | 384-bit | 264G/s | 2048 | 11.1 |
Radeon HD 7950 | 800MHz | 5GHz | 384-bit | 240G/s | 1792 | 11.1 |
Radeon HD 7990 | 925MHz/1GHz | 5.5GHz | 384×2-bit | 264×2G/s | 4096 | 11.1 |
ATI公司拥有超过2500名员工,它的总部分别设在马克姆和安略,并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等地都设有办事处。 其产品在加州、佛州、马萨诸塞州、安大略和宾夕法尼亚州等地的研发中心进行研发,并在加拿大和台湾生产。
在2004年,ATI公司的财政收入达到20亿美元。
历任CEO | 简介 |
---|---|
何国源(Kwok Yuen Ho) | 任职到2005年11月22日。1950年,出生于一个曾经富裕的新会家庭,随即离开中国大陆。他人生的一大转机是在1974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获得了电子工程学士学位。而后他曾就职于数据控制系统、飞利浦电子和国家半导体公司,再后来就任王氏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那是一家PC制造及组装工厂。1984年,何国源移民加拿大。不太走运的是尽管他拥有10年的工作经验和电子工程学位,但仍然难以找到一个和他在香港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不过,何国源并不是求职市场上唯一的失败者。1985年,他和另外两个香港移民,Benny Lau(产品开发副总裁,已退休)和LEE KA LAU(刘理凯,策略计划副总裁),共同创建了他们自己的公司,也就是大名鼎鼎的Array Technology Industry。 |
David E. Orton | 前ArtX成员 |
历任CEO | 简介 |
---|---|
何国源(Kwok Yuen Ho) | 任职到2005年11月22日。1950年,出生于一个曾经富裕的新会家庭,随即离开中国大陆。他人生的一大转机是在1974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获得了电子工程学士学位。而后他曾就职于数据控制系统、飞利浦电子和国家半导体公司,再后来就任王氏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那是一家PC制造及组装工厂。1984年,何国源移民加拿大。不太走运的是尽管他拥有10年的工作经验和电子工程学位,但仍然难以找到一个和他在香港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不过,何国源并不是求职市场上唯一的失败者。1985年,他和另外两个香港移民,Benny Lau(产品开发副总裁,已退休)和LEE KA LAU(刘理凯,策略计划副总裁),共同创建了他们自己的公司,也就是大名鼎鼎的Array Technology Industry。 |
David E. Orton | 前ArtX成员 |
ATI自1985年8月20日成立之后就把自己定位成一家电脑图形公司,同年10月ATI使用ASIC技术开发出了第一款图形芯片和图形卡,之后就主要涉足OEM(原始设备制造商)业务,为大型个人电脑制造商(如IBM)制造显示芯片。当时的个人电脑只有IBM和其它竞争者的整机销售,而且价值不菲,所有配件包括软件都不会单独零售,所以OEM是唯一的出路。
EGA Wonder和VGA Wonder家族显卡
为了公司前途着想,ATI决定不再大量制造基本的2D图像芯片。在1987年,ATI发售EGA Wonder和VGA Wonder家族显卡。这些显卡功能都比IBM自身的显示装置好,EGA/VGA Wonder是一种能用于市场上任何一种图形界面、软件和显示器的单卡,为传统个人电脑提供了更高速的图像,由此引起了个人电脑制造商和用户的重视。
Radeon 9700
从Rage转型到Radeon100小试牛刀再到Radeon200崛起最后到Radeon300辉煌,其中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Matrox的Parhelia-512似乎抢了DirectX 9.0的头把交椅,但是最早的未必是最好的,ATI Radeon 9700选择了一个更好的时机。以往ATI在产品开发上总是比nVIDIA慢一步,就像99年之前的AMD一样。如果要打败竞争对手,那么必须在产品研发周期上打一个时间差,选择短暂的沉默,然后薄积厚发。AMD的K7正是这样做的,而ATI的Radeon 9700显然也是一个经典案例。ATI技术公司产品(3)
