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鳍Ⅵ,I-22~24,臀鳍I-22~24,胸鳍23~24,腹鳍I-5;尾鳍16~18。纵列鳞54~55,横列鳞12~13。鳃耙6+10。 体长为体高6.0~7.5倍,为头长4.0~4.3倍。头长为吻长4.0~4.8倍,为眼径5.0~6.6倍。尾柄高为尾柄长1.2~1.8倍。 体延长,前部亚圆形,后部侧扁,尾柄短而高,尾柄高大于尾柄长。头中大,稍宽,前部稍平扁。吻短,前端圆钝,背缘略圆凸。眼小,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背方。眼间隔狭窄,约为眼径2/3,略凹。鼻孔每侧2个,无管状鼻瓣,后鼻孔约位于眼下缘前方。口大,前位,平裂,口宽大于口长。上颌稍突出,下颌稍短于上颌。上颌骨较长,后端伸达眼后缘的远下方。上下颌各具牙一行,上颌前方牙直立,为钝锥状犬牙,每侧7~11枚,下颌牙斜向外方,平卧状,牙端叉状,每侧11~15枚,缝合处后方具小犬牙一对。唇较薄。舌圆形,不游离。鳃孔侧位,约与胸鳍基部等宽。峡部宽,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4。具假鳃。鳃耙细短。 体被小圆鳞,前部鳞较小,后部鳞稍大,颏部无鳞。颊部下方、鳃盖下部和胸鳍基底均;无鳞。喉部被鳞。项部鳞片向前延至眼后缘。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具6鳍棘,第二至第四鳍棘最长,略呈丝状延长,最后鳍棘、平放时伸越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基底长,后部鳍条较高,平放时伸越尾鳍基。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基底长,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一和第二鳍条之间的下方,后部鳍条较高,平放时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尖圆形,约为头长2/3。腹鳍约与胸鳍等长,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尾鳍尖长,大于头长。
近岸性。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至中国。我国产于台湾海峡。