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围

大腿围

中文名 大腿围
大腿围指数 (大腿围/身高)×100
测量工具 皮尺
别称 大腿最大围
目录导航

测量方法

被测者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两腿平均负担体重。测量者将皮尺放在后面臀下横纹处,水平测量大腿一周的围度即为大腿围。将测出的左右两大腿围度值相比较,可看出其左右大腿肌肉的发育是否均匀[6]

大腿围又称为大腿最大围,并非大腿中部围[2],正确和错误测量方法如图所示[7]

错误的测量方法,得到的数据偏小错误的测量方法,得到的数据偏小

相关概念

大腿围大腿围(3)(1)身高大腿围指数=(大腿围/身高)×100[8]

大小腿围度指数(leg girth index)=(小腿围/大腿围)×100

大腿长围度指数(thigh length-girth index)=(大腿围/大腿长)×100[2]

(2)下肢根围:以大转子点(tro)为起点,经股腹沟和臀沟至起点的围长。

大腿中部围:在会阴和膝之间的一半处的大腿水平围长。

大腿最小围:膝关节上方,大腿最细处的水平围长。

(3)大腿厚:臀沟下缘处,大腿前、后最突出部位间的纵向水平直线距离。

大腿宽:臀沟下缘处,大腿胫侧和腓侧最突出部位间的横向水平直线距离[9]

(4)小腿围/小腿最大围/腿肚围:小腿腿肚最粗处的水平围长[2]

脂肪分布

大腿围大腿围(3)按照某些观察者的观点,女性的腿相对来说是细长的。

其实不然,实际上,我们唯一能肯定的是,从青春前期开始,欧美女子大腿的相对尺寸和绝对尺寸就明显大于男子。根据奎特莱特对比利时人的测量,女孩14岁时,大腿的最大周长的绝对值大于男孩,12岁时,相对值大于男孩;美国女孩15岁时,大腿绝对值平均比同龄男孩大2寸。萨金特选择了400名20岁的男子和400名20岁的女子(各方面适中),他发现,女子的大腿周长比男子大1.25寸。

女性大腿和臀部的发达必然是由于大量脂肪沉积的结果,它足以表现女性的特征。因此可以把它称之为(实际上也是)真正的第二性征,也就是说,女子的脂肪主要聚积在大腿和臀部。在青春前期以后,女子大腿和臀部脂肪稍显丰富是正常的,臀部及邻近区发达而上身削瘦的女子并不罕见[10]

肌肉分布

肌肉分布肌肉分布虽然男性的肌肉含量比女性多得多。但199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女性的下肢肌肉力量达到了男性的60%~70%,而上肢只有男性50%~60%,女性的肌肉更倾向分布于下肢。与男性相比,女性下肢肌肉质量占全身的比例更高[5]。在相同的体重下,女性的下肢肌肉力量和男性几乎相同,但是上半身的肌肉力量低于男性。

因此,女性大腿围指数大于男性,不仅仅涉及脂肪分布,还涉及肌肉分布。

增长率

青春期,男生上体的围、宽度增长得快些,女生则是下肢的围、宽度增长得快些。

男生胸围、肩宽的年增长值高峰分别为3.7厘米和1.6厘米,比女生的3.5厘米、1.3厘米大0.2厘米和0.3厘米。

相反,女生大腿围年增长值的波峰为2.3厘米,比男生的2厘米大0.3厘米。11—21岁的女生大腿围共增长11.2厘米,比男生的9.6厘米大1.6厘米。

由于男生的肩宽、胸围比女生的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因而总增长量大,而女生的大腿围比男生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因而总增长量大,所以就形成了男生上体宽粗、下肢细长,女生则是上体窄细、下肢粗短的体型[3]

大腿围指数

身高大腿围指数=(大腿围/身高)×100,大腿长围度指数=(大腿围/大腿长)×100;这两项指数女性均大于男性,差异显著。也就是说,同身高女性大腿更粗;女性腿相对粗短,男性相对细长[3]。这与体脂分布的性别差异有关[4],雌激素抑制脂肪在腹部的囤积,增加脂肪在臀部和大腿的囤积,雄激素则刚好相反。

跳高、长跑运动员等大腿围和大腿围指数较小,因此,男人腿细肾虚的说法是不妥的[11]

大转子间宽

同身高女性大腿根部更粗,这与大转子点间宽平均值女性略大于男性有关:

女性由于两侧转子间距离较宽,股骨向中线倾斜角度较大(Q角较男性大,颈干角较男性小),两侧大转子更为突出[12]