最先推出的Radeon 9700/Pro可谓令人耳目一新,不仅率先实现DirectX 9.0硬件级支持,还破天荒地集成了1.1亿个晶体管。作为新一代产品,Radeon 9700/Pro实现了256Bit位宽,并且显存位宽也达到这一数值。从显存宽位、渲染管道、纹理贴图单元等令人关注的指标来看,Radeon 9700/Pro的表现是无懈可击的。与当时的GeForce4 Ti相比,Radeon 9700/Pro完全超越它,而且已经不能算作是同一时代的产品了。可以负责地说,在当时产品研发进度上,ATI第一次超越了nVIDIA。Radeon 9700/Pro配置了四个可编程顶点描景管道,而且改善了多边形设置引擎,可以提供对Vertex Shader 2.0、Pixel Shader 2.0、NURBS、Displacement Mapping等技术最完美的支持。全屏抗锯齿技术始终是GPU厂商不断努力的方向,而Radeon 9700/Pro带给业界的是Smoothvision 2.0,配合新一代HyperZIII显存压缩技术,直接令全屏抗锯齿效果的实用价值大大提高。
Radeon 9500/Pro
高价位的Radeon 9700/Pro仅仅是ATI的一面旗帜,真正令人疯狂的是Radeon 9500/Pro。Radeon 9500/Pro使用与Radeon 9700/Pro相同的R300 GPU,只不过显存位宽降低到128Bit DDR。相对而言,Radeon 9500的速度降低更多一些,因为它只有4条像素渲染流水线。不过更为令人惊喜的是,很多Radeon 9500/Pro都可以通过软件修改为Radeon 9700/Pro,此时性能大幅度提高,备受发烧友推崇。或许是看到了Radeon 9500/Pro的这一“小瑕疵”,也或许是为了降低成本,ATI迅速推出了基于RV350内核的Radeon 9600/Pro。Radeon 9600/Pro同样完整地支持DirectX 9.0,不过仅仅配置2个可编程顶点描景管道,而且像素渲染流水线缩减为4条,同时显存位宽也只有128Bit DDR。如此一来,Radeon 9600/Pro反倒失去了光芒,因此普及速度并不快。当然,后来ATI衍生出的Radeon 9550还是非常成功,被很多ATI Fans誉为经典中的经典。
Radeon 9600
对比GeForce FX5950U与Radeon 9800XT,我们却能发现奇怪的一幕。在大多数基于DirectX 8.1的游戏中,两者的差距微乎其微,而在执行DirectX 9.0游戏时,Radeon 9800XT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如此,ATI旗下的Radeon 9600系列也具有类似的优势,令nVIDIA的GeForce 5700/5600系列受到很大的打击。从官方公布的消息来看,GeForce FX5950U与Radeon 9800XT在DirectX 9.0执行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甚至是导致性能差距的重要原因。尽管两者都是支持Pixel Shader 2.0与Vertex Shader 2.0,但是渲染精度、指令数量、Shader长度等都不相同。ATI技术公司产品(4)
Radeon 9800惊人的DirectX9 3D动态贴图技术
原本nVIDIA GeForce FX相对于Radeon 9700Pro的一个主要优点就是可以执行长度达1024指令的Pixel Shader程序,但是ATI随后发布的Radeon 9800系列可以执行任意指令长度的Pixel Shader程序,这比GeForce FX5950又进了一步。这一切都归功于ATI的F-buffer技术,主要用于存储渲染流程中的中间结果,这样就避免了把所有的像素都写入帧缓存,提高了工作效率。
nVIDIA与ATI的对抗
nVIDIA势力的日益壮大以及在接口开发方面的垄断行为令Microsoft非常恼怒,甚至一度传出nVIDIA退出DirectX 9.0制定小组。正所谓无风不起浪,这至少证明nVIDIA与Microsoft的关系大不如前。众所周知,目前Pixel Shader与Vertex Shader都只能在D3D接口下应用,退出OpenGL组织的Microsoft一心想彻底淘汰OpenGL接口,而且已经基本实现。在这种情况下,nVIDIA的境地自然非常不利,很可能在面对新一轮3.0版本Pixel Shader以及Vertex Shader竞争时处于下风。更为蹊跷的是,ATI研发小组还拥有原本负责制定DirectX标准的前Microsoft成员,这也是令nVIDIA最为尴尬的。对比同级别的显卡,nVIDIA在OpenGL性能上有着很大的优势,而ATI的D3D速度更为出色。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并非是单纯的技术原因,厂商之间的“合作”与“牵制”起了决定性作用。
如果要对ATI和nVIDIA的第一次DirectX9对抗下一个结论,那么ATI可以说是大获全胜。但是,可千万不要小看了nVIDIA的雄心,就在ATI吃着Radeon 9550的老本时,nVIDIA的PCI Express攻略已经展开,并就此将ATI打入深渊。.
SM 3.0的溃败
ATI以及其它GPU厂商的复苏为nVIDIA敲响了警钟,Radeon 9700/9800更是让nVIDIA知道落后的感觉。GeForce FX5800的4×2流水线架构以及128bit GDDR2显存更是使得nVIDIA在性能宝座的争夺中彻底败给ATI,对于nVIDIA而言,真正令其坐立不安的还不仅仅是ATI的高端产品。Radeon 9550以及衍生到PCI Express接口的X300-X550-X600小组合体对于市场占有率的侵蚀一度非常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指望FX5200/5500/5600/5700之流挽回局面已经没有可能,而且nVIDIA的桥接芯片存在成本偏高的问题。如何才能彻底压制ATI,这成了nVIDIA的当务之急。事实上,nVIDIA一直在产品研发进度方面略微领先于ATI。在GeForce 5900发布之前,GeForce 6系列就已经进入研发阶段。nVIDIA对GeForce 6投入的工程研发人员不下500人,研发经费数以亿美元计算。自此为止,可以彻底宣告nVIDIA的GeForce 6产品线布置完成,NV3X核心逐步退出市场。以GeForce 6200TC对抗被称为nVIDIA心腹大患的集成显卡,以GeForce 6600LE系列牵制ATI的X300-X550-X600阵营,以GeForce 6600GT再加上高端SLI技术彻底打压竞争对手,应该说nVIDIA有一定的胜算。ATI技术公司产品(3)
但是从技术角度而言,X300-X550-X600阵营却不得不面对平庸的现实。如今越来越多的游戏开始支持Shader Model 3.0,包括《细胞分裂3》、《孤岛惊魂》、《帝国时代3》、《使命召唤2》等。GeForce 6200以及GeForce 6600LE全面支持Shader Model 3.0,而ATI显卡显然在这方面处于落后局面。
Shader Model 3.0
Shader Model 3.0 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的游戏研发时的编程模型,方便游戏开发商更简单的做效果更好的游戏。Shader Model 3.0被应用到很多环境表面和混合的镜面光源中。和Shader Model 2.0相比,Shader Model 3.0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拥有 置换贴图技术,许多复杂的光影算法在 Shader Model 1.1 和 Shader Model 2.0 上无法实现.
对于任何厂商而言,众多市场总是不可放弃的前沿阵地。当时,ATI一心希望X300-X550-X600阵营能够坚守低端市场,而X700至少对GeForce 6600系列构成威胁。但是现在看来,ATI的如意算盘显然不切实际。由于技术研发上的落后,ATI已经在第二轮的DirectX9竞争舞台中败北。当然,X700的失败也意味着整个产品线的溃败。X800尽管随后衍生出X850系列,但是在高端市场根本无法打开局面,难以与GeForce 6800系列正面对抗。
X1600
一条管线内置多个工作单元已经不是什么新技术,以前的GeForce4 Ti以及Radeon 8500等显卡都运用过这些技术。与纯粹依靠单管线相比,这种方式能够在纹理填充以及像素计算方面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不过此时的实际工作能力并非简单的相乘关系,而且其中的复杂关系很难评判。在ATI最新推出的X1600 RV530 GPU中,只有四条渲染管线,但是每条管线拥有12个像素填充单元。
如今我们对于一条流水线定义是“Pixel Shader(像素着色器)+TMU(纹理单元)+ROP(光栅化引擎,ATI将其称为Render Back End)。从功能上简单的说,Pixel Shader完成像素处理,TMU负责纹理渲染,而ROP则负责像素的最终输出,因此,一条完整的传统流水线意味着在一个时钟周期完成1个Pixel Shader运算,输出1个纹理和1个像素。以GeForce 6600LE为例,一块传统的4流水线构架显卡(4X1)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4个Pixel Shader运算,输出4个纹理和4个像素。流水线=Pixel Shader+TMU+ROP,这一概念一直得到GPU厂商的拥护。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3D游戏开始有明显的取向性,此时这一平衡也自然被打破。ATI技术公司(3)