在人体尺寸平均值中,只有大转子点间宽和臀宽测量值,女性始终略大于男性。同身高,两性差异极其显著。也就是说,女性髋关节更宽。

人体围度与健康

(1)来自伊朗德黑兰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腰围、臀围、大腿围、腰臀比等中央肥胖指数与死亡风险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中心性肥胖(腹部周围储存较多脂肪)与任何原因引起的早期死亡风险相关性均较高,而整体脂肪与其无关;相反,臀部和大腿脂肪偏多会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腰围每增加10厘米,全因死亡风险便会增加11%;而腰臀比每增加0.1个单位,死亡风险会增加20%。这两种关联性在女性中表现的更强。

大腿围增加5厘米会使总死亡率风险降低18%,而臀围增加10cm可降低10%风险。该关联在女性中较为显著,而在男性中无明显相关性 。

苹果型身材(男性型肥胖)和梨型身材(女性型肥胖)

(2)在《欧洲心脏杂志》的相关研究中也证实了类似的结论,该研究选择了2683名50-79岁的BMI指数在正常范围内(18.5-25之间)的女性作为实验对象,经过了18年的追踪,结果发现,梨型身材、沙漏型身材的女性比苹果型身材的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低91% 。

(3)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蒂宾根大学医院(University Hospital of Tübingen)和波士顿儿童医院的Norbert Stefan教授在《柳叶刀-糖尿病及内分泌学》发表了一篇综述,详细阐述了不同脂肪分布表型与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的关系、影响脂肪分布的因素、改善体脂分布的方法等。研究指出,体重正常但臀部和大腿脂肪较多的梨型身材女性,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的风险较低。因堆积在臀部和大腿的脂肪,属于皮下脂肪,有保护作用。而苹果型身材的脂肪则堆积在腹部,是内脏脂肪,容易向血液释放脂肪酸,会引起高胆固醇、胰岛素抵抗等病。

(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苏青教授和杨震教授课题组基于上海市9520人进行了细致的流行病学分析:粗腰细腿的苹果型身材人群患高血压风险最高,而细腰粗腿的梨型身材人群患高血压风险最低;大腿围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水平均呈负相关,即大腿越粗,上述血压、血脂、血糖指标越低。

相关数据

中国

《中国人人体基本物理参数》青年男女几何尺寸,以供参考[13]

项目 男女差
身高(mm) 1710.78 1588.917 121.864
大腿围(mm) 507.634 518.812 -11.178
(大腿围/身高)×100 29.673 32.652 -2.979

1995年,《健与美》杂志刊登的马素珍、张建斌采集上万个数据后测得的中国人健美形体各部位参考数据,以供参考:

项目 男女差
身高(cm) 170.24 159.68 10.56
大腿围(cm) 47.6 51.14 -3.54
(大腿围/身高)×100 27.96 32.03 -4.07

我国7-21岁青少年大腿围和小腿围平均值如下表[14]

表:不同年龄的大腿围和小腿围
年龄(岁) 大腿围(mm) 小腿围(mm)
男女差 男女差
7 336 340 -4 241 241 0
8 349 353 -4 249 249 0
9 364 368 -4 258 258 0
10 379 386 -7 268 270 -2
11 392 403 -11 277 281 -4
12 407 424 -17 289 295 -6
13 424 447 -23 304 308 -4
14 444 467 -23 319 319 0
15 463 487 -24 331 329 2
16 477 498 -21 338 334 4
17 486 504 -18 343 337 6
18 496 513 -17 347 342 5
19 502 516 -14 351 345 6
20 503 518 -15 351 346 5
21 504 516 -12 352 345 7

大腿围女性始终大于男性,这与体脂分布的性别差异有关[4]

日本

项目 男女差
身高(mm) 1710.78 1588.917 121.864
大腿围(mm) 507.634 518.812 -11.178
(大腿围/身高)×100 29.673 32.652 -2.979

美国

项目 男女差
身高(cm) 170.24 159.68 10.56
大腿围(cm) 47.6 51.14 -3.54
(大腿围/身高)×100 27.96 32.03 -4.07

词条图册

表:不同年龄的大腿围和小腿围
年龄(岁) 大腿围(mm) 小腿围(mm)
男女差 男女差
7 336 340 -4 241 241 0
8 349 353 -4 249 249 0
9 364 368 -4 258 258 0
10 379 386 -7 268 270 -2
11 392 403 -11 277 281 -4
12 407 424 -17 289 295 -6
13 424 447 -23 304 308 -4
14 444 467 -23 319 319 0
15 463 487 -24 331 329 2
16 477 498 -21 338 334 4
17 486 504 -18 343 337 6
18 496 513 -17 347 342 5
19 502 516 -14 351 345 6
20 503 518 -15 351 346 5
21 504 516 -12 352 345 7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