正是基于像素着色器程序中算术指令比重不断提高这一事实现状,ATI开始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提高像素渲染管线数量。以X1600为例,它拥有4条真正意义上的流水线,只不过Pixel Shader、TMU以及ROP形成3:1:1的关系。具体而言,X1600有12个Pixel Shader,而TMU和ROP却只有4个,因此这款GPU核心在一个周期内可以进行12次Pixel Shader运算,输出4个纹理和4个像素。也就是说,X1600在Pixel Shader运算上等同于16流水线显卡,但在纹理填充率和像素填充率上等同于4流水线显卡。按理说,X1600的技术的确是比较先进,但是将一项技术优势作为非同级别竞争的砝码,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面对GeForce 6600GT和GeForce 7300GT真正的8管线,X1600显然没有胜算。好在,ATI近期发布了X1650XT,此时真正拥有12管线,并且实现了36个像素单元,但是这似乎一切已经晚了,因为ATI已经被AMD所收购。
依靠NV40 NVIDIA打了个翻身仗,新的显示芯片G70在2005年年中顺利上市。与激进的NV40不同,G70以NV40为基础,在性能和功耗、成本等几个方面取得非常好的平衡。
R520
而急于扳回一城的ATI却连续遇上了功耗等不利因素造成的Re-tape,导致传说中的R520一再跳票。经过了4个月痛苦的G70 VS nothing的煎熬,R520终于在10月发布。
与R420一样只有16条渲染管线,在采用极线程分派处理器后,R520能够最多同时处理512个线程,先进的线程管理机制使得每条渲染管线的效率大为提升;8个引入SM3.0的顶点着色单元,动态流控指令得到了支持,采用R2VB的方式绕过了SM3.0对VTF的规定;采用了256位的环形总线尽管增加了内存的延时,却灵活了数据的调度;支持FP32及HDR+AA;而先进的Avivo技术使得ATI产品的视频质量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R580
与G70相比,R520的技术更为先进,但是像素着色单元过少是其硬伤,不久后NVIDIA推出的7800GTX 512MB凭借高频和大容量的内存就轻松超过了R520。针对R520的缺点,ATI迅速作出了反应,推出了与R520在架构上很不一样的R580。
ATI认为未来游戏将会对Shader的要求更高,所以像素着色单元与TMU的比值应该更大。于是R580采用了48个3D+1D像素着色单元,却使用了与R520相同的16TMU。这种奇特的3:1架构被证明在如极品飞车10和上古卷轴4等PS资源吃紧的新游戏中能够获得比传统的1:1架构更为优秀的表现。先进的软阴影过滤技术Fetch4则让R580对阴影的处理更有效率。
R580在老游戏下性能表现与对手的旗舰产品不相上下,而在Shader压力繁重的新游戏中特别是高分辨AA/AF全开的模式下,甚至能够超过对手产品50%以上的性能表现。相比较于R520,R580游戏表现大为增强,成为了当时的游戏之王。
然而R580系列与其前辈R420有着共同的软肋,那就是中低端产品同样表现不佳。继NV43横扫中低端之后, 继任者G73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与此同时20管线的7900GS芯片良率之高使之成为了有史以来成本最低的中高端芯片,不断的降价给了ATI中高端产品已强大的压力。反观ATI,用R580的1/4缩小版X1600系列去攻占中低端市场,12PS、4TMU这种在高端芯片上优秀的3:1架构设计在普通游戏分辨率下显得有些水土不服,过少的TMU资源成了性能的瓶颈。ATI在中低端的竞争中再次败北。
R580+
就在AMD即将完成收购的时候,R580+上市,这次上市带来了新系列的产品线。高端以X1950XTX为主打,基本上可以看作是X1900XTX的GDDR4版本,GDDR4显存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片内传输带宽,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性能。RV570即X1950Pro/GT具有36个PS单元、12TMU、12ROPs,同样是3:1的架构,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对手的产品,成为中高端市场最有力的竞争者。RV560即X1650GT则可以看作R580的1/2,24PSU、8TMU、8ROPs,测试成绩超过G73,成为了中低端的性价比最高的显示芯片之一。
可惜X1950XTX的全系列产品出来得太晚,尽管有了良好的定位和强大的性能,可为时已晚,ATI已经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剩下的将由AMD代为完成。
RV630
2007年4月中旬,NVIDIA正式向外界宣布旗下三款中端DirectX 10显卡——GeFroce 8500GT、8600GT以及8600GTS。这意味着,nVIDIA除了占据高端的DX9显卡市场,还向主流的DX10显卡市场迈进。虽然ATi于07年5月中旬推出了旗下首款旗舰级的DX10显卡——Radeon HD 2900XT,但没有中坚力量,AMD-ATi始终不能于主流市场立足。于是AMD-ATi在2007年的6月12日,又向大家公布了其低端至中端的主流DX10显卡——RV630/610系列。
尽管又比nVIDIA的首批中端DX10显卡慢了一拍,但AMD-ATi的RV630显得后劲凌厉,得益于更先进的65nm核心制程,开发厂商能够对ATi的Radeon HD 2600系列更好的控制成本,按照不同的定位,价格低廉的Radeon HD 2600Pro、超频版的Radeon HD 2600Pro、非公版2600XT.....多种不同规格的RV630显卡登陆市场,成为ATi在中端DX10市场上的一只庞大队伍。
R600锋芒初露
终于,在2006年中,AMD-ATI发布了自己第一款支持DX10、SM4.0的显卡——ATi Radeon HD 2900XT。HD2900XT基于R600核心、80nm制造工艺,她拥有超豪华的各种硬件配置,由此可以看出收购后的AMD-ATi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她拥有7.2亿个晶体管,320个超标量流处理器,512-bit的显存位宽,最大超过128.5GB/s的显存带宽,全面支持DX10、SM4.0,AvivoHD视频硬件加速器等组件。 在众多的游戏性能测试中,HD2900均败给了竞争对手nVIDIA基于G80核心的8800系列。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ATi在DX10支持上选用了超标量流处理器(流处理器以下简称SP)。这样有助于处理大量的并行数据,但是超标量SP要5个一组才会发挥全部效用。而nVIDIA选择了矢量SP,1个即可发挥全部效用。这样比起来真正可比的SP数量是HD2900XT 64(X5)个;8800Ultra/GTX128个,8800GTS(640MB)118个,8800GTS(320MB)96个。这样一比就知道HD2900就算有神助也不可能打败8800系列。整个HD2000系列都是这样,2600是24(X5)个,2400是8(X5)个。
2、ATi不支持核心频率异步,即核心频率必须跟SP频率相同,而nVIDIA的SP频率k可以轻松超越1GHz,由此可见ATi的HD2000系列根本无法和同级产品竞争。
3、ATi没有正确发挥核心特性。R600核心是环形总线架构,特点是数据读取速度快、数据命中率低。这种特性决定了HD2900需要高速显存,而非高带宽显存。HD2900选用512-bitGDDR3显存,就像一个眼力不出众的、力量大的人在很宽、而且阻力很大的地板上找东西一样。而1GB版HD2900XT由于GDDR4显存本身的延迟时间过长被拖累。
4、HD2000系列的算法还不够成熟,BUG不少,在打开AA(抗锯齿)后性能下降明显。
尽管如此,HD2000系列并没有被G8000系列落下太多,可以看出HD2000系列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令人欣喜的是,HD2000附带的AvivoHD硬解码技术效果要比G8000系列好很多。相比之下,HD2000还有一定的竞争力。
而为了增强日后Radeon HD 2600/2400系列在产品特色方面的优势,ATi在RV630/610上都加入了比G84/G86更强悍的Avivo HD视频回放技术,其中的UVD通用视频解码引擎,能同时实现H.264和VC-1编码视频的硬件级解码,继续丰富图形加速显卡在视频回放方面的能力,进一步释放高清晰视频播放过程时对CPU运算能力的依赖。ATi强大的高清回放能力也成为ATi的Radeon HD 2400系列在入门市场上的重大注码。
R600走向成熟——HD3800系列
2007年11月16 日,AMD-ATi发布了HD3800系列显卡。她是业界第一款55nm工艺制造的显卡,业界首款支持DirectX10.1、Shader Model4.1的显卡。她基于RV670核心,保留了R600核心大部分特性。同样拥有320个超标量SP,晶体管数量缩减至6.66亿个。她引入了ATi的新技术,比如PowerPlay节能技术、AvivoHD二代硬解码技术等。AMD-ATi此次没有在HD3800身上使用512-bit显存,而是只用256-bitGDDR3显存,可见AMD-ATi已经发现了HD2900身上的显存策略错误。
对于ATi的Radeon HD 3800系列来说,提前支持了微软即将发布的DirectX 10.1,也是它的技术亮点之一。ATi的RV670在这点上和当初nVIDIA的G80十分相像,都提前了对DirectX版本的支持。而DX10.1保持了10版本的原有整体结构和编程体系,同时顶点,几何和像素着色指令集也会得到更新到支持Shader Model 4.1。此外,DirectX 10.1还提供了许多增强功能,如对HDR光源效果的改进,反锯齿的改进,更为精确的管道,全局照明特效等。DirectX 10.1是目前DirectX 10版本的增强版,将计划与Windows Vista SP1一起发售。
对于ATi来说,同样基于RV670核心的Radeon HD 3850,HD3870无疑是重中之重,RV670发布上市至今,多款非公版设计、DDR4版本的Radeon HD 3850也出现于市面之上,它们的价格都保持在1500元以下,对于nVIDIA来说HD 3850上市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未能真正拿出一款产品对抗ATi来自1500元市场上的冲击这一尴尬的局面,HD3800系列产品对nVIDIA的冲击可为当头一棒,令nVIDIA匆匆推出G94 9800GT 9600GT,为了应对HD3800系列而且还是首次上次令高端显卡定位价格最低。
刚上市的9800GT在2000元附近,9600GT更是历史性快速跳水破千元大关。ATI技术公司产品(2)
R600的巅峰——HD4800系列
2008年6月,AMD-ATi经历一年多的卧薪尝胆,终于爆发了!基于RV770核心的Radeon HD4800系列终于发布了。抢先上市的HD4850拥有1T(10^12)Flops的浮点运算能力,轻松击败了高端市场的GeForce9800GTX,即使nVIDIA发布了高频的9800GTX+也无济于事。RV770可以说是RV670的全面升级版,在制造工艺成熟后,320个超标量SP增为800个超标量SP,光栅和纹理单元也增加了,AMD-ATi在HD4800系列身上使用了优化的AA算法,在游戏开启AA后能够完胜G9800系列显卡。在稍后上市的HD4870身上AMD-ATi使用了正确的显存策略,引入256-bitGDDR5显存,回归传统的显存控制器设计,并且采用了频率达到3.6GHz!HD4870性能更上一层,拥有1.2TFlops业界第一的浮点运算能力,游戏性能甚至能与怪兽级的GTX260叫板。
Radeon HD 4800系列表现出众,HD4850刚一上市1499元的定价当天就迫使nVIDIA将GeForce9800GTX从2999元降至1999元几天之后就降至1399元,由此可见其影响力。HD4800系列性价比出众,受到显卡爱好者的追捧,在各国热卖,一些国家中甚至一度脱销。
8月12日,AMD-ATi发布HD4870X2以及4850X2。4870X2主要面对旗舰级市场,对抗最高级怪兽显卡GTX280。HD4850X2则鼓励主推非公版产品,节省成本降低价格,占据高端市场。当日,AMD-ATi发布驱动程序CatalystControlCenter8.8,将对单卡双芯及双卡互联解决方案进行性能爆发式的提升;同时附带的PowerPlay2.0新一代节能技术,将进一步提升AMD-ATi产品的竞争力。
自Radeon HD 3800起AMD-ATI重塑的辉煌时代已经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
开创DX11宏图霸业——HD5800系列
在RV7x0 Radeon HD 4000系列大获成功的同时,AMD早已经开始规划下一代桌面显卡RV8x0 Radeon HD 5000系列了,其中主打核心当然就是RV870。
以下是有关RV870的最新消息总结:
1、计划今年底流片成功(Tape Out),明年一季度末完成上市准备。2、拥有至少1000个流处理器,不过同时会采用台积电最新的40nm工艺制造,所以核心面积只有205平方毫米左右,比RV770的256平方毫米小20%。
3、理论浮点性能将有大约1.5TFlops,相比RV770的1.2TFlops提高不大,基本和流处理器的增加幅度成正比。
4、1GB GDDR5显存成为标准配置,带宽至少150-160GB/s,但目前尚不确定是否会采用512-bit位宽(可能性不是太大)。
5、待机功耗降低到现有型号的一半左右,满载功耗不祥,顶级型号会采用真空腔均热板技术。
6、会支持DirectX 11。
7、继续单卡双芯策略,但两颗芯片不会像现在这样并排放在PCB板上,而是使用多芯片模块(MCM)技术封装在一起,就像当年的Pentium D双核心处理器。如果可能,甚至会出现四颗芯片封装在一起的“四核心”显卡,只需一条PCI-E x16插槽就能实现四路交火。
8、RV870将是R600核心架构的最后一个演化版本,再往后AMD将会推出全新架构。
Northern Island全新起航——HD6000系列
AMD最初的规划就是北方群岛,准备采用台积电32nm工艺制造,具体核心代号有Cozmuel、Kauai、Ibiza,这些我们在一年前就披露过了。不幸的是,就在北方群岛流片前一个月,台积电突然宣布取消32nm,改而直接上马28nm。这打了AMD一个措手不及。
不得已之下,AMD制定了B计划,一边等待新工艺,一边在现有基础上发展一代过渡产品。这批替补本来没有代号,后来被叫作“NI-40”,代表40nm工艺版的北方群岛,再后来干脆又叫北方群岛了。Antilles、Cayman、Barts、Turks、Caicos这些新的核心代号也随后陆续确定,都成了改头换面之后的北方群岛家族的新成员。
南方群岛的名字也是在这期间冒出来的,只不过因为消息来源一直含糊不清,让所有人都以为它才是替补的B计划。如果你懒得理清其中的复杂关系,只需要知道即将发布的Radeon HD 6000系列整体代号其实就是北方群岛。下一代的事儿,以后再说吧。
下边再具体看一下北方群岛的架构问题。都说AMD这代过渡产品只是权宜之计,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其实不然,它对现有的Evergreen架构依然做了大刀阔斧的变革。自从DX10 R600以来,AMD的显卡架构都采用四小一大的流处理单元体系,理论上非常优秀,但实际利用起来颇为困难,想要发挥全部威力并不容易。现在,北方群岛终于将其抛弃,改成了四个中等大小的流处理器单元,整体理论性能削弱了,但综合执行效率会更高,软件编程也会更简单,因此实际性能特别是复杂操作下的性能应该要好很多,毕竟对GPU来说更重要的是吞吐量,而非延迟。
当然,实际游戏情况如何还有待观察,毕竟理论只是理论。NVIDIA一直宣传真DX11架构,强调更出色的曲面细分性能,但也只是在Unigine Heaven等理论测试中能够看出来,真到了游戏里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非核心部分也有不少变化,至少执行效率显著提高,但具体情况尚不得而知。有消息称AMD增强了曲面细分单元,以应付NVIDIA方面的宣传和未来游戏的需要。
流处理单元结构体系的变化对GPU核心面积影响也很大,一方面每一组的数量从五个减少到四个,但另一方面每个单元的尺寸都增大了一些,而且新核心的单元整体数量也增加了不少。最终结果,北方群岛的核心面积要扩大10-15%,估计在380-400平方毫米,大于RV870 Cypress,但依然远远小于Fermi GF100。
Radeon HD 6000系列究竟何时发布?之前都说是10月12日,但其实那天只是有一个相关会议而已,真正的发布时间要到月底,25日前后。首先出击的是性能级Radeon HD 6700系列,定位175-250美元价位区间,然后是高端Radeon HD 6800系列、旗舰双芯Radeon HD 6900系列,更低端的主流和入门级系列则会在2011年初跟进。
AMD这种马不停蹄的轮番轰炸显然会让NVIDIA有些吃不消,毕竟其GeForce 400系列还没有完全铺开,一方面要面对早已确立市场地位、灵活自如的Radeon HD 5000系列,另一方面要迎接强势跟上的Radeon HD 6000系列。
HD6800系列产品官方资料及核心图曝光
Radeon HD 6800系列显卡核心代号为Barts,从曝光的核心测量图显示,其核心面积为171.09*134.61mm=230.30mm2;而Radeon HD 5800系列的Cypress核心面积为184.18*183.49mm=337.95mm2。由此看来,Barts核心面积仅为Cypress的68.15%左右。
HD 6800系列产品的官方资料:
首先是产品路线图,核心代号为Barts XT的HD 6870以及Barts Pro的HD 6850将会在本月发布
11月下旬会有Cayman XT/Pro核心的Radeon HD 6970/6950显卡出炉;而12月则有Antilles核心的新双核产品Radeon HD 6990登场。
新产品市场定位图显示,Barts核心对应的是NVIDIA最热门的GeForce GTX 460显卡;而Juniper则坚守中端市场,打压GeForce GTS 450;Cayman核心产品以GeForce GTX 480/470为竞争对手;至于最顶级的Antilles双核心显卡则接过Radeon HD 5970的皇冠成为新一代双核王者。
Northern Islands新特性:
HD 6800系列显卡的DX11性能将会得到提升(AMD称之为第二代DX11);
新的显示输出标准,支持DP 1.2以及HDMI 1.4规范;
通过HDMI 1.4以及DP 1.2接口,可支持3D立体视频以及游戏;
采用UVD 3.0引擎,支持MPEG-2/DivX/BluRay3D MVC硬解。
HD 6000系列产品将配备双DVI、HDMI以及双mini DisplayPort共5个输出接口。mini DP接口为1.2规范,可支持多视频流,使用两个接口即可实现6屏输出。
从右表可看出,HD 6870(Barts XT)将搭配双6pin供电接口,TDP大于150w;而HD 6850(Barts Pro)则仅具备单6pin供电接口即可,TDP在150w以下。
Cayman XT/Pro核心产品将会在11月底发布,前者需要6pin+8pin供电接口,TDP在300w以下;而后者则具备双6pin供电接口,TDP少于225w。
两者均搭配1GB GDDR5显存,其中前者规格更高,速度可达6Gbps,而后者则为5Gbps。
ATI第二代DX11移动显卡Radeon HD 6000M系列
成功夺取笔记本独立显卡市场第一之后,AMD又再接再厉发布了第二代DX11移动显卡Radeon HD
6000M系列,相关机型也立即登场展示。
Radeon HD 6000M家族分为六个子系列,但其中6800M、6500M、6300M都是在上代核心的基础上微调而来,包括频率提升、全线支持GDDR5显存、 Eyefinity多屏输出增强、支持HDMI 1.4a输出等等,本质上仍然是“曼哈顿”(Manhattan)体系。6900M、6700M/6660M、6400M才是真正的第二代DX11移动核心,属于新的“Vancouver”(温哥华)体系,和桌面的 Radeon HD 6800系列一样基于“北方群岛”架构,并继承了桌面产品的绝大部分特性,包括UVD3视频解码引擎、DisplayPort 1.2输出、EyeSpeed并行计算加速等等。
ATi显卡命名规律
和nVIDIA一样,ATi显卡的命名也按照了一定的规律进行,对相同核心的不同型号显卡,以不同的命名规则区分开,以方便消费群体识别好显卡之间的级别,下面我们就说说ATi常见的命名规律。
XTX > XT > XL/GTO > Pro/GT > SE
HD3000以后
自HD3000及以后的显卡在同系列内直接由数字即可判断性能ATI Radeon 7500LE
XTX
ATI系列中最高端显卡型号的后缀,如:1800XTX,1900XTX。这个后缀编号都是当时最高端的ATi显卡所配有的。
XT
这个编号比较有意思,ATi和nVIDIA都采用这个编号,但两者表达的意义却不同,用户需要区分开。
在ATi方面,XT是代表了顶级显卡的型号,一般就运行频率稍低于XTX,XT与XTX的关系就像nVIDIA中GTX和Ultra的一样。我们知道的高端显卡就有Radeon X1950XT、Radeon HD 2900XT,它们都采用了XT这个后缀。
而在nVIDIA方面,XT却是代表了简化版,比标准版更低,如GeForce 5600XT,消费者需要区分开来。但在以后的代数中,nVIDIA也很少用到XT这个后缀命名。
XL
用于ATi高端显卡系列的后缀,级别比顶级级别的XT低,主要表现在频率和管线上有所缩水。
GTO
是ATi较为特殊的命名后缀,也是用于中高端显卡系列,其意义就有点类似于nVIDIA的“GS”一样,比XL级别稍低。
Pro/GT
Pro和GT的级别都要低于XT,一般来说,采用同一核心代号的ATi显卡,Pro的级别要稍高于GT,如X1950Pro和 X1950GT,主要表现在运行频率上,Pro要高于GT。但我们需要区分清楚,当采用不同核心代号的ATi显卡时,GT的级别是可以高于Pro的,如 X1650GT和X1650Pro,单从命名上看貌似X1650Pro要高级于X1650GT,但实际却是相反的,X1650Pro采用了RV530的显 示核心,要低级于1650GT采用的RV560,因此X1650Pro的级别要低于X1650GT。
SE
全名为“Special Edition”(特殊版),主要用于ATi中低端显卡系列的后缀。采用这个后缀的显卡在管线上会有所缩减。
ATI的显卡型号排列顺序
x代表0~9的数字,目前主要有三代产品
9xx0<Xxx0<X1xx0
常见型号9550<X300<X550<X800,X1300<X1600<X1800<X